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气时代》2014,(11):1
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解决方案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连接低碳未来许继集团依靠在电力装备领域60多年专业技术沉淀和技术优势,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标准制定,技术研究,设备研发及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研发、生产、安装、技术服务及运营管理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业链,可以提供电动公交车充换电整体解决方案和电动乘用车充换电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山东青岛薛家岛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示范电站工程,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已在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高安屯循环产业园示范充换电站、上海嘉定安亭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一体化项目、南京江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动汽车换电站电池冗余度和充电成本过高的问题,基于边缘计算建立了电动汽车换电电池冗余度分析模型。结合边缘计算与云计算技术,建立电动汽车换电电池冗余度分析的边缘计算平台,利用边缘节点A采集电动汽车用电信息,并将采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云平台利用电动汽车换电电池充电优化控制模型,分析边缘节点B关联电动汽车换电电池冗余度;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实现电动汽车换电电池的充电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分析电动汽车换电电池冗余度,将该模型应用于电动汽车换电站,换电站月充电费用降低幅度大于13%。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动汽车普及,充换电设施网络整体规划建设已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整体考虑充电需求与换电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出行时空状态链的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模型。首先,通过分析车辆行驶与停留多状态间相互转换过程,定义车辆出行时间链与空间链的特征量,并设计车辆状态转移矩阵。然后根据多种充换电模式,以及温度对单位里程耗电量影响,构建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模型。最后,提出基于自适应混合细菌觅食算法,计算车辆处于充电需求时,多种充电模式选取情况。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模拟用户出行规律,体现电动汽车在行驶与停留多状态下的充换电需求时空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4.
换电模式下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负荷建模与有序充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建立换电模式下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负荷及优化模型,对2种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即充换电模式和集中充电统一配送模式的结构、运营流程进行了分析。在满足用户换电需求的约束下,基于分时电价机制,提出考虑2种换电方式的以总充电费用最小为目标的第1阶段优化模型。第2阶段优化以第1阶段求取的最小充电费用为总充电费用的上限,以日负荷曲线波动最小为目标。以中国2020年充电负荷为例进行计算,对不同类型电动汽车采用不同的换电方式,并将换电模式与充电模式的充电负荷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换电模式下无序充电情景峰荷较充电模式时增加较小,有序充电情景电网峰荷将不会增加,所提出的换电模式下有序充电模型能够有效减少充电费用及日负荷曲线波动。  相似文献   

5.
对国内电动汽车发展期内整车充电模式与集中充电+换电模式进行比较,分别从用户使用、电池维护、车辆运行、电网影响、商业运营、站点建设7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在现有条件下,电动汽车的电能供应方式宜以集中充电+换电模式为佳。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电动汽车发展期内整车充电模式与集中充电+换电模式进行比较,分别从用户使用、电池维护、车辆运行、电网影响、商业运营、站点建设7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在现有条件下,电动汽车的电能供应方式宜以集中充电+换电模式为佳。  相似文献   

7.
在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之后,电动汽车换电站内在不同时段应该储备多少蓄电池方能满足电动汽车的换电需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出了电动汽车换电充裕度的概念,建立了基于一定假设条件的车主用车习惯和充电管理策略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换电需求发生时刻的条件,由此得到不同时段的换电需求,即对应的储备电池的数量。应用Monte Carlo方法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换电站内不同时段满足换电充裕度要求应该储备的蓄电池数量,并指出上述模型及方法可以进一步用于计算电动汽车入网技术(vehicleto grid,V2G)的蓄电池数量及研究充电时间、蓄电池容量、充电控制策略等因素对换电充裕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1年1月10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浙江示范工程在杭州顺利通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实现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基础建设和商业化运营模式的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体系创新,是国际上首个实现城际互联的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9.
国内普通电动汽车充电站大多采用整车充电模式,充电时间约为3至8小时,而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则可在15分钟内实现电池取卸、电池送达充电位一系列流程,大大缩短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苏州市邓蔚路就刚建成这样一个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它拥有5个整车充电位和1个电池更换位,而且能够对多种不同型号的车辆进行换电作业,成为国内首座具有实用意义的充换电站,是我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电动汽车换电规律对研究换电站电池储备决策、电池充电策略、充电负荷对电网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通过电动汽车的运行统计规律来模拟其电能消耗过程,并以电池剩余电量作为产生换电需求的判断依据,从而给出相应的电动汽车换电统计规律。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储备闽值给出不同情景集的划分,并对各情景集下的电动汽车换电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对目前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全省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根据《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21]4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充电设施)包括各类集中式充换电站和分散式充电桩等电...  相似文献   

12.
纯电动汽车能量补给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是电动汽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能量补给技术则是影响纯电动汽车行业整体发展的核心技术。介绍了中国当前在充电设备、换电设备及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阐述了其主要特征,同时还介绍了中国电动汽车能量补给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及功能实现。最后对电动汽车能量补给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路线的选择可从多种角度出发。基于现有充电设施特性和用户需求分析,对常规充电、快速充电、电池更换3种模式下的充电负荷进行了建模。应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计算了3种模式下一定规模电动汽车在一日内的充电负荷曲线。根据一日中最大在线充电汽车数量得出快速充电设施的数量需求,根据换电站内充满电和正在充电电池数量的计算,得出换电站电池配置数量需求。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充电相对集中,一定规模电动汽车采用慢速充电时其电力需求最大。相比于慢速充电,快速充电和电池更换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但为了保证换电服务,换电站需配置足够数量的电池。  相似文献   

14.
正伴随着电动汽车的大量普及,智能充放电、换电和V2G等相关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和数据平台,有线与无线充电、车网协同、大数据和充电安全等技术的应用愈发重要。为加强该领域的技术交流,提升电动汽车充换电及车网互动的科研水平,《电工技术学报》编辑部特邀请上海电力大学赵晋斌教授和湖南大学李勇教授担任特邀主编,另外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邀副主编,共同组织"电动汽车充换电及车网互动技术"专题,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能源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动汽车换电设施是发展电动汽车所必须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唐山北郊电动汽车换电站项目建设,研究换电站系统的工程设计计算模型和方法,对影响工程规模和运行经济性的主要参数:换电需求量、换电设计能力、换电工位数量、充电工位数量等进行工程建模优化分析计算;在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形成换电站的充换电系统标准建设方案,为本地区后续换电站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郑路  任杰 《国家电网》2013,(10):50-51
山东青岛市是较早开展"以电代油"的城市之一,2011年,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在青岛薛家岛率先建成了国内外首座集公交车充换电、乘用车电池集中充电、储能应用于一体的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示范站。2012年,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成立了专业的电动汽车服务公司——青岛市电动汽车服务公司,负责青岛市充换电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工作。截至今年9月24日,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搭建的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已安全运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技术经济学,根据分时电价构建了电动汽车充电和换电两种模式电站的成本—收益模型,采用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经济衡量指标,并以某地区为例,对两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现阶段在相同售电量的情形下,电动汽车充电电站的经济性高于换电电站.但随着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换电模式对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逐步参与...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家电网公司倡导的“换电为主,插充为辅”的电动汽车充电模式,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将电动汽车充换电站与光伏发电系统结合的相关研究,并建成和投运了国内首座光储式电动汽车充换电实验站.同时,也介绍了构建实验站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如光伏发电系统、蓄电池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站用负荷等.阐述了构建该实验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将中心地理论引入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规划,根据充电设施服务能力划分充换电服务网络层次结构,提出了充换电服务网络的空间结构图和充换电服务半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伴随着电动汽车的大量普及,智能充放电、换电和V2G等相关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和数据平台,有线与无线充电、车网协同、大数据和充电安全等技术的应用愈发重要。为加强该领域的技术交流,提升电动汽车充换电及车网互动的科研水平,《电工技术学报》编辑部特邀请上海电力大学赵晋斌教授和湖南大学李勇教授担任特邀主编,另外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邀副主编,共同组织"电动汽车充换电及车网互动技术"专题,特向国内外该领域专家、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