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对市抽酒店洗浴类产品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了解防腐剂的使用频率以及与产品标签标识是否相符,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甲基异噻唑啉酮等12种防腐剂的测定方法,对抽检的66批酒店洗浴类产品进行检验,将防腐剂使用频率及产品标签标识进行比对和统计分析。结果在66批酒店洗浴类产品中,检出甲基异噻唑啉酮等10种防腐剂,检出防腐剂的含量均符合《化妆品卫生规范》(2015年版)的要求,防腐剂实际检出结果与样品标签标识相符率为25.8%,添加2种及以上防腐剂的产品达到34批(51.5%)。说明本次检测分析的66批酒店洗浴类产品中甲基异噻唑啉酮等12种防腐剂含量均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要求,但12种防腐剂实际检出结果与化妆品的标签标识不一致的情况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面膜类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情况,采用HPLC法对269批面膜进行12种防腐剂的测定,并对防腐剂的使用种类、使用频率和使用量范围进行统计分析,比对检出防腐剂种类与标签标识的一致性。结果在269批面膜中共检出8种防腐剂,其中,4-羟基苯甲酸甲酯使用频率最高,为50.2%;苯氧乙醇和甲基异噻唑啉酮次之,使用频率分别为34.9%和21.9%;88批样品存在标识成分与实际检出成分不一致的情况。结果显示,面膜类化妆品中使用的防腐剂存在标签标识与实际检出不一致的问题,应加强对面膜类化妆品标签标识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肖紫芬  张丽蓉  毛林芳  陈硕 《广东化工》2024,(6):134-136+130
对79批抽样地点为福建省内宾馆、美容美发场所、洗浴场所的洗浴类化妆品中防腐剂使用种类、频次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有35批样品使用3种以上复配防腐剂(占79.7%),使用频次最高为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占48.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上述79批样品中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的含量,同时比对标签标识与实际检出防腐剂的一致性。结果表明,79批样品中有20批检出单一成分甲基异噻唑啉酮(MI),26批检出卡松,2批样品中卡松含量超出《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限值,不合格率2.5%;另有3批样品中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含量已达到限值,风险较高;约1/5检出卡松的样品存在配比范围超出标准规定的情况;实际检测结果与标签标识比对不一致率高达26.6%。整体使用情况不容乐观,监管需要进一步发力。  相似文献   

4.
甲基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是一类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菌和抑菌性能的防腐剂,广泛应用于各类防腐领域,但该类防腐剂能否用于食品相关产品还有待研究。文章主要介绍了甲基氯异噻唑啉酮与甲基异噻唑啉酮的混合物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两类防腐剂,以及近年各国对化妆品中甲基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的限量要求。从调查数据看,市场上大多食品用洗涤剂都含有甲基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有的含量甚至超过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最大允许浓度,对人体健康可能会产生较大威胁。因此,有必要对食品用洗涤剂中甲基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进行检测,并建议在食品用洗涤剂国家标准中列入对甲基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的限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和《化妆品中防腐剂的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中相应测定方法对市售的50批海藻面膜类化妆品进行微生物及防腐剂的检测,并将防腐剂检测结果和标签标识比对,分析海藻面膜类化妆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发现风险并提出合理监管建议.结果表明,检出不合格样品17批,不合格率为34.0%,不合格项目为...  相似文献   

6.
为对面膜进行质量分析,了解面膜全成分标识情况,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和GB/T 24800.2-2009的规定,对2015—2016年国家化妆品监测任务抽检的298批面膜中12种防腐剂、汞和41种糖皮质激素进行检验。结果发现,4批产品有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或曲安奈德醋酸酯的情况,汞和防腐剂检出均未超过限值,44.0%的面膜标签标识防腐剂与检出结果不一致。因此,面膜类化妆品存在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隐患,防腐剂检验方法和限量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广东化工》2021,48(1)
目的:评估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化妆品中甲基异噻唑啉酮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方法:基于国家标准方法《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化妆品中甲基异噻唑啉酮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进行分析,并建立测量不确定数学模型,计算合成测量不确定度。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选择95%的置信概率,甲基异噻唑啉酮含量测量结果为(5.80±0.18)mg·kg~(-1),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含量测量结果为(10.65±0.48)mg·kg~(-1)。结论:通过评定各比较分量可知,样品提取液浓度为影响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而加标回收、定容体积、重复性、称取样品质量对测量不确定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对苯二胺等32种组分的测定方法对市售25批氧化型染黑用途染发剂进行检测,并对组分检测结果、批件配方、标签标示三者进行比对,研究分析该类染发剂的生产和质量状况,发现风险点并提出合理的监管建议。结果表明,32种组分中涉及的8种禁用组分均未检出,24种准用染发剂组分中的苯基甲基吡唑啉酮有6批样品超限量添加,17批样品“检测结果与批件配方”不一致,16批样品“检测结果与标签标示”不一致,?5批样品“批件配方与标签标示不一致;总体问题样品17批,问题发现率为68%。针对结果提出加强对含苯基甲基吡唑啉酮组分染发剂的监督抽检,开展包装、标签标示专项整顿的监管建议,并对超限量添加苯基甲基吡唑啉酮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市售化妆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发现风险并提出合理监管建议,采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等相应检测方法对市售490批9类化妆品相关质量风险项目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各类化妆品的风险状况。结果从490批化妆品中共检出57批不合格样品,不合格样品主要来自于低端市场,产地集中在广东省,婴幼儿化妆品检出非法添加物质酮康唑,染发、烫发及防晒类化妆品主要测定结果与标签标识及批件配方比对不一致,面膜及非特殊用途护肤品存在微生物超标问题。因此,市场流通环节的化妆品质量安全值得引起重视,应加强监管力度,并对部分类别集中开展专项抽检,尽早实现化妆品标签标识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化妆品中12种常用防腐剂(甲基氯异噻唑啉酮、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甲基异噻唑啉酮、苯甲醇、苯氧乙醇、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甲酯、4-羟基苯甲酸乙酯、4-羟基苯甲酸异丙酯、4-羟基苯甲酸丙酯、4-羟基苯甲酸异丁酯、4-羟基苯甲酸丁酯)的HPLC检测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体积分数)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5℃,DAD检测器,以各物质的紫外光谱数据和保留时间定性。检测波长设定为: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在280 nm检测,其余成分在254 nm检测。结果发现,在所建立的方法下,12种防腐剂的分离度良好、线性范围广、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四类市售化妆品安全风险点,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和国标,对湖南省2014—2016年监管部门抽样的面膜类、美白祛斑类、防晒类和祛痘抗粉刺类化妆品进行检验。结果发现,6批面膜检出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7批祛痘抗粉刺类检出抗生素,44.0%的面膜和9.9%的防晒产品类包装标签标示的防腐剂、防晒剂与检出结果不一致。因此,国产化妆品中非法添加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防腐剂和防晒剂的使用情况和标签标识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12.
为防止液体洗涤剂类产品变质,防腐剂是必须使用的添加剂。对在家用洗涤产品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类型,防腐效果验证方法,法规要求方面做了具体介绍。同时介绍了甲基氯代异噻唑啉酮/甲基异噻唑啉酮、苯并异噻唑啉酮及1,3-二羟甲基-5,5-二甲基海因等常见防腐剂体系的使用方法和禁忌。  相似文献   

13.
《日用化学品科学》2005,28(10):I0002
中国上海,10月18日。这一天,美国罗门哈斯公司在PCHi展览会上推出了全新的化妆品用防腐剂产品——Neolone^TM PE和Neolone^TM MxP。在此之前,Neolone^TM系列产品中的关键活性成分——甲基异噻唑啉酮,已相继在2004年和2005年获得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正式批准,可使用于冲洗类和护肤类化妆品中。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化妆品中12种防腐剂的含量。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为分析柱,甲醇+乙腈+0.02 mol·L-1磷酸二氢钠(pH=3.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和苯甲醇检测波长为210 nm;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检测波长为280 nm;其它组分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表明各组分在浓度为4.242~299.0 mg/L范围内与目标峰面积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均大于0.9999。加标回收率在92.6%~108%之间,各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n=7)在1.2%~3.1%之间。方法相对《化妆品卫生规范》相比,更简单、易操作、实用性更强,适用于化妆品中多种防腐剂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12月12日,欧洲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协会(Cosmetics Europe,the personal care association)发表了关于停留类化妆品(包括化妆用湿巾)停止使用防腐剂MIT的行业建议,并建议化妆品公司无须等待欧盟化妆品法规1223/2009关于MIT使用产品类型的监管更新并尽早在停留类化妆品中停止使用防腐剂MIT。甲基异噻唑啉酮(MIT)作为一种高效防腐剂  相似文献   

16.
《广州化工》2021,49(15)
依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洗发露中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的含量,建立甲基氯异噻唑啉酮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合成测量不确定度。对标准中间液的配制、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样品前处理、测量重复性和标准曲线拟合进行不确定度量化和合成。测定结果为(8.84±0.51)μg/g(k=2)。在检测过程中应使用高纯度的标准物质,提高标准中间液和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的准确性,保证标准曲线的相关性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17.
分析欧盟非食品类消费产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系统)通报的化妆品情况,对具有化学风险的产品进行重点分析,为制定与完善中国化妆品原料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汇总2005年至2021年欧盟RAPEX系统通报的化妆品情况,对违规情况进行归类分析。2005年2月至2021年5月,REPEX系统共通报具有化学风险的化妆品364件,涉及违规物质92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物质包括美白剂、防腐剂、致敏性香精香料、染发剂、着色剂、重金属和药物成分。建议针对氢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汞,加强相关产品上市后监管力度;加强或明确曲酸、致敏性香精香料、比马前列素等原料管理要求;加大防腐剂和染发剂规范使用的培训力度,对于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和甲基异噻唑啉酮等行业使用较多且易发生违规行为的原料,制定相应原料技术标准;针对重金属原料(如镍、锆、锑、铬、钴等)开展风险监测,必要时制定管理措施;建议在新原料注册备案中予以关注着色剂CI 45161、CI 45174和溶剂黄172;参考欧盟灵活通报和处置机制,对具有安全风险的原料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宣称保湿滋润的国产非特殊用途护肤类化妆品中防腐剂使用情况,采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5批化妆品进行了12种防腐剂的测定,并对防腐剂的使用种类、使用频率和使用量范围进行统计分析,比对标签标识与实际检出防腐剂种类的一致性。结果在25批样品中共检出5种防腐剂,其中4-羟基苯甲酸甲酯使用频率最高,为64.0%,其次为苯氧乙醇和4-羟基苯甲酸丙酯的使用频率较高,分别为56.0%和28.0%。防腐剂用量均未超过规定限值,44.0%的化妆品标签标识防腐剂与实际检出结果不一致。结果表明,该类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使用类别趋于集中,存在标签标识与实际检出不一致的问题。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类防腐剂的监管以及强化对化妆品标签标识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相应的方法及相关化妆品法定标准对某省2020年市场随机抽取的715批化妆品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多维度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合格样品共计15批,不合格率为2.10%,不合格样品产地集中在广东,共涉及3个类别,分别为防晒类、氧化型染发类和面膜类产品。不合格问题主要有检出微生物超标、特殊化妆品检出结果与批件及标签标识比对不一致、超标使用染发剂等。监管建议为提高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同时提高生产及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加强包装上标识标签以及企业实际生产投料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别将尼泊金甲酯和植物精油与甲基异噻唑啉酮复配,比较这两种类型的复合防腐剂在儿童化妆品中的抑菌效果。证明了植物精油与甲基异噻唑啉酮复配所得复合防腐剂能在加入量较少时将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