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晋祠概况及文物价值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市中心25km,是一处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晋祠历史悠久,始建年代甚早,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而建。北魏已成规模,郦道元《水经注》曾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天圣年间(1023-1032)、熙宁年间(1068-1077)均有扩建,金、元、明、清历代补建。晋祠占地面积178亩,建筑面积约25000m2,其中文物建筑面积占63%。晋祠坐西朝东,祠内建筑  相似文献   

2.
晋祠,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早期的皇家园林——晋国宗祠",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享誉中外。唐叔虞祠作为晋祠的主祭神殿几经兴废,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仅次于帝王宫殿和大型佛寺道观。其作为祭祀文化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正是统治阶级出于对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的政治需要,并极力推崇这类礼制建筑的结果。唐叔虞祠便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它的存在自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水环境在晋祠(1)的选址与兴建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步考证了晋祠建祠前的原初山、水环境以及建祠过程中对晋水的利用状况,据此考据晋泽演变过程及晋祠水环境变迁过程。在山水环境影响下晋祠祠区气候条件优势,形成了"山-水-祠-城"空间格局模式,为深入研究晋祠的相地造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晋祠山门作为分析晋祠历史进程的一个侧面,对其从识别、认知、辩解,进而到实质性的位置变化和习惯,直接映射了晋祠由叔虞祠到圣母祠直至晋祠博物馆的过程。通过还原晋祠山门的位置和作用,重新认知圣母庙的空间组成,赋予水镜台、对越坊、钟鼓楼等晋祠建筑新的建造含义。由此指出,在历史进程中,实物与认知可能存在一定错位;甚至,建筑群中一处微小的建筑亦可能存在未知的设计匠心,不能将其轻易抹去。  相似文献   

5.
距太原市西南 2 5公里 ,有一座三个园林组成的古代建筑群 ,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晋祠。这里峰峦叠翠 ,十里稻香 ,祠内古木参天 ,浓荫蔽日 ,泉水清澈 ,游鱼可数 ;古代建筑星罗棋布。晋祠 ,始建年代不详 ,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明晋祠的历史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了。北魏以后 ,经过历代重修扩建 ,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196 1年 ,晋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成为游览胜地 ,吸引着国内外无数的游客。晋祠背倚悬瓮山 ,面临晋水 ,分为中、北、南三个部分。中部 ,入晋祠大门 ,自水镜台起 ,过会仙桥、金入台、对越…  相似文献   

6.
晋祠     
王瑜  刘庭风 《园林》2010,(5):48-51
山西园林、建筑的翘楚应属晋祠。晋祠初建年代不可考,但是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就已详述了晋祠。后经历代屡有扩建,在后祠内恢复奉圣禅寺、晋溪书院、子乔祠,增建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留山园,在祠外挖北湖、南湖,扩饮马泉,并入仙翁阁、雨花寺、上生寺、老君庙、陶然村、在田别墅、息庐等。2003年又增建雕塑群,最终形成祠外公园和祠内古迹格局。  相似文献   

7.
祠堂杂谈     
正祠堂,旧时又称为"宗祠""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宅地,故把祠堂称为"祠室"。祠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最早诞生于宋代。据历史记载:宋曰墓祠,"南宋《家礼》立祠堂之制中,称家庙为祠堂"。按《礼记》规定,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祠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嘉靖时"许民间皆联宗立庙",  相似文献   

8.
牛慧彪 《古建园林技术》2007,(4):I0001-I0001
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祠,为三晋古迹名胜区,千百年来,以园林古建名闻遐迩。祠内尤以居中的圣母殿宏伟壮观,在晋祠诸多建筑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圣母殿始建于何时?见祠内现存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太原路提举学校弋彀撰《重修汾东王  相似文献   

9.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km,背靠悬瓮山,面临晋水,水母楼位于晋祠主轴线上主体建筑圣母殿的南侧,面对难老泉亭。据《晋祠志》记载,水母楼“明嘉靖四十二年初建,俗名梳妆楼,在难老泉水源之上。国朝道光二十四年重修。”《山西通志》记载:“水母即晋源水神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属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
《周公之琴舞》通过"琴舞""启曰""乱曰"等表现出来的乐歌属性,并非其文辞的本来面目,而是后世改制的结果。其中的歌辞很可能来源于周公致政成王时发生在君臣之间的"儆毖"之语。它们最早只是史官记载的产物,未与仪式配乐发生关联,也未被纳入收录仪式乐歌的《颂》中。至周穆王经历家难、仓促继位时,通过"言古以剀今"的改制,周成王"自儆"的"元纳启曰",遂成为周穆王继位典礼上"诸侯进戒嗣王"的《敬之》。经过改制配入仪式,既是《周公之琴舞》的"元纳启曰"进入《周颂》的途径,同时也是导致《敬之》在情感上游离于《闵予小子》等三首诗歌的根源。就周代仪式乐歌的制作方式而言,"言古以剀今"的《敬之》提供了一个范例。尽管《周公之琴舞》的"儆毖"属性与后世"疾而歌之"的讽刺之"诗"略有不同,但"言古以剀今"的方式所包含的纳谏意味,以及诗歌本身的"儆毖"主题,仍然让《敬之》成为周代诗歌史上最早的具有"诗"之意味、并借助于仪式变成乐歌的作品,为后世"诗入仪式"的正式登场开启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1.
北镇庙壁画艺术与技术探究郑景胜,郑艳萍,刘旭东北镇庙,位于辽宁省北镇满族自治县城西2公里的山岗上。据史料记载:北镇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是年,皇帝诏封医巫闾山为“北镇名山”,并令就山立祠,开始修建北镇庙。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1997,(1)
风景名胜是大自然赐与、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人们游览休憩、陶冶情操、焕发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更是难得的宝中之宝。在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护、利用好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结合太原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谈一点粗浅之见。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太原市的西南部,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主要景点晋祠、天龙山石窟距太原市区的距离分别为25公里和40公里。晋祠位于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处,始建北魏,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的难老泉常流不息,美如碧玉。主要古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为宋金所建。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以及历代所建古建筑30多处,形成了以圣母殿为主体  相似文献   

13.
概述 古城太原市,建城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古称晋阳,商时为唐国,西周时为北唐,古称晋阳邑,战国属赵,仍称晋阳。秦为太原郡治。西汉置晋阳县,东汉至三国为并州治。北魏复为太原郡治。北周复改称并州。隋又复为太原郡治。唐时为并州治,开元间改为太原府,天宝初年称北京,后周时为北汉都城。宋初,赵光义灭北汉,毁晋阳城,太原府移至唐明监(今太原地区),属河东路治。金为河东北路治。元、明、清均为阳曲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正式确立市制,名称相沿至今。  相似文献   

14.
花信 《中华民居》2012,(7):89-92
《晋祠志》中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在太原,流行这样一句话:“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8)
<正>会计审计比其他行业古老得多,人类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与金钱有关。我们这些准备做或已经在做会计审计的人,须随时追溯中华文化和会计文明的根源。早在公元前2198年,即距今4200多年,大禹做了王。禹王最早为公益事业构建了国家税赋制度,有了税赋制度自然就有了会计审计工作。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原来称茅山),大禹集合全国诸侯,召开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审计工作大会,考评九州诸侯的业绩,计功加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绩放考核,提拔干部。会稽山,中华会计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世界会计文化的源头。对此,司马迁先生为我们留下的著作《史记·夏本纪》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会稽者,会计也。"会稽的"会",意指综合算之;稽,意指审计监督。禹王治理水利的同时,创立了会计审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纬平 《城乡建设》2007,(12):74-75
一 中国的祠堂很多,南方几乎村村都有祠堂.但作为古老的皇家祠堂,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可能只剩下太原的晋祠.它有珍贵的"古建三宝"-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有神奇的"晋祠三绝"-宋塑侍女、千年周柏、难老泉;有著名的"晋祠三铭刻"-《晋祠之铭并序》、《大方广佛华严经》、《柏月山房记》.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彩塑艺术的博物馆,素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正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隅纱彀行内,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故名“三苏祠”。三苏祠是一座富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建筑,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故而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明清时期,三苏祠几兴几衰,却传承不绝。它于明洪武  相似文献   

18.
周小棣  沈旸  肖凡 《中国园林》2012,28(5):25-28
历史源远的晋水早在《水经注》中即有详述,她哺育了流域内的农耕文明,造就了十分独特的以水为中心的祭祀建筑形式及水神信仰体系。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作为仁道的象征,它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世代吟诵,在这种集体崇拜的意识心理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水神祭祀建筑则成为晋水流域社会文化的空间表征与物质体现。结合晋水流域水神祭祀建筑演化进程的社会背景,揭示其体系构成及空间表达规律,为该区域的文化景观保护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7)
<正>师旷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乐师。他博学多才,尤其精通音乐,擅长弹奏古琴。据说,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晋平公见师旷有如此神奇的才能,便封他为掌乐太师。虽然师旷天生双眼失明,但他有一双超强的"音乐耳朵",辨音能力极强。  相似文献   

20.
<正>上甘棠村古建筑群为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2007年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村位于山水环抱的湘南地区,自唐太和二年(827)周姓族人迁入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难能可贵的是这处"千年古村"至今保存完整,现有步瀛桥、文昌阁、忠厚祠、寿萓亭、门坊、家堂、码头、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