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化学共混法合成了以三嵌段共聚物SBS为聚合物I,无规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少量)为聚合物Ⅱ的热塑性IPN母体,并使用化学方法对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SBS存在下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的共聚动力学行为,考察了SBS含量、引发剂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求出了在预溶胀SBS的本体聚合体系中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的表现竞聚率,并对其共聚反应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乙酯(DMAEMAQ)与溴正丁烷在丙酮溶剂中进行季铵化反应,制得甲基丙烯酸季铵盐酯(MBDM);然后以AIBN为引发剂,MBDM与苯乙烯(St)在溶液2中进行自由基共聚,制得阳离子共聚物P(MBDM-St)其结构用红外光谱法鉴定,并经^1H-NMR和元素分析表征,证实有可能根据d2.8-4.1和δ7.22处两个共振峰确定共聚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3.
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乙酯(DMAEMA)与溴正丁烷在丙酮溶剂中进行季铵化反应,制得甲基丙烯酸季铵盐酯(MBDM);然后以AIBN为引发刑,MBDM与苯乙烯(St)在溶液中进行自由基共聚,制得阳离子共聚物P(MBDM-St),其结构用红外光诸法鉴定,并经 ̄1HNMR和元素分析表征,证实有可能根据δ2.8~4.1和δ7.22处两个共振峰确定共聚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St—BA—AAA的无皂乳液聚合——粒径及羧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无皂乳液共聚合中,甲基丙烯酸用量,水油经张水相pH值对乳液粒径及其羧基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变甲基丙烯酸的用量,能有效地改变粒子表面羧基含量,水相pH值是影响粒径大小的重要因素,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可获得粒径具有单分散性的St-BA-MAA乳液。  相似文献   

5.
以实验为基础,用种子乳液合成技术,成功地合成了苯乙烯(St)-丁二烯(BA)-醋酸乙烯酯(VAc)多元共聚物乳液。本文考察了VAc在St-BA-VAc多元共聚乳胶粒中的分布及其对体系稳定性、涂膜耐水性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化学共混方式设计出一种以三嵌段共聚物SBS为聚合物Ⅰ,无规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少量)为聚合物Ⅱ的热塑性IPN。探讨了组成、熔融温度、转子转速及不同种类羧酸盐阳离子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考察了热塑性IPN及其母体的拉伸性能和抗冲性能,作为比较,使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相应近似组成的机械共混热塑性IPN,结果表明,IPN的力学性能好于IPN母体,化学共混物强于机械共混物。  相似文献   

7.
SBS/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热塑性互穿聚合物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化学共混方式设计出一种以三嵌段共聚物SBS为聚合物I,无规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少量)为聚合物Ⅱ的热塑性IPN。探讨了组成、熔融温度、转子转速及不同种类羧酸盐阳离子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考察了热塑性IPN及其母体的拉伸性能和抗冲性能,作为比较,使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相应近似组成的机械共混热塑性IPN,结果表明,IPN的力学性能好于IPN母体,化学共混物强于机械共混物。  相似文献   

8.
利用正丁基锂(n-BuLi)与炭黑(CB)表面含氧基团反应制得了表面含-OLi基团的反应型炭黑,以该炭黑与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苯乙烯((PEO-PPO-PS)n)多嵌段聚合物组成的阴离子引发体系作活性中心,研究了苯乙烯在炭黑表面的阴离子接枝聚合反应。FT-IR,TEM和DSC分析表明在接枝炭黑表面存在着苯乙烯的聚合物,接枝炭黑在甲苯中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St—BA—羧基单体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酸和羧基单体(甲基丙烯酸和衣康酸)无皂乳液聚合,考察了引发剂(K2S2O8)浓度、电解质(NaCl)浓度和甲基丙烯酸与衣康酸配比改变了对乳胶粒径的表面羧基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是影响粒径大小的重要因素;当n(甲基丙烯酸):n(衣康酸)=1:1时,乳胶粒表面羧基含量最高。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可制得表面羧基含量高、粒径较大且具有单分散的St-BA-MAA-IA乳液。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LDPE悬浮接枝PS合成LDPE-g-PS接枝共聚物的工艺,此接枝共聚物可作为某此聚合物共混的相容剂。讨论了苯乙烯溶胀LDPE时间、引发剂浓度和LDPE与苯乙烯投料比对接枝率的影响,发现溶胀时间为4h、反应时间为8h、引发剂浓度为1%时、LDPE与苯乙烯投料比为1:1时,其接枝共聚物接枝率最大可达38.5%。并对LDPEg-PS接枝共聚物进行了DSC、IR及接枝率测定的表征。  相似文献   

11.
SBS与CPE熔融共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及SBS/CPE(氯化聚乙烯)共混体系的流变学行为。探讨了不同类型的SBS,SBS/CPE比例、CPE含氯量、增粘剂和增塑剂的含量等因素对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BS/CPE共混体系对PVC人造革的粘接有正协同效应,并可以得到熔融粘中度比SBS小、而粘接力比SBS大的热熔性压敏胶粘剂。  相似文献   

12.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溶液-沉淀聚合方法制备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并对所合成的共聚物的共聚组成,共聚结构及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体系存在前末端效应,共聚反应不是严格的交替共聚,而是交替倾向很大的无规共聚反应;聚合体系的溶剂对反应的前末端效应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刚性较强的介晶基团与较柔软的非介晶基团共聚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较低相变温度的向列型液晶高分子-甲亚胺液晶共聚醚,并利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计(DSC),X-光衍射对其相变温度和液晶态进行了测定和表征,研究了非介晶基团对液晶共聚醚相变温度、液晶态的影响,以及液晶聚合物的相变温度与其共聚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多元接枝SBS胶粘剂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对SBS进行溶液接枝共聚,并配以混合型增粘树脂研制成多元接枝胶粘剂。探讨了MMA/BA配比、AA用量及固化时间对粘接性能的影响,并阐述了溶剂和增粘树脂的选用原则。结果发现:该四元接枝胶对聚烯烃的粘接强度及室温固化性能优于SBS-g-MMA-g-BA三元接枝胶,尤其与异氰酸酯配合使用时,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探讨合成以日产电化牌A-90氯化橡胶(CR)和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物(SBS)为主体的接枝型胶粘剂的反应条件。试验证明:苯乙烯丁二烯聚合物、甲基丙烯甲酯(MMA)、醋酸乙烯酯(VAc)和过氧化苯甲酯(BPO)的用量分别为氯丁橡胶的20 ̄25%、30 ̄40%、25 ̄35%和1.5 ̄1.8%时,温度控制65 ̄70℃,反应时间4h,所合成的胶粘剂具有较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对苯乙烯-4-(甲基丙烯酸)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共聚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合成条件,并对影响合成的各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在了熔融状态下,苯乙烯(St)与聚丙烯(PP)的接枝共聚反应,此反应在密炼机中进行由红外光谱确认聚内烯接枝苯乙烯(PP-g-PS)的生成,以二甲苯作溶剂,甲乙酮作沉淀剂,用溶解-沉淀法测定接枝率,通过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测定结晶温度(T)和结晶度,将所制备的PP-g-PS接枝共聚物掺混进PP/SBS合金中,在PP/SBS/PP-g-PS(80:10:10)的配比下进行共混,结果表明共在室温  相似文献   

18.
聚电解质在压敏显色微胶囊原位聚合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用原位聚合法合成压敏显色微胶囊时,聚电解质是必不可少的。文中的聚电解质MS是由马来酸酐和苯乙烯共聚合成。它的大分子碳氢主 多羧酸和多芳基取代为特征。在胶囊化过程中,聚电解质MS通过电荷效应,使能生成胶囊壁材的三聚氰胺--甲醛预缩体聚拢在胶囊核心的表面,进行原位聚合,所生成的不溶性产物逐步固化为壁材,阐述了该聚电解质的乳化、稳定、催化和定位效应,以及不同马来酸酐-苯乙烯  相似文献   

19.
在L-谷氨酸-r-甲酯(MLG)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合成PMLG/PDMSA-B型嵌段共聚膜[1]的基础上.进一步成功合成了A-B-A型嵌段膜。用IR、X-Rar等测试方法确认了不同共聚组成MSiM膜的相区结构及特征.结果表明:A、B组份不仅存在不同的微相结构,而且在其界面区域的PMLG(A组份)部分还产生了无规线团结构。  相似文献   

20.
对苯乙烯—4—(甲基丙烯酸)2,2,6,6—四甲基哌啶醇酯共聚物(PDS)的合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合成条件,并对影响合成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