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本体树脂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BCE)为扩链剂,改性四氢呋喃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A)得到改性预聚体BA,用BA与BCE共聚共混以改善BCE树脂的韧性。确定了BCE/BA的固化工艺,考察了共聚共混体系静态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结果表明,用BA与BCE树脂共聚共混,可有效提高氰酸酯树脂基体的韧性和强度。当BA用量为10份时,BCE/BA体系的冲击韧性比纯树脂提高了64%;当BA用量为20份时,增强增韧效果最佳,BCE/BA体系的冲击韧性可达14.5 kJ.m-2,比纯树脂提高了142%;弯曲强度为128 MPa,比纯树脂提高了23%。  相似文献   

2.
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改性氰酸酯树脂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对氰酸酯树脂(CE)进行共混改性。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表征共混物的结构,测定其力学性能、耐热性等。实验结果表明,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改性氰酸酯树脂可形成典型的海岛状共混结构;当面均粒径为2~3μm时,增韧效果最佳;当CTBN加入10份时,冲击强度提高150%,最大失重率所对应的温度只下降3.5℃。  相似文献   

3.
双马来酰亚胺与环氧改性氰酸酯固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双酚A型二氰酸酯树脂(BCE)与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环氧树脂(EP)的共聚反应;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表征。实验发现,BMI与BCE的反应性不如EP与BCE的反应性好,故采用先使BMI与BCE反应,然后再加入EP的方法得到了较为良好的树脂浇铸体样品。用FTIR对树脂的固化进行跟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系的固化反应中包含BMI自聚合反应、BCE自聚合反应、BCE与BMI共聚反应、BCE与EP共聚反应等。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基减摩耐磨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环氧树脂(E-51)和改性剂A对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进行增韧改性,通过分析比较浇铸体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确定了改性树脂的最佳配方。并将此改性树脂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粉末进行共混,加入减摩耐磨填料,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减摩耐磨复合材料,确定了模压成型工艺参数。测试了材料在不同温度的摩擦磨损性能,表明在合适的使用温度下具有优良的耐摩擦磨损性能。并运用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磨痕进行了观察,探讨了摩擦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用共混聚氨酯对聚丙烯纤维改性的实验研究,制备出适用于共混两组分的相容剂为聚丙烯/聚氨酯的接枝物(PP-g-PU),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确定了共混组分的比例对聚丙烯纤维的增强改性效果:当聚氨酯(PU)加入量(质量比例)为4%时,共混聚丙烯(PP)纤维的流变性、可纺性、断裂强度最好。  相似文献   

6.
以ABS、PBT为基体树脂,RC为增容剂,NBR为增韧改性剂,并加入其它助剂,制备了ABS/PBT共混合金。研究了PBT的含量、ABS的牌号、相容剂和NBR的含量对ABS/PBT共混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35%的PBT去改性不同牌号的ABS,与不加相容剂的状况比较,相容剂对ABS/PBT共混合金增容后,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11.2%和12.2%,共混合金的相分散性好,形态结构稳定。弹性体与相容剂协同作用,显著提高材料的韧性。加入20份NBR时,共混合金的断裂伸长率提高412.1%,冲击强度提高72.5%。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增韧对材料拉伸强度等性能造成的损失,起到了优化材料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增韧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SiO2)粒子对聚丙烯(PP)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的影响,比较了溶液共混法与聚合法的改性效果差异,并从机理上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用溶液共混法制备的纳米SiO2/PP复合材料,其冲击强度在纳米SiO2粒子含量为4%左右时达到最大值,约为未经改性的PP材料的8倍;用纳米SiO2粒子改性的PP材料的拉伸强度与未经改性的PP材料基本一致;在相似的工艺条件下,共混法对PP的增韧效果较聚合法显著.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发展、生产及其应用.总结了国内外对PBT改性研究近况,内容包括无机材料填充改性、阻燃改性、共混改性、化学扩链和液晶改性.对PBT树脂进行改性,不仅保持了PBT本身固有的优点;而且可以提高其力学性能,并改善其加工流动性;同时扩宽了PBT树脂的使用范围,并可望降低材料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最后,展望了对PBT的改性研究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本文引用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9.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改性方法及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发展、生产及其应用。总结了国内外对PBT改性研究近况,内容包括无机材料填充改性、阻燃改性、共混改性、化学扩链和液晶改性。对PBT树脂进行改性,不仅保持了PBT本身固有的优点;而且可以提高其力学性能,并改善其加工流动性;同时扩宽了PBT树脂的使用范围,并可望降低材料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最后,展望了对PBT的改性研究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本文引用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10.
尼龙树脂丁腈橡胶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丁腈橡胶(NBR)与尼龙(Nylon)树脂共混改性技术,制备具有耐热油性的Nylon/N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通过采用动态硫化方法、改变两种高分子材料的共混量以及选择各种硫化体系等,对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以及耐油性、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制得具有优秀耐热油性和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此外,对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亚微观相畴形态也进行了相差显微镜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有机累托面/聚烯烃弹性体协同增韧补强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研究了有机累托石粘土(OREC)、聚烯烃弹性体(POE)改性的聚丙烯(PP)以及POE/OREC/PP三元改性体系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结果表明,在粘土添加量为2phr时(per hundred resin)可对PP同时实施增强、增韧。OREC与POE有协同增韧PP的作用。在OREC添加2phr时,POE/OREC/PP复合材料的强度大于相同用量的POE/PP二元体系的强度。在三元体系中,当POE用量15phr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比纯PP提高204%,比POE/PP提高15.6%,拉伸强度比纯PP下降15.6%,比POE/PP提高22.6%。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表明,三元体系呈现多相分散,在研究范围内,分散相尺寸越大,粒径分布越宽,复合材料的韧性越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粘结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以丙烯酸为聚合单体对碳纤维进行了电聚合改性.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改性前后碳纤维表面的结构变化,并利用电脑伺服控制材料试验机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丙烯酸浓度为0.3 mol/L、循环次数为10次时,碳纤维的改性效果最佳;改性后的碳纤维在红外光谱的2 680 cm-1附近出现了—OH特征吸收峰;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由10.50 MPa增加到了23.44 MPa,提高了123.21%;改性后碳纤维表面出现了圆片状丙烯酸聚合物层,且可与环氧树脂基体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001A强酸性树脂吸附硫脲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001-A在pH= 2.0的H2SO4- CS(NH2)2- H2O2 体系中,吸附、富集硫脲金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树脂对硫脲金离子Au(Tu)+2 (Tu= 硫脲)具有吸附率高,吸附容量大等优异性能。Au 负载柱可用Na2S2O3 溶液定量洗脱,用过的树脂可再生。  相似文献   

14.
电流变液在飞机操纵面颤振半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流变液这种智能材料的物理效应及力学性能,根据可控阻尼介质的特殊应用要求,研制了一种零电场低粘度且可控粘度变化范围较大的电流变液。并设计制作了一种多层滑动极板式阻尼铰,将其用于机翼同的颤振半主动控制,使所研究模型的颤振临界速度提高了36.3%。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变阻尼器可用于机翼操纵面颤振控制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性能,以噻吩为单体,采用循环伏安法对碳纤维进行电化学聚合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电化学聚合改性前后碳纤维的表面结构变化,采用电脑伺服控制材料试验机测试了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噻吩浓度为0.4 mol/L时,峰值电流增加幅度最大,电聚合效果最佳.当循环次数达到60次时,碳纤维表面电化学聚合反应完全,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可由13.46 MPa增加到23.79 MPa,提高约76.75%.电化学聚合后大量片层状聚噻吩聚合物在碳纤维表面聚集,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基体紧密结合,界面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茶汁中灵芝菌产多酚氧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茶汁中茶多酚一方面对灵芝菌菌体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低浓度的茶多酚能诱导灵芝菌分泌多酚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可降解发酵液中多酚类物质,减少酚类物质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积累更多的胞外代谢产物,降低发酵液酚氨比,提高茶色素含量,因此在低档绿茶汁中研究灵芝菌深层液体发酵产多酚氧化酶,对进一步研究发酵代谢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正交设计考察不同发酵培养基组分对灵芝菌在茶汁中产多酚氧化酶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 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蔗糖2.5%,蛋白胨0.25%,茶汁2.5%,KH2PO4 0.20%;该菌的最适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液pH5,摇床转速200 r·min-1,培养温度30 ℃,接种量10%,装液量20%,培养时间为7 d,其多酚氧化酶活性达到95 U·mL-1.  相似文献   

17.
应用溶解度参数理论,通过对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酚醛树指3种树脂均相溶液的适当掺混,并对各种清漆配方性能测试比较,造反出附着力好、抗冲击强度好、耐酸耐碱等化学腐蚀性强等综合性能优良的溶剂型环氧-酚醛-聚酰胺树脂清漆。其适宜配方(wB)为:E-44环氧树脂30.52%,低分子聚酰胺树脂10.26%,酚醛树脂10.2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51%,二甲苯/环乙酮(质量比1/1)8.94%,二甲苯/正  相似文献   

18.
应用微波辐射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吸油烟树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吸油烟树脂的表面形貌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合成温度对树脂吸附气相油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吸配比为3∶7,引发剂、分散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分别为1%、1.5%和0.6%,合成温度为85℃时所合成的树脂其吸油烟率达到最大,此时树脂表面形成了较多和较深的孔。与常规条件下的合成方法相比,使用微波辐射合成WRT树脂不仅可缩短一半的反应时间,而且其吸附气相油烟率也高于普通合成法得到的NR树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