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肉桂精油微胶囊抗菌水性油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满足食品包装对油墨安全性的要求,研制一种具有缓释抗菌特性的水性油墨。方法以β-环糊精为包埋材料,采用超声波法制备肉桂精油微胶囊,设计L_9(3~4)正交实验方案,研究芯材(肉桂精油)与壁材(β-环糊精)的质量比,壁材与水的质量比,反应转速,反应时间等对包埋率的影响。以制备的肉桂精油微胶囊为抗菌剂,辅以水性丙烯酸酯树脂、颜料、填料、水及各类助剂制备抗菌水性油墨,选用大肠杆菌和青霉菌检测油墨的抗菌性。结果确定了超声波法制备肉桂精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芯壁质量比为1∶5,壁材与水的质量比为1∶8,反应转速为2000 r/min,时间为6 min,此条件下可制备包埋率为33.88%的肉桂精油微胶囊。抗菌性检测结果表明,肉桂精油微胶囊抗菌水性油墨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肉桂精油微胶囊质量分数为7%时,对大肠杆菌和青霉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4 mm和17 mm。结论通过添加肉桂精油微胶囊,可制备具有显著抗菌性的水性油墨,提升了水性油墨在食品包装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肉桂精油微囊化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薛琼  刘跃军  向贤伟  吴若梅 《包装工程》2016,37(5):50-54,88
目的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以肉桂精油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微胶囊,并将其应用于水果保鲜中。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转化红外光谱等,确定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芯壁比及添加质量分数,并以芒果为实验对象,研究添加不同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壳聚糖溶液对芒果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当壳聚糖/海藻酸钠质量比为1∶2,氯化钙质量分数为1%,p H值为5,戊二醛质量分数为60%,交联时间为60 min,芯壁比为4∶1时,制备形成的壳聚糖微胶囊成球效果较好;微胶囊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添加质量分数为4%时,以其涂膜的芒果保鲜效果最佳。结论肉桂精油经囊化后有效减少了气味、延缓了挥发,在果蔬保鲜中有较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防止丁香精油在包装膜中挥发速率过快,采用β-环糊精(β-CD)包埋丁香精油制备抗菌微胶囊,将其添加到PLA/PVA的共混膜溶液中制备成活性抗菌包装膜,并研究了PVA溶液与PLA溶液的质量比、抗菌微胶囊的添加量及共混温度等因素对活性抗菌包装膜阻隔性能影响及其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PVA溶液与PLA溶液的质量比为5:1,添加抗菌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5%,共混温度为80℃,制得的活性抗菌包装膜阻隔性能较好;添加活性抗菌包装膜液的培养皿中大肠杆菌的菌落数目明显减少,这说明活性抗菌包装膜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以丁香精油/β-CD微胶囊为抗菌添加剂,可制备具有抗菌特性的活性包装膜。  相似文献   

4.
牛至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牛至精油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牛至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5%、氯化钙质量分数1.5%、壁芯比为1∶1、乳化剂为0.2%的吐温-80和0.1%的单甘酯,在此条件下,微胶囊中牛至精油的包埋率为60.48%,其内部为多孔结构,且抑菌效果良好,当其用量达到0.02g时,对灰霉的抑菌圈直径达到90mm。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包覆肉桂精油对葡萄保鲜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壳聚糖为壁材、肉桂精油为芯材,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了壳聚糖微胶囊,并将其应用于葡萄保鲜包装中。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转化红外光谱仪等,确定了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芯壁比及添加质量分数,研究了添加不同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壳聚糖溶液对葡萄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5%,乳化剂添加质量分数为1.5%,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5:1,交联剂添加体积为1.0 m L时,制备的壳聚糖微胶囊成球效果较好;壳聚糖包覆肉桂精油芯壁比为3:1,微胶囊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添加质量分数为4%时,以其涂膜的葡萄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牛至精油微胶囊包埋工艺及抑菌效果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田永强  卢燕霞  张维  王元鹏 《包装工程》2016,37(17):102-107
目的制备牛至精油微胶囊,以提高牛至精油的稳定性。方法选取明胶和阿拉伯胶作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牛至精油微胶囊,并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其工艺条件,同时研究牛至精油微胶囊的抑菌效果。结果牛至精油微胶囊化最佳的工艺条件,芯壁质量比为3︰1,反应p H值为4.5,乳化剂WJE-880的添加量为0.1%,以6000 r/min高速剪切2 min,在55℃,250 r/min的条件下搅拌固化60 min。此工艺条件下包埋率可达到83.1%。结论牛至精油经微胶囊化后显著地提高了其抑菌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桉叶精油微胶囊的最佳包埋工艺。方法以β-环糊精为壁材制备桉叶精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微胶囊包埋工艺,确定最优包埋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包埋工艺中包埋温度为40℃,包埋时间为1.5 h,β-环糊精质量浓度为8 g/mL。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为70.33%,微胶囊收率为86.27%。缓释试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明显降低桉叶精油的挥发速率,Avrami's方程也可以对桉叶精油微胶囊释放过程进行较好拟合。结论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微胶囊化提高了精油利用率,延长了桉叶精油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三聚氰胺-甲醛相变微胶囊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为壁材,石蜡为芯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芯壁比分别为2∶1、3∶1、4∶1的相变微胶囊,并对微胶囊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及热循环测试。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微胶囊的壁材不与芯材发生反应,制备的微胶囊为比较完整的球形。当相变微胶囊芯壁比为4∶1时,潜热值高达到162.7 J/g,与计算值非常接近,经过100次热循环后潜热值损失3.63%;当芯壁比较小时,微胶囊的耐热性及包裹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响应曲面试验确定制备橄榄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黑木耳多糖为新型壁材,橄榄油为芯材,亚麻籽胶为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冷冻干燥法制备橄榄油微胶囊,其实验指标为包埋率,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微胶囊的形态。结果在固形物质量分数为15.4%、壁芯材体积比为5︰1、乳化剂的质量分数为0.24%的条件下,包埋率可达到77.2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微胶囊形态可知,橄榄油微胶囊基本呈圆球形,分布均匀,包埋效果较好。结论响应曲面试验可以很好地对橄榄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制备的橄榄油微胶囊对橄榄油的抗氧化作用有着加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建立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紫苏精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β-CD与紫苏精油的比值、温度、时间、超声时间对紫苏精油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紫苏精油微胶囊的包埋工艺。结果显示最佳的包合条件为:β-CD与紫苏精油比值7:1(g/g)、温度53℃、时间100 min,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紫苏精油β-CD包合物的包埋率约73%。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证实了紫苏精油β-CD包合物的形成,为其作为天然抗菌剂和防腐剂应用于食品活性包装领域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改善甜玉米芯多糖(SCP)大分子特性以及稳定性,促进SCP的肠道吸收。方法 将SCP水溶液制备成油包水型(W/O)甜玉米芯多糖纳米乳液(SCP-NE),以复合蛋白为壁材制备成SCP-NE微胶囊,采用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SCP-NE微胶囊制备工艺,以粒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对SCP-NE微胶囊物化性质进行研究,并进行体外模拟胃肠液释放研究。结果 制备SCP-NE微胶囊最佳条件为麦芽糊精(MD)与大豆分离蛋白(SPI)的质量比为2∶3、芯壁比为1∶2、总体固形物含量为20%,此时包封率达到(87.6±1.3)%。体外模拟胃肠液释放结果表明,SCP-NE微胶囊在2 h的胃液消化中释放率为8.83%,在模拟肠液中1 h的释放量为62.87%。结论 以MD和SPI作为壁材制备的SCP-NE微胶囊在胃肠液释放中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复相凝聚法制备柠檬油香精微胶囊,并分析各工艺因素对微胶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壁材的质量分数为2.5%,温度在40~45℃之间,pH值为4.3,壁材与芯材的质量比为2.2:1时,有利于微胶囊的生成,且得到微胶囊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延缓三氯蔗糖甜味特性,采用微胶囊技术对三氯蔗糖进行包埋处理。选择大豆分离蛋白和海藻酸钠为壁材,三氯蔗糖为芯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三氯蔗糖微胶囊。以微胶囊产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其形态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复凝聚pH值为3.01,芯壁质量比为1.27,大豆分离蛋白和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3.01,壁材质量浓度为0.0304 g/mL。按此工艺条件制备的三氯蔗糖微胶囊呈完整球形,表面光滑平整,粒径约为50μm,产率可达75.19%。  相似文献   

14.
木材太阳能干燥用石蜡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喆  方健  熊记  席丽敏  张佳 《化工新型材料》2019,47(7):78-81,87
以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为壁材制备相变微胶囊。设计正交试验对石蜡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参数进行优化,并计算微胶囊的包覆效率和囊芯百分率。结果表明,在芯壁质量比为2:1,尿素、三聚氰胺质量比为9:12.6,乳化剂用量为芯材质量8%,转速为1200r/min条件下,制备的石蜡相变微胶囊表现出良好的储热性能。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对石蜡相变微胶囊进行热性能表征,为相变微胶囊在木材太阳能干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花色苷易降解不稳定等问题,采用复合壁材对花色苷进行微胶囊化处理以提高其加工稳定性。方法 以蓝莓花色苷为芯材,改性玉米淀粉/明胶作为复合壁材,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花色苷微胶囊。以花色苷的包埋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壁芯比、改性玉米淀粉/明胶的质量比、包埋温度和包埋时间对包埋率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对其进行表征并测定其抗氧化性。结果 当壁芯比为8∶1、改性玉米淀粉/明胶质量比为1∶2、包埋温度为60 ℃、包埋时间为40 min时,制备的微胶囊具有更高的包埋率。FTIR结果表明花色苷被成功地包埋。制备的微胶囊呈不规则的片层结构,整体表现光滑,表面无团聚现象。微胶囊化后的花色苷热稳定性、抗氧化能力均有所提高。结论 所制备的花色苷微胶囊具有热稳定性高、抗氧化性强、壁材间相容性好等特点,在食品工业化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牛至精油β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牛至精油β环糊精(β-CD)微胶囊,并研究其抑菌效果。方法首先,选用β-CD包埋牛至精油,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该包埋物的外部形貌特征。其次,通过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等2种方法考察是否已成功制备牛至精油β环糊精的微胶囊。然后,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包埋物的吸光度,按照一定的方法计算其包埋率。最后,选用大肠杆菌、米曲霉菌作为供试菌株,研究该包埋物的抑菌效果。结果牛至精油β环糊精微胶囊得到成功制备,其包埋率为73%,并且该包埋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结论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即在保留牛至精油抑菌性能的同时,也使得液体的牛至精油固体粉末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绿色、环保、安全的鲜切果蔬保鲜方法,以延缓鲜切紫玉淮山的褐变进程。方法以β-环糊精为壁材,牛至精油为芯材,蔗糖脂肪酸酯为乳化剂,利用分子包埋法制备β-环糊精-牛至精油微胶囊;以褐变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实验确定抗褐变效果最佳的柠檬酸和海藻酸钠浓度;通过将微胶囊、柠檬酸和海藻酸钠共混制备可食微胶囊涂层,探究可食β-环糊精-牛至精油微胶囊涂层对鲜切紫玉淮山的抗褐变效果。结果β-环糊精-牛至精油微胶囊的表面呈褶皱和堆叠状,且微胶囊形态饱满、大小均匀,粒径大约在40~50μm之间;通过实验确定抗褐变效果最佳的柠檬酸和海藻酸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8%和1.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知,可食涂层已成功附着在鲜切紫玉淮山表面,且可食涂层较为平整。结论在24 h的贮藏期内,β-环糊精-牛至精油微胶囊涂层能明显减缓鲜切紫玉淮山的褐变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以广藿香油为芯材,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广藿香油进行包埋,制备广藿香油微胶囊。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确定制备广藿香油微胶囊的最佳条件:采用中低粘度的壳聚糖,壳聚糖浓度为0.5%,阿拉伯胶浓度为4%,芯壁比为1∶2,复凝聚pH值为4.5,搅拌转速为2000r/min。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广藿香油包埋成功,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0.75%和67.2%。微胶囊缓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在25℃条件下,微胶囊释放150h后,累计释放率为33%,即微胶囊保留率为67%。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壳聚糖(chitosan,CS)和阿拉伯胶(acacia gum,GA)作为包裹鱼油的壁材,通过复凝聚反应制备CS/GA复凝聚鱼油微胶囊。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对复凝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m(CS)∶m(GA)为1∶6,1∶7,壁材总浓度为3%,4%,5%,pH值为4.0,4.5,5.0,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30min时,CS与GA具有较好的复凝聚效果。以此为基础,在保证较好的复凝聚效果的前提下,确定了CS/GA复凝聚鱼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CS/GA壁材总浓度为5%,m(CS)∶m(GA)为1∶7,芯壁比为1∶2,pH值为4.5,反应温度为20℃,复凝聚反应时间为30min。在最佳制备工艺下制备的CS/GA复凝聚鱼油微胶囊呈规整的球形,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6.3μm;对鱼油的包埋率和壁材的利用率分别为75.33%和81.01%。  相似文献   

20.
范菲  王潮霞 《功能材料》2013,44(10):1511-1514
以聚氨酯为壁材、偶氮染料分散于乙酸丁酯中作为囊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氨酯包覆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微胶囊。考察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芯壁质量比、均化速度和搅拌速度以及合成温度对聚氨酯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Tween80、OP-10、PVC相比,平平加O乳化剂更适合用于聚氨酯微胶囊的制备,且当平平加O用量从5%增加到15%时,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从0.6171μm降低到0.5236μm。随着芯壁质量比从1∶1减小到1∶8,聚氨酯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从0.4731μm增大到0.7147μm。随着均化速度及搅拌速度的增大,微胶囊平均粒径与速度成反比。预聚温度为20~60℃,扩链温度90~100℃对聚合和微胶囊平均粒径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