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曲霉胞外酶对柑橘果汁的脱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黑曲霉胞外酶对柑橘果汁的脱苦作用机理及脱苦相关酶活性的发酵动态规律,分别使用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制备的黑曲霉胞外酶液处理琯溪蜜柚果汁,通过感官检验法评价处理前、后果汁苦味的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处理果汁中柚皮苷和柠檬苦素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黑曲霉胞外酶液处理后,琯溪蜜柚果汁的苦味显著降低,柚皮苷和柠檬苦素含量同时显著减少。固态发酵过程中,发酵12 d的胞外酶液去除琯溪蜜柚果汁中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的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92.5%和27.7%;液态发酵过程中,发酵10 d的胞外酶液去除琯溪蜜柚果汁中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的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5.5%和30.8%。该研究表明黑曲霉胞外酶液可显著降低柑橘果汁中的柚皮苷和柠檬苦素含量,从而有效减轻果汁的苦味,可初步确定黑曲霉胞外酶液中含有柚苷酶和柠檬苦素脱苦酶。该结果为柑橘果汁的脱苦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机选取市售几种典型绿茶(碧螺春、高山绿茶)、乌龙茶(铁观音、肉桂、水仙)及红茶(正山小种、坦洋工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茶种茶粉的水浸提液与沸水冲泡茶叶而得的茶汤中的茶多酚含量;并测定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人工合成自由基DPPH·与ABTS~+·的清除活性)和体外还原活性(FRAP法测定其对三价铁的还原力)。试验结果表明,绿茶的茶粉浸提液与冲泡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与体外还原活性最强,乌龙茶次之,红茶最弱;这与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几种冲泡茶汤中,铁观音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少且体外抗氧化活力最弱,这应是源于茶叶包揉工艺的不同。另外,沸水冲泡茶汤较茶粉浸提液的茶多酚含量少,但仍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以日常沸水短时间冲泡的方式获得的茶汤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消费者进一步认识饮茶的健康功效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膨化工艺对水仙乌龙茶进行处理,分析膨化前后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膨化后滋味成分中的水浸出物、灰分、咖啡碱与茶多酚的含量有所降低,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则有所提高。膨化后茶叶滋味成分的改变影响茶汤的滋味,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减少,使膨化后茶汤苦味和涩味变淡,而碳水化合物增加,使茶汤显得更加甘醇。茶叶膨化后,香型发生一定转变,原乌龙茶的特征成分吲哚、苯乙腈含量比例减少,橙花叔醇未检出,而热裂解产物吡嗪类、吡咯类化合物增加明显,使膨化茶叶呈现出类咖啡焦香味。  相似文献   

4.
以乌龙茶类的铁观音为试验原料,探讨其茶梗中茶多酚提取工艺的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复合酶添加量、料液比、酶解温度为试验因子,以茶多酚提取量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设计优化来构建模型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梗中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酶添加量1.2%(以底物质量计),料液比1∶20(g/mL),酶解温度48℃,在此工艺条件下,茶多酚提取量为82.26 mg/g,达到预测最优值。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中转化茶多酚的优势菌株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普洱茶是以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独特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发酵性茶叶,其中微生物的发酵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提高普洱茶品质和缩短发酵周期,本研究对普洱熟茶样品中转化茶多酚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与鉴定。经过固体平板初筛和液体茶汤培养复筛,得到3株氧化茶多酚形成茶褐素能力较强的菌株。将这3株菌回接普洱茶固态发酵,明显促进了茶多酚转化为茶色素,并改善了3种茶色素的比例。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菌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布朗克假丝酵母(Candida blankii)和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  相似文献   

6.
亚麻籽粕风味独特,该文采用固态发酵酶解法增强亚麻籽粕的风味,探讨风味强化的最佳工艺。以氨基态氮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为指标,并对亚麻籽粕、发酵产物、发酵酶解液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黑曲霉发酵亚麻籽粕的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0(g/mL),黑曲霉添加量6%,葡萄糖添加量6%,37℃发酵5 d,此时发酵产物中氨基态氮含量为1.92 g/100 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为0.56%;选取发酵底物并配制成5%的发酵液进行中性蛋白酶酶解,酶解最佳条件是加酶量2%,55℃酶解2 h,此时酶解液的氨基态氮含量为4.03 g/100 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是22.10%;与未发酵和酶解的亚麻籽粕相比,氨基氮含量增加4.03 g/100 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扩大246倍;感官分析表明,亚麻籽粕发酵酶解液香气浓郁、无异味,色泽均匀一致,组织状态细腻、均匀。  相似文献   

7.
以产黄青霉A4(Penicillium chrysogenum A4)作为葡萄糖氧化酶胞外酶生产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优化提高酶活的发酵培养基组分。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组合为:碳源(葡萄糖)10%、有机氮源(麦芽浸粉)0.5%、无机氮源(Na NO3)1.7%。在最佳培养基上研究得到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 m L、装液量50 m L、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6 d。在此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活力提高到17.2 U/m L,为初始发酵酶活的17.2倍。  相似文献   

8.
糖化酶高产菌株黑曲霉F5335和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黑曲霉F27混合发酵酶液和酶粉,作为糖化剂应用于双酶制糖和液体食醋酿造,可明显提高糖化率和食醋出品率。与F5335单菌发酵酶液或酶粉相比,淀粉水解糖DE值分别提高了18.8%和15.1%;以薯干粉为原料酿醋,食醋出品率分别提高了15.3%和17.6%;以玉米粉为原料酿醋,食醋出品率分别提高了14.7%和9.1%。 在酿造过程中,纤维素酶往往和糖化酶一起使用,以提高糖化率和原料出品率,如双酶制糖[1]、白酒酿造[2]、酒精发酵[3]和食醋酿造[4]等。为此我们进行了糖化酶高产菌株黑曲霉F_(5335)和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黑曲霉F27液体混合发酵的研究,生产出含有一定纤维素酶活性的糖化酶制剂。现将其糖纤混合发酵酶制剂应用于双酶制糖和液体食醋酿造的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红茶、绿茶、乌龙茶活性成分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与方法:通过醇提得到各种茶多酚提取液,酒石酸亚铁法测定了多酚的含量;水提得到各种茶多糖提取液,用硫酸- 苯酚法测定其中多糖的含量。通过DPPH·法、水杨酸法及邻苯三酚法测定不同茶叶中多酚、多糖含量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的影响,对比研究八种茶叶的抗氧化能力。结果:不同茶叶中多糖的含量从2.19%增大到2.89% (半发酵乌龙茶>红茶>绿茶),抗氧化能力:红茶>绿茶>乌龙茶(DPPH·法);红茶>绿茶>乌龙茶(水杨酸法);红茶>乌龙茶>绿茶(邻苯三酚法);不同茶叶中多酚的含量从1.71% 增大到9.75% (绿茶>半发酵乌龙茶>红茶);结论:茶多糖和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抗氧化成分。绿茶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来自茶多酚,红茶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来自茶多糖。除乌龙茶多糖提取液外,两种抗氧化成分的抗氧化能力与其含量成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氨基酸、茶多糖、茶多酚含量变化为指标,研究不同酶处理对普洱茶膏中呈味物质含量的影响,优化酶的作用条件,并对优化后的茶膏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在相同酶浓度条件下,风味蛋白酶水解茶叶蛋白能力显著强于中性蛋白酶(p0.01),在两种酶添加量都为45 U/g时,茶汤氨基酸增长率都达到最高,分别为28.49%、15.19%;在复配蛋白酶浓度为27 U/g,中性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比例为1∶2时,两种蛋白酶协同效果最佳,极显著高于同浓度单一酶作用效果(p0.01),茶汤氨基酸增长率达到22.07%;不同糖酶水解茶叶糖类能力强弱排序为:植物水解酶果胶酶纤维素酶,三者差异显著(p0.05),在植物水解酶添加量为0.6%时,茶汤中茶多糖增长率高达82.45%;多酚氧化酶对茶汤中茶多酚的转化影响很小,茶汤中茶多酚下降范围在0.32%至4.55%。优化后的茶膏感官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优化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为提供含硒茶的正确饮用方式,以红茶、青茶和绿茶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茶叶和茶汤中硒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并揭示室温(25±2)℃下沸水浸泡的茶叶茶汤中硒元素溶出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叶和茶汤中硒元素检测的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线性关系均符合定量分析方法学要求。所选红茶、青茶(乌龙茶)和绿茶中的硒元素含量分别为104.27、149.48 μg/kg和179.93 μg/kg。在室温(25±2)℃下,当茶水比为1∶200(g/mL),用沸水浸泡时,红茶、青茶(乌龙茶)和绿茶中硒溶出率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20、60 min和120 min,溶出率分别为68.31%、65.44%和67.51%。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水温有规律下降的同时,茶汤中硒的质量浓度也以不同速率下降。当浸泡时间达到5 h时,红茶和青茶中硒的质量浓度分别下降到10.09 μg/kg和 10.35 μg/kg,而绿茶中硒的质量浓度为 83.31 μg/kg。  相似文献   

12.
选用‘毛蟹’、‘丹桂’、‘九龙袍’、‘矮脚乌龙’4个乌龙茶树品种新梢为原料,分别蒸青固样并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红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分析其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用‘毛蟹’试制的绿茶,其氨基酸含量在4个品种中最高,为2.02%,酯型儿茶素含量为10.27%,仅低于九龙袍;用‘毛蟹’试制的黄茶,其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40.91%、2.13%、3.96%,均高于其它3个品种;用‘毛蟹’试制的白茶,其水浸出物含量在4个品种中最高,为44.32%,茶多酚含量为24.28%,仅低于矮脚乌龙;用‘矮脚乌龙’试制的红茶,其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和茶黄素含量均为4个品种中最高,分别为40.17%、23.34%、3.18%、0.42%。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毛蟹’制绿茶、黄茶和白茶品质均优,‘矮脚乌龙’制红茶品质优,‘丹桂’制白茶品质较优。综上,‘毛蟹’品种茶类适制性强,适制绿茶、黄茶和白茶,‘矮脚乌龙’适制红茶,‘丹桂’适制白茶。  相似文献   

13.
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抗氧化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研究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抗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绿茶、红茶和乌龙茶能有效的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诱导的鲁米诺化学发光,并且随着发光体系中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浓度的升高,发光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即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对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茶的功能及罐装茶饮料的制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研究非常活跃作为茶叶重要的活性成分的茶多酚类物质的生理功能,并介绍了罐装茶饮料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茶叶多酚氧化酶生物传感器测定茶多酚(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盔  刘仲华 《食品科学》2006,27(7):95-98
从鲜茶叶中提取多酚氧化酶,与氧电极偶合制成酶传感器,以焦性没食字酸子酸为底物,研究了激活剂浓度、缓冲介质、体系pH、操作温度等对响应性能的影响,测得对茶多酚响应的酶动力学方程为R(mV/S)=17.35C/(3.058+C)(C:g/L),米氏常数为3.06g/L,响应的线性范围为1.5~9.4g/L,用于茶叶样品与茶多酚制品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的相符。从而为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建立了一种生物传感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茶籽油及茶皂素加工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钟科贤 《中国油脂》2002,27(5):92-95
对茶籽的压榨、浸出、精炼及茶皂素的浸出、精制等加工技术作了综合性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18.
茶渣分离茶多酚咖啡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茶渣对茶多酚的吸附性,然后考察了上样流速对茶渣分离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渣能较好地去除茶多酚中的咖啡碱,但其茶多酚得率偏低;柱分离的最佳条件为:以2 mL/min的流速上样,水洗脱咖啡碱,80%乙醇洗脱茶多酚。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得到茶多酚产品,其中茶多酚含量在95%以上,EGCG含量大于60%,咖啡碱含量小于0.2%。  相似文献   

19.
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和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接种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茶汤,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黄酮类化合物总量在黑曲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分别减少72%、31.76%,在根霉作用下增加了94.92%;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儿茶素、没食子酸在不同菌株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茶黄素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先增加后减少,冠突散囊菌则相反;茶红素总体呈下降趋向,茶褐素在根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日照绿茶茶多酚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重要的功效成分之一,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市售日照绿茶(2011年春茶)茶多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售高档、中档和低档日照绿茶中茶多酚平均含量分别为20.7%,16.1%,14.0%,其中高档日照绿茶茶多酚含量比中档和低档产品高22.2%和3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