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圆鲹鱼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但极易被氧化而失去营养价值,目前微胶囊化包埋已成为防止鱼油氧化的稳态化技术之一。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及其二阶导数拟合和pH-stat法对喷雾干燥法制备的以阿拉伯树胶、明胶和海藻糖为壁材的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体外模拟消化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蓝圆鲹鱼油微胶囊颗粒圆整,表面光滑、致密;LSCM观察发现蓝圆鲹鱼油微胶囊呈现单核的腔体结构,壁材中明胶蛋白均匀分布在微胶囊的囊壁上,而鱼油被包裹在囊壁中。FTIR分析显示,壁材及芯材的特征吸收峰均出现在蓝圆鲹鱼油微胶囊的FTIR图谱中,证实了包埋结构的形成。经喷雾干燥后,蓝圆鲹鱼油微胶囊壁材中明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减少,说明蛋白分子间发生氢键缔合反应,增强了微胶囊结构的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鱼油微胶囊在消化过程中其游离脂肪酸释放率由快变慢,120 min时累积释放量为72.62%;LSCM观察发现,在消化过程中,鱼油微胶囊的芯材呈现出由中心向壁材表面迁移扩散并逐步释放的特征。本研究为微胶囊产品开发、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蓝圆鲹鱼油,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及萃取时间对蓝圆鲹鱼油得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优化Box-Behnken设计优化萃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9℃、萃取时间140 min、萃取压力20 MPa,在此条件下蓝圆鲹鱼油得率为18.45%,提取率达88.91%。蓝圆鲹鱼油经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鉴定出17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5.70%,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含量为16.6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应用于蓝圆鲹鱼油的提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邓红  李宁  曹立强 《中国油脂》2014,39(3):33-36
研究了不同壁材及壁材配比、固形物含量和芯材载量对文冠果种仁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并确定了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文冠果种仁油微胶囊产品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文冠果种仁油的微胶囊化最佳配方为:壁材为明胶+蔗糖,二者质量比1∶5,固形物含量20%,芯材载量35%;喷雾干燥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75℃,出风温度80℃,进料流量650 mL/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文冠果种仁油微胶囊产品感官品质较好,在保持低水分含量(仅为2.49%)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溶解度和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鳗鱼油微胶囊化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海洋生物资源中鱼油的提取和充分利用提供参考。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以微胶囊包埋率,产率为产品的评价指标,分别用单因素法和正交法对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最佳工艺条件为,m(明胶):m(阿拉伯胶):m(麦芽糊精)=1:1:3,固形物含量为25%,芯材占壁材含量的30%,喷雾干燥机进风温度200℃,出风温度100℃,均质压力为35 MPa,得到的包埋率和产率分别为93.9%和94.6%。该研究不仅为鱼油的贮存及加工提供了新途径,而且也为鳗鱼内脏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包埋肉桂精油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壁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肉桂精油微胶囊.探讨了固形物含量、芯壁比、均质时间、均质温度、进风温度、进料速度、出风温度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经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均质时间180 s,芯壁比1:4,固形物含量30%,均质温度50℃.肉桂精油最佳微胶囊化的最佳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98℃,出风口温度100℃,进料速度55 mL/min.所获得的肉桂精油微胶囊产品中精油的含量为92.76%.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鱼油微粉的制备工艺以及初探其稳定性,本文以鱼粉加工副产物富集所得鱼油为原料,筛选复合壁材,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粉的工艺条件,考察芯壁比、固形物浓度、乳化温度、进风温度、喷雾压力、进料流量等因素对鱼油微胶囊效果的影响,并测定鱼油微粉的微观结构、溶解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壁材选择阿拉伯胶/β-环糊精/玉米糖浆(质量比2:1:6)效果较好,微粉制备的最适工艺参数为:芯壁比32%、固形物浓度25%、乳化温度52 ℃、进风温度206 ℃、喷雾压力35 MPa、进料流量300 mL/h,此条件下制得的鱼油微粉包埋率达92.66%。微粉颗粒表面光滑,无破裂或孔洞,且水溶性好。鱼油微粉的贮藏稳定性显著高于未微胶囊化的鱼油(P<0.05),且添加抗氧化剂的微胶囊鱼油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莲固体废弃物中多酚类物质的喷雾干燥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保护莲固体废弃物多酚类物质活性成分免受破坏,增强多酚稳定性。以莲固体废弃物多酚类物质微胶囊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正交和响应面实验,优选多酚类物质喷雾干燥微胶囊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多酚微胶囊化的最佳壁材配方为阿拉伯胶:β-环状糊精为3:1,芯壁比为1:5,单甘酯添加量为0.10%。多酚类物质喷雾干燥微胶囊化最优条件为:进料固形物含量16%,进料速度280 mL/h,进风温度为185 ℃,出风温度80 ℃。在此条件下,得到莲固体废弃物多酚微胶囊包埋率为94.12%+0.37%,微胶囊包埋效果较优,为多酚类物质的喷雾干燥微胶囊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新型萃取技术——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提取蓝圆鲹鱼油,考察物料水分含量、萃取温度、压力、时间、解析温度等因素对蓝圆鲹鱼油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蓝圆鲹鱼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连续相变萃取蓝圆鲹鱼油的最佳工艺为:物料水分含量11%,萃取温度52℃,萃取时间62 min,萃取压力0.6 MPa,解析温度为65℃,此工艺条件下鱼油得率为21.56%。鱼油外观为黄色至红棕色,有较淡的鱼腥味,其理化指标达到了粗鱼油标准SC/T3502-2000的一级要求。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鉴定出20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59.57%,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4.62%。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应用于鱼油生产,具有萃取效率高、萃取温度低、对鱼油成分无破坏等特点,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麦芽糊精作为复合壁材,以花生四烯酸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花生四烯酸,以微胶囊化效率为响应值,用响应面分析法(RSA)对花生四烯酸微胶囊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固形物含量39%,均质压力37MPa、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91 ℃,出风温度为88℃.  相似文献   

10.
以HI-CAP 100为壁材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共轭亚油酸,对喷雾干燥工艺中料液固形物含量、一级均质压力、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和产品中亚油酸载量四个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四因子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组合试验确定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固形物含量为40%、一级均质压力为25 Mpa、进风温度为185℃,载量为45%;在此条件下所得共轭亚油酸微胶囊化效率为93.02%。  相似文献   

11.
紫苏油粉末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脱皮、低温压榨紫苏油为芯材,利用乳化和喷雾干燥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紫苏油粉末.确定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糖糊精的比例1:1.2,乳化温度70 ℃,固形物含量25%,芯材壁材比40:100;均质压力50 MPa,均质2次;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68 ℃,出风温度85℃.该条件下制备的紫苏油粉末微胶囊化效率达95%,表面油含量为1%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以自乳化性良好的低黏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S)和麦芽糊精(MD)为复配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研究OSA-S与MD复配比、固形物含量、芯壁比、均质压力和进风温度对鱼油乳液及微胶囊化鱼油物理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其制备条件。通过分析确定适宜的制备条件为:OSA-S与MD复配比3∶2,固形物含量30%,芯壁比1∶3,均质压力30 MPa,进风温度190℃。  相似文献   

13.
鱼油微胶囊化不仅可实现鱼油的均匀分散,避免其氧化,而且还可掩盖鱼腥味,提高消化吸收率,扩大其应用范围。阐述了鱼油微胶囊化的发展现状及适用于鱼油的微胶囊化方法,包括喷雾干燥法、复合凝聚法、分子包埋法、冷冻干燥法、锐孔凝固浴法及脂质体包埋法。重点归纳了影响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因素,包括壁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固形物浓度、乳化方式和乳化条件(温度、压力、次数)及喷雾干燥条件(进出风温度)。最后对鱼油微胶囊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鱼油稳定性,以青鱼内脏鱼油为芯材,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壳聚糖(CS)为壁材,制备鱼油微胶囊。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均质速度、pH、壁材总质量分数、SPI/CS比值、芯壁比等因素对鱼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鱼油微胶囊制备工艺,并比较研究了鱼油微胶囊湿囊分别经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燥方法所得产品的包埋率、水分含量、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鱼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为:pH7、壁材总质量分数2%、SPI/CS比值1.3∶1、芯壁比1.3∶1,在此条件下鱼油包埋率为71.98%±0.16%。喷雾干燥法表面含油率为0.73%±0.04%,低于冷冻干燥法3.62%±0.09%,包埋率为71.98%±0.16%,高于冷冻干燥法56.76%±0.37%,说明喷雾干燥法效果优于冷冻干燥法,鱼油微胶囊贮藏期可较未包埋的鱼油延长6 d以上。通过微胶囊化,改善了青鱼内脏鱼油的性能,提高了使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辣椒红色素为芯材,变性淀粉和明胶为壁材,糊精为填充剂,研究微胶囊化辣椒红色素的制备工艺。通过实验,确定出影响微胶囊化效果的各因素为:变性淀粉与明胶比例为2:1,辣椒红色素含量为40%,乳液固形物含量为45%。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微胶囊化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在出风温度80℃条件下,确定最佳的喷雾条件为进风温度180℃、进料量20.0ml/min、气流压力0.15MPa。  相似文献   

16.
为使杜仲叶提取物能在食品领域得到充分有价值的应用,我们采用喷雾干燥微胶囊技术对杜仲叶提取物黄酮进行微胶囊化研究,实验表明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料固形物浓度为25%,进风温度为180℃,进料速度为35mL/min。产品微胶囊化效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枸杞油为芯材、亚麻籽胶为壁材的微胶囊,并以微胶囊化效率和含油率为考察指标,考察了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原料配方为:壁材与芯材的比例为(m:m)2:3;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进风温度为180℃,出风温度为70℃,雾化器转速24000r/min,进料速度为46.21m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枸杞油的微胶囊化效率为93.29%,含油率为45.62%。  相似文献   

18.
选用亚麻籽胶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亚麻油进行微胶囊化。以微胶囊化效率和含油率为考察指标,考察制备亚麻油微胶囊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进风温度170℃,出风温度70℃,雾化器转速24000r/min,进料速度50.41mL/min;最佳微胶囊配方为:壁材与芯材比2:3(m/m)。在此工艺条件下,亚麻油的微胶囊化效率为95.32%,含油率59.48%。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制备出在对虾配合饲料里能被对虾利用的微胶囊蛋氨酸,选用明胶和海藻酸钠作微胶囊壁材,对喷雾干燥法制备晶体蛋氨酸微胶囊的工艺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微胶囊的最佳配方和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晶体蛋氨酸微胶囊的优化配方:壁材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和明胶质量分数1%、芯材为蛋氨酸质量分数15%、进料温度65℃;喷雾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95℃、出风温度80℃、进料速度45 mL/min,在此条件下,晶体蛋氨酸微胶囊包埋率为89.6%,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微胶囊表面光滑圆整无小孔,形状规则,无粘连现象。  相似文献   

20.
喷雾干燥法制备蜂胶微胶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蜂胶中主要活性物质类黄酮的微胶囊化效率为考察指标,对蜂胶提取物进行微胶囊化处理,探讨喷雾干燥法制备蜂胶提取物微胶囊的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原料配方为:阿拉伯胶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1,芯材与壁材的比例为1∶3,固形物浓度为30%,单甘酯为0.2%;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料流量40mL.min-1,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60℃。在此工艺条件下微胶囊化蜂胶提取物的效率可达到93.51%;制备的蜂胶提取物微胶囊为淡黄色细小颗粒,水分含量2.51%,密度0.86g/cm3,溶解度96.13%,类黄酮含量6.82%,包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