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河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针对黄河河口河道水沙潮波的特点,从水流连续方程、运动方程,泥沙运动方程出发,补充了潮流挟沙能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黄河河道河口二维数学模型。以1982年实测资料,从潮位过程、流速大小和方向及海底冲淤变形等方面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典型水沙条件下黄河河口泥沙运动规律的模拟研究。其结果揭示了黄河河口清水沟所处海域的潮流潮汐特性和泥沙输移规律。这些成果与实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对2002年8月、2004年8月2次河口拦门沙区水下地形测验及河口段河道地形测量的水沙条件、断面、地形资料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2002~2004年,黄河口经历了蚀退、延伸、再次蚀退、再次延伸的4个阶段;②河口河道比降、河口海洋动力、河口边界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河口演变进程面临重大转折;③河口口门前方产生一个最大淤积厚度中心,最大淤积厚度超过10 m,1~10 m淤积厚度等值线依次层层嵌套,淤积厚度超过1.0 m的范围仅占河口拦门沙区面积的12%,淤积量却占到总淤积量的75.1%;④2年间河口口门区域造陆面积共约13 km2;⑤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利津水文站冲淤平衡计算差值为1.47亿t。  相似文献   

3.
以黄河河口潮流泥沙有限元数学模型为手段,对在河口口门设置与不设置双导流堤两种情况下的入海水流泥沙运动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设置河口双流导堤后河口入海水流集中,能够阻断水流的横向流动和水流漫滩,使得入海水流比无导流堤时挟沙能力增加,加大了泥沙向外海的输送量。计算比较表明,最大垂线平均含沙量出现的位置外推距离约920m;在大潮时最高潮位的影响在距离口门约 9~23km的范围内。研究结果认为设置导堤后泥沙在口门附近的淤积范围和数量减少,淤积厚度最大点的位置向外海推进了230m,有利于把河口泥沙输送到深海,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珠江河口近30年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珠江河口近30年来的变化过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河口岸线和河势变化特征,探讨了演变原因,认为近30年来,在上游来沙量逐渐减少的条件下,人为活动与径潮流是塑造珠江河口演变的主要动力,近岸浅滩的围垦,深水航道的疏浚,径潮流作用对拦门沙前缘及其主槽的淤积有控制作用,珠江河口已初步形成了岸线平顺,水沙输移顺畅,淤积幅度大幅减缓的态势,有利于维护伶仃洋、黄茅海滩槽基本稳定格局,这对保持河口的水沙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强潮河口上游建库引水后的再造床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永军  李浩麟 《水利学报》2004,35(2):0021-0028
作者以鳌江河口为例,应用一、二维耦合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上游河道建库引水后河口的再造床过程。文中分析了该河口的水文、泥沙特性及河床演变规律;给出了数学模型的计算条件、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和验证计算结果;预测了建库引水后河口的水流和河床变化过程。研究表明:水库运用初期淤积发展很快,以后逐渐减小,直至建立新的平衡;淤积是自上而下发展的,且沿程分布不均匀,弯道段淤积厚度相对较小,位于两弯道的过渡段淤积厚度相对较大;淤积在断面上的分布也不均匀,泥沙淤积对河口地区的港口及航道水深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弱潮河口,潮差小于2m,但是黄河三角洲沿岸存在M2发潮“无潮点”,是一个高流速辐射流场,最大流速120cm/s以上,影响着沿岸潮流场特性,同时,黄河河口段河道稳定,沙嘴突出后,河口外流场显增强,加强河口治理,可维持沿岸强潮流带,减缓河口淤积延伸。根据黄河口淤答延伸快、有广阔潮滩的特点,提出了在河口沙嘴上设置活动式橡皮坝的设想,并对橡皮坝增大纳潮量作了初步估算,冲刷降低拦门沙效果明显,尤其是  相似文献   

7.
钱塘江河口由于下游围涂缩窄,在遭遇连续枯水年时发生淤积,且淤积部位较以往下移。应用一维动床数值模型,验证了尖山围涂前后2次洪水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种典型地形,计算分析了淤积下移对钱塘江河口杭州段洪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口淤积下移后,在不利江道条件下,闸口、七堡洪水位分别抬高了0.18m和0.24m。  相似文献   

8.
苏北沿海挡潮闸下淤积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沿海挡潮闸下淤积的主要原因是河口建闸后上游径流量减少、落潮历时延长、流速减弱、潮流量变小、潮波变形、潮汐水道变化和围垦不当等,闸下淤积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减淤措施有水力冲淤、机械清淤,防淤措施有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应依据河口淤积特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河口网河区水文相关模拟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海亮 《人民珠江》1999,(3):15-18,31
珠江河口网河区的水文过程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反误差传播模型,以西,北江径流水位及河口潮流水位为作输入,以顺德市主要水道控制站水位变化作为响应输出,进行相关训练,模拟水位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1黄河口门疏浚试验工程概况黄河河口是世界上淤积延伸最剧烈、最复杂的地区。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到达河口,因入海口水面拓宽、流速减缓,潮汐顶托,咸淡水混合加之泥沙絮凝作用,使泥沙迅速沉积口门,形成拦门沙。拦门沙质地坚硬,俗称“铁板沙”,常以浅滩的形式出现,一般顺河流轴线长5~6km,横向范围6~7km,高于内河道1m左右,是行凌泄洪排沙的主要障碍,也是造成河口流路不稳的重要因素。利用船舶机械疏浚拦门沙是国际治理河口惯用的方法。但黄河含沙量高,河口边界条件复杂,其它大江大河的河口治理经验无法直接指导黄河口治理。为探索黄河口拦门沙…  相似文献   

11.
长兜港入湖口门泥沙淤积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兜港口门淤积现象由来已久,且呈日趋严重之势,极大影响了河道泄洪排涝与灌溉能力的发挥.经过大量收集资料、提取样本、室内试验、数据处理,并从太湖风浪、底泥再悬浮、倒流水动力特征等方面分析,初步揭示了长兜港入湖口门淤积成因,为实施长兜港减淤防淤工程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陈沈良  张国安  谷国传 《水利学报》2004,35(7):0001-0006
黄河三角洲从挑河湾到孤东临海堤北端是黄河刁口河和神仙沟行水期间发育形成的年轻海岸,为强蚀型岸段。经初步计算,1976~1988年,每公里年均泥沙侵蚀率为320万t,现已建有桩西海堤和孤东海堤进行防护,但侵蚀仍在继续。本文分析了侵蚀的主要原因:一是流路停行初期,波状岸滩地形在涨落潮流往复作用下侵蚀;二是波浪能对底沙起作用的水深区位于强潮流区,波、流结合加剧了侵蚀作用。为此,单一的海岸防护工程,不能消除该岸段的泥沙流失,应同时通过调沙措施使其达到动态稳定。建议采用“二级分汊、多汊并存、人工控制、按需排放”的治理对策,避免海岸侵蚀,同时消除陆域洪灾。  相似文献   

13.
张伯虎  辜伟芳 《人民长江》2018,49(18):28-32
杭州湾南岸电厂取水口所在海床的冲淤情势是取水口高程设置和电厂安全运行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基于工程海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形资料,结合水沙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和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工程海区海床演变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工程所在海床属于杭州湾南岸滩涂的一部分,摒弃围垦引起的短期冲刷效应,海床长期处于缓慢淤涨态势,淤积速率约0.04 m/a;沿岸潮流的输沙作用以及围填海等人类活动是海床淤涨的主因。工程建设后,取水口区域仍将保持淤积态势,周边规划工程亦将使取水口床面区域产生0.2 m左右的淤积。研究成果可为取水口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河道的大型变迁 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50年代以来黄河口各次大型变迁的性质、条件以及对河口形势和河道的影响后认为:考虑河道冲淤性质必须分清是水流变化引起的还是河口变化引起的;1953年并汊引起强烈冲刷是河道长期分汊形成三角堆积体的结果;来水条件、河道条件和海域条件共同塑造河口形势;河道散乱分汊,不适当改道对河口形势危害很大;清水沟改道不能以河口淤坏为理由等。同时还提出了分汊段平均河长、汊道河相、时段水流造床能量、断面形态指标等表达式。  相似文献   

15.
河口泄洪情势的变化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和灾害防治。基于珠江河口八大口门在1998年和2005年实测洪水资料及洪水发生前后河口实测地形资料,计算口门洪水分流比变化,分析口门泄洪分配特征变化及典型泄洪断面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计算各个口门泄洪能力变化百分比。研究发现:河口典型泄洪断面宽度基本不变,河槽冲刷加深,有利于口门洪水宣泄;除横门外,其余口门泄洪能力增加;人类大规模的采砂活动引起的口门不平衡下切是导致珠江河口泄洪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上游来沙显著减小背景下的河道冲刷也对此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Lagrangian analyses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cessing of nutrients and sediments during storm runoff events as water moved from the Maumee River loading station at Waterville, OH through the lower river, Maumee Bay and into Lake Erie's western basin. Chemical signatures of storm water at Waterville we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frequent collections of water at transects along the flow paths to evaluate processing. These signatures consisted of the contrasting chemographs of conservative parameters (chloride and sulfate), dissolved nutrients (dissolved reactive phosphorus (DRP) and nitrate) and particulate substances (suspended solids (SS) and particulate phosphorus (PP)). During low flow, sharp drops in concentrations of chloride and sulfate indicated that mixing zones between river water and bay/lake water occurred at the river mouth. During high flows, the location of the mixing zone between riverine and bay/lake water was indicated by the margin of storm-event sediment plumes, with larger storms extending further into the lake. Steep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of DRP and nitrate between high storm water concentrations and low bay/lake water concentrations were also present at the plume margin. The large areas of storm water inside the plume margin contained high DRP an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but relatively low SS and PP concentrations, due to SS and PP deposition along the flow paths. Because this deposition occurred in water with high DRP concentrations, little of the bioavailable PP was likely to have been released prior to deposition. This storm runoff water provides excellent media for algal growth.  相似文献   

17.
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河口形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黄河河口水沙条件基本处于维持不断流状态,汛期非汛期界限已非常不明显,河口形态变化基本特征发生明显改变。调水调沙试验前河口径流作用微弱,河口沙嘴长时间主要受潮流侵蚀作用逐渐向临界平衡状态调整。但是2002年7月调水调沙试验河口有一个14天的0.664亿t泥沙人海口门快速堆积过程,河口形态又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快速堆积状态。本文通过2001年6月与2002年7月两次拦门沙测验地形与相关水文资料,计算输海泥沙的数量及其分布,分析了该次调水调沙试验后河口形态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18.
河口两侧实施围垦工程改变了河口形态和动力环境,对河口污染物输运也将产生一定影响。以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枉河口为例,采用平面二维扩散输运模型对河口两侧高滩围垦工程实施前后沙枉河口污染物输运的影响范围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河口两侧浅滩围垦工程对河口污染物输运范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河口两侧浅滩实施围垦工程使得河口过流通道缩窄,具有排放口向深水迁移的效应,有利于河口受污水体向动力较强的深水区稀释;但围垦工程实施使得通道和前沿区域动力改变,当两侧围垦工程前沿水流减弱时,动力变化不利于污染物输运;相反,围垦工程促使前沿水流增加时,动力变化则有利于污染物输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