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人工养殖珍珠的原理 目前市面上所出售的珍珠项链及其他珍珠饰品大都是由人工养殖的珍珠所制成。人工养殖珍珠的原理是根据珍珠贝软体部份的外套膜受到外来刺激后,引起组织增殖形成珍珠囊生成珍珠的。  相似文献   

2.
珍珠是珠宝中唯一不加雕饰,即可在洁白的体色上显示出含蓄、绚丽晕彩的高贵珠宝,外观沉稳而华贵,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珠宝品种之一,久盛而不衰。珍珠是产在珍珠蚌类软体动物体内,由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有机质的矿物(文石)球粒。当外界的细小异物进入到珍珠蚌体内,接触到蚌的外套膜时,外套膜受到刺激、便分泌出珍珠质,将异物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球形珍珠。珍珠的珍珠层是由角质和文石垂直层面互相重叠排  相似文献   

3.
珍珠的诞生珍珠产于珠蚌内。其形成的原因是:有异物进入蚌的外套膜内,蚌本身受到刺激,却又无法将它排除时,便分泌钙碳酸盐与真珠母将它包覆,此分泌每天约3~4次,每次涂满的厚度仅0.5微米,需2~5年的时间,才能长成宝石级品质的珍珠。珍珠皮层的硬度不高,摩氏硬度在2.5~4之间,海水珠的比重约2.66~2.76,淡水珠的比重约2.76~2.78。珍珠的养殖过程养殖珍珠得从养殖母蚌着手,母蚌需养殖于阴暗、干净的水域,耗时3~5年可长成,长成的母蚌被殖入以贝壳磨圆的“种核”,种核约5~7mm,种核大小将影响珍珠形成后的尺寸。殖核的技术非比寻常,必须在3分钟以最熟练的手法,将种核殖入母蚌的外套膜内,每个母蚌约可殖入3~5粒种核。接着,母蚌被排成列、夹入竹编之网内,吊起来垂放进海里,这时间通常选在每年3、4月,因此时的海水温度最适宜母蚌外套膜伤口的愈合。母蚌自海水中吸收钙质,并用来制造珍珠层,养殖期间,养殖者要不时巡视是否有海藻、杂物黏附在外壳上,若有水草或寄生物则必须除去。经过2~5个春去冬来,悉心照料,便可准备收成了。据统计,每年11月收获的珍珠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4.
《针织工业》2002,(3):41-41
随着高新技术不断地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纺织功能性产品层出不穷,尤其保健功能服饰产品品种更加多姿多彩.天津赛远保健品公司自1994年开始,开发功能性保健纤维,先后开发生产了远红外、负离子、麦饭石、抗紫外、抗菌抑菌等功能纤维.最近赛远公司又开发研制将传统天然名贵中药珍珠的有效成份与纤维中高分子材料结合,生产出珍珠蛋白纤维.珍珠是一种名贵的有机宝石,是异物侵入贝类体内,贝体为保护自身而分泌珍珠质包裹异物所形成的.珍珠富含钙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相似文献   

5.
珠宝,包括珍珠和宝石两类,在珍珠学和宝石学中都有其自身严格的定义。珍珠是指由珍珠贝分泌液包裹异物而形成的一种主要成份为碳酸钙的实体,形态各异,具珍珠光泽。而宝石是指自然产出的,符合工艺美术要求,经琢磨或雕刻可制成首饰或工艺品的矿物或岩石。首饰,这一概念的原意是指人们用于头部(主要是发部)的装饰品,比如古代有簪、  相似文献   

6.
彩虹珍珠     
彩虹珍珠的色彩来自於母贝的天然本色所分泌出的天然珍珠层,她具有各种不同珍珠中独一无二的天然色彩,且能散发出有如雨后七色彩虹桥般的光芒,所以,取名为彩虹珍珠。彩虹珍珠的养殖彩虹珍珠所殖入母贝里的胚不是圆的,珍珠层是自然分泌形成的,将不同式样的胚胎殖入母贝的夹肉中(如1/2半面形状、水滴形状、椭圆形状等)然后装在麻袋网内,再放入海水中养殖约1-2年的时间。在养殖的过程中,母贝会蠕动,并分泌出天然的珍珠液在胚胎的周围形成大约1-2mm厚的天然珍珠层。因其是由南海海水养殖的,所以取名为南海彩虹珍珠。  相似文献   

7.
开膜法养殖淡水珍珠的表面微形貌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淡水珍珠的成珠过程,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开膜法养殖异形淡水珍珠样品的表面微形貌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异形淡水珍珠样品珍珠层中,成层排列的文石板块形状各异,具有多层和有序的特点;在珍珠层的生长初期,形成于成核小片上的有机质为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所分泌,其为后期矿物提供进一步沉淀的局限空间和成核作用的基底,具有确定矿物成核大小、空间排列、结晶取向和离子堆积是否出现同质多象的功能。同时,珍珠样品表面出现了与在海水珍珠和以淡水池蝶蚌为母贝的淡水珍珠中类似的螺旋生长纹,这可能是其在生长过程中受有机质的调控作用,使文石晶体在不同部位上的堆积具有差异性,也使文石晶体在特定面网方向上生长,控制了其成核结晶取向和堆叠方式,导致其螺旋堆积,形成类似螺旋纹的生长外观。  相似文献   

8.
采珠后三角帆蚌肉和外套膜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角帆蚌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河蚌资源,常用于珍珠的人工培育。经它育成的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但珍珠采收后,其壳、肉和外套膜均被视作废弃物而丢弃。为了有效利用三角帆蚌采珠后的废弃物,本论文对三角帆蚌肉和外套膜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肉和外套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蚌肉:54.07%;外套膜:45.74%)、糖类(蚌肉:35.85%;外套膜:45.56%)以及矿物质元素,特别是钙(蚌肉:168.60mg/100g;外套膜:406.59mg/100g)。在三角帆蚌肉和外套膜的含氮成分中,97%以上为蛋白氮,其中大部分为水溶性和碱溶性蛋白,蚌肉中二者的总和占全氯量的90.59%。外套膜达65.23%。就氨基酸组成而言,三角帆蚌肉的营养价值高于大豆蛋白,而外套膜因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40.07%),其营养价值低于大豆蛋白。除此之外,三角帆蚌肉和外套膜的脂肪中还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蚌肉:72.71%;外套膜:77.73%),比一般淡水鱼的62.23%高10%以上。可见,三角帆蚌肉和外套膜均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珍珠按照产出可分为双壳类珍珠(贝类、蚌类里产出的珍珠)和腹足类珍珠(螺类里产出的珍珠),孔克珠与美乐珠均为产自腹足类的珍珠,与传统意义上的珍珠不同,不含珍珠质。因其稀少、不可养殖及特别的外观,被认为是最稀有和最昂贵的珍珠。孔克珠与美乐珠的主要成分虽然也为碳酸钙,但它并不含有珍珠质,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珍珠,所以也不能称作"真珠",尽管它们仍被归于此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宝玉石》1995,(4):72-73
由有机物形成的珠宝仅有珍珠、珊瑚、琥珀等,其中珍珠的价值最高,也最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天然珍珠已濒临绝迹,人工养珠成为珍珠市场的主力产品。由于珍珠保养不易,消费者买回后应小心穿戴,才可避免“珠黄”的现象。珍珠是由贝类分泌的珠母质反复包襄核珠而逐渐形成的,天然珍珠是海中的贝壳或泥沙进入贝类体内,形成核珠  相似文献   

11.
三角帆蚌是中国特有的优质淡水珍珠养殖品种,在采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蚌肉、外套膜、蚌泪等富含营养物质的副产物。文章概述三角帆蚌采珠后的副产物中营养成分及特点,着重阐述三角帆蚌副产物中多糖、蛋白质、多肽等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并对三角帆蚌副产物中活性成分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湖北鄂州淡水三角帆蚌壳珍珠层的生长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片状晶体构成的规则致密形态外,蚌壳珍珠层内还有亮带(异常消光区)、纤维状夹层、柱状夹层、黄褐色条带或环带等特殊生长形态。亮带和纤维状夹层均由外套膜表皮细胞的异常分泌物沉淀结晶而成;柱状夹层是蚌壳根部珍珠层局部受外力作用重结晶的产物;黄褐色条带或环带内有机质浓度的变化显示了蚌体新陈代谢由异常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珍珠层内的平行纹理反映了外套膜分泌面相对壳体由根部向壳缘缓慢移动的生长机制。柱状夹层两侧的纹理体现外套膜分泌面的两种移动方向:上侧沿壳内侧面由根部向壳缘方向移动,下侧垂直于珍珠层层面由外向内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广东省深圳市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确定重点污染海域,为实现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2015年深圳市海域3个监测点(斜吓湾、东涌和珍珠岛)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监测数据进行径向基函数插值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掌握监测点周围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的大体分布状况和时空聚集区域。结果由径向基函数插值结果可知,斜吓湾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相对较高,东涌和珍珠岛海域含量相对较低,而且斜吓湾、东涌和珍珠岛海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时空扫描发现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聚集性。2015年1~6月斜吓湾海域是最可能聚集海域(LLR=7.72,RR=5.59,P=0.000 830.001)。结论通过径向基函数插值和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可以获得麻痹性贝类毒素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时空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紫贻贝体内重金属Cd残留的脱除方法,采用海水中添加制备的蛋白水解肽-Fe2+配合物(TPH-Fe2+)进行暂养,检测贻贝不同组织器官中Cd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贻贝不同器官中Cd富集量,依次为内脏团鳃后闭壳肌外套膜前闭壳肌,且在0~10 d自然净化过程中,无显著性下降趋势(P0.05)。添加10 mg/L TPH-Fe2+净化处理,对贻贝内脏团及鳃中Cd含量无显著性影响;添加15~25 mg/L TPH-Fe2+净化处理贻贝4 d后,内脏团、鳃、前后闭壳肌及外套膜中C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20 mg/L TPH-Fe2+净化10 d后,贻贝不同器官中Cd脱除率表现为鳃内脏团外套膜前后闭壳肌,最高脱除率分别为41.00%、37.43%、29.81%和29.01%,与25 mg/L TPH-Fe2+净化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蛋白水解肽-Fe2+配合物有效脱除贻贝体内Cd残留,可作为一种双壳贝类养殖饲料添加剂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马氏珠母贝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人工养殖生产珍珠的主要贝类,目前已在养殖生态、插核育珠、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章综述马氏珠母贝所育珍珠、贝壳和贝肉营养成分、生物活性分析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马氏珠母贝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最近日本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人工养殖珠,具特殊意义的是,在培养过程中,用到一种珠核。 日本的珍珠养殖场在制备材料时,先将可食用的牡蛎的壳磨成粉,然后在壳粉中拌上一种无机的蓝色(钴)或绿色(钴和铜)颜料。下一步是烘焙这一粉末。使它进入球粒中结石、继续加热,便可形成彩色的陶瓷核。最后把这些核放到珍珠牡蛎中,一珍珠母薄层便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不同颜色的珍珠 ,为不同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法国人喜欢白色 ,意大利人喜欢乳白色及粉色 ,加拿大人喜欢白色 ,而美国人除喜欢白色外还喜欢金色、黑色、南美、中美人喜欢金黄色。金色珍珠是一种海水养殖珠 ,是白色南洋珍珠的兄弟。金色珍珠产自白唇贝 (Whitelipped)或金唇贝 (Gold L ipped)中 ,这两种贝主要分布在缅甸、新几内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中国、泰国等地。因其体积巨大 ,故可养殖出 9~ 16 mm的白色或金色南洋珍珠。缅甸养殖白色南洋珍珠大约有 5 0年历史 ,在生产白色珍珠的同时 ,生产金色珍珠 ,据报道 ,约在 15年前…  相似文献   

18.
桑沟湾养殖牡蛎中贝类毒素监测及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方法监测养殖牡蛎中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6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分别利用HP20大孔型吸附树脂与SP700吸附树脂作为富集树脂,富集养殖海域海水中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6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利用HPLC-MS/MS检测方法分析其中毒素含量,同步监测了养殖海域内牡蛎与海水中毒素含量,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牡蛎内贝类毒素含量随海水内贝类毒素含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该海域内一共监测到OA、DTX-1、GYM、PTX-2 4种腹泻性贝类毒素与STX、dc STX两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整个监控期内,海水中所监测贝类毒素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趋势。牡蛎中毒素含量与海水中毒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即牡蛎内毒素的增长随海水内毒素的增长而增长,但牡蛎内毒素含量的峰值出现时间在海水中毒素含量出现峰值之后,延后时间为14 d。根据固相吸附毒素跟踪技术原理,可以提前14 d预警牡蛎内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深圳地区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染毒情况,对深圳地区主要贝类养殖海域养殖的10种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染毒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并确定PSP监测指示贝种,进而测定不同养殖海区PSP污染情况。采用AOAC发布的生物法测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华贵栉孔扇贝(Chal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对PSP蓄积能力强,华贵栉孔扇贝的PSP含量较翡翠贻贝高。确定深圳贝类养殖海域PSP监测指示贝种为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全年对两种贝类的PSP监测结果表明PSP含量超过有关标准规定的安全限量的情况时有发生。本研究为实施有效的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宝玉石》2001,(2):86-87
在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29章阐明,珍珠养殖的方法基本上是中国人发明的。珍珠在周朝即很普遍地被采用,《史记·春申列传》中记载着他养有食客三千人,座上客所穿鞋子是以珍珠做成的,现在日本太子纪小和田雅子常在公共场合,以一串珍珠项链表现日本大和民族女性温婉的气质,也是引领珍珠风潮的最佳代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