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阙为民  王志 《中国矿业》2006,15(12):98-101
地层伤害降低地浸采铀钻井的抽注液能力。结合地浸采铀工艺的特点,如何有效地预防伤害、保护矿层,最大限度地提高钻井产能和注液能力,开展地层伤害评价与区块配伍性评价研究是地浸采铀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在对地浸采铀地层伤害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某矿床地浸采铀实践,提出了地层伤害实验与评价的方法;通过区块配伍性评价,得出区块整体复合解堵改造方案,从而达到消除伤害,保护矿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低渗透砂岩铀矿层钻孔施工所用泥浆中添加和筛选了降滤失剂及碳酸钙暂堵颗粒,并分别进行了泥浆改进前后的静态和动态滤失试验,对岩芯进行了伤害评价及解堵措施研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暂堵剂能有效阻止泥浆中的固相侵入矿层,减轻泥浆对矿层渗透率的伤害。盐酸酸化解堵后,其渗透率恢复率提高了50%~150%。在泥浆中加入1%CMC后,滤液对矿层污染深度可控制在6cm以内,可采用扩孔方法将伤害清除。现场试验也表明,该泥浆大大降低了泥浆对矿层的滤失量和污染深度,酸化后对矿层可以解堵,对保护矿层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同物质如地层颗粒、微生物、注入物等在流固运移、滞留过程中,会造成油气井的堵塞,本文对堵塞区域进行划分,分为地面集输管线堵塞、井筒堵塞、挡砂介质堵塞及地层孔道堵塞4类。阐述造成堵塞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及堵塞特征。梳理现阶段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常用的解堵工艺技术现状,将解堵技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复合4类。同时分析认为复合解堵技术在未来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中的可能性最大,为今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中解堵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冀东油田浅层水平井钻开储层采用甲酸盐低固相钻井液,减轻钻井过程中固相堵塞及滤液侵入造成的储层伤害;下筛管沿用钻井液主要处理剂,与钻井液、地层流体、储层粘土矿物配伍性良好;替浆时在压井液中加入低粘段塞,满足携带固相、清洁井筒的要求;解堵用工作液采用3%高效降解剂A作为降解用处理剂,补充解堵用工作液加入油溶性屏蔽暂堵剂,确保有效沟通地层。现场31口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应用上述储层保护工作液及施工工艺,单井日均增产原油25.96 t,与未实施该方案的邻井相比提高185%。该储层保护工作液体系可较好地保护储层,有效降低各作业环节的储层伤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水平井产能公式,通过对公式的分析以及通过计算表明地层厚度、储层各向异性、水平井段长度以及地层伤害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在考虑流动效率影响的同时,地层伤害和渗透各向异性是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对提高水平井油气产能,并降低钻井和开采的难度及成本,充分发挥水平井开采技术的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铀矿冶》2015,(4)
对内蒙古某砂岩铀矿的岩心进行模拟地层条件的微粒运移伤害评价及其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微粒粒径与矿石孔径的匹配性决定了孔隙的堵塞方式和伤害程度。当矿石渗透率增大,且微粒粒径与之匹配时,易引起孔喉堵塞,伤害程度也随之增大。试验中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程度为86%。并分别分析伤害机制,建立了伤害模型。  相似文献   

7.
许文梅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Z1):114-115
针对南八仙油气田油气产量递减快,地层伤害较严重这一特点,对该区储层的岩石矿物成份和孔隙大小及形态特征、储层中粘土矿物的成分和类型及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储层岩石敏感性实验来评价该地区潜在的伤害因素、类型和程度,从而寻求保护油气层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煤》2013,(5):40-43
介绍了余吾煤业地面瓦斯水平井的堵塞原因及主要解堵措施,在解堵过程中的详细程序及所使用的设备,经解堵后,瓦斯水平井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煤粉堵塞筛管问题严重影响煤层气井的连续稳定排采。针对煤粉堵塞筛管问题,提出了采用超声波技术对筛管进行解堵的方法,开展了超声波技术对不同粒度和不同成分的煤粉堵塞筛管的解堵实验,探讨了超声波技术对筛管的解堵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煤粉粒度(<63μm、63~125μm、>125~300μm)的增大,煤粉的比表面积减小,煤粉所受附着力减小,超声波技术对筛管的解堵效果增强;高岭土能改善煤粉的亲水性,随着煤粉中所含高岭土比例的增加,煤粉颗粒间的疏水引力减小,煤粉所受附着力减小,超声波技术对筛管的解堵效果增强;超声波技术解堵作用时间在0~30 min内,随超声波作用时间的增长,超声波解堵效率降低;在0~10 min内解堵效果最明显,建议超声波解堵时,作用时间大于10 min。  相似文献   

10.
庄5井压裂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井分析方法来评价压裂效果,根据压裂缝井试井理论,对庄5井压前压后试井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压裂施工工艺及压后压降曲线分析评价了庄5井压裂层段的压裂效果;得到了造成该井压裂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四点:①压裂液对地层造成了一定伤害;②压后裂缝半长太短,说明地层没有完全压开;③地层物性变差;④地层存在出水现象。这样为该井的合理开发和制定下步增产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依兰煤田钻探施工中出现的钻孔缩径挤夹钻具事故,提出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不是因岩层本身膨胀所致,而是由于某种岩层裂隙发育,渗透性良好,吸水性强,使钻孔孔壁泥皮迅速增厚所致,并提出预防事故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干扰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干扰的接收方式,提出了对电动机智能保护装置硬件、软件抗干扰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潜孔钻机卡钻机理进行了探讨。为提高潜孔钻机的防卡钻能力,提出了一种能对卡钻事故和卡钻类别进行判别,并能自动处理卡钻、恢复正常钻进的智能防卡系统。该系统能大大提高潜孔钻机对卡钻判别的准确性和处理的快速性。  相似文献   

14.
用二氧化碳减缓碱法地浸采铀中的化学沉淀堵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地下水系统的Eh值及pH值对难溶物质溶解度和饱和指数的影响,得出溶浸剂pH值的变化是造成伊宁铀矿某矿床碱法地浸条件试验中出现化学沉淀堵塞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用CO2调节溶浸剂pH值来减少或避免化学沉淀堵塞的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该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化学沉淀堵塞,从而提高了浸出液中的铀浓度,并使钻孔的抽注能力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5.
深部挤压性地层TBM掘进卡机孕育致灾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泉声  黄兴  时凯  朱元广 《煤炭学报》2014,39(Z1):75-82
为揭示TBM通过深部高地应力挤压性地层发生卡机的孕育致灾机理,基于TBM卡机孕育致灾机理的理论分析,通过FLAC3D计算护盾区域围岩的三维应力场、位移场,从而计算出护盾前移所受的摩擦阻力,并根据卡机状态判据判断护盾是否被卡。同时分析了TBM护盾长度L、超挖量ΔR对卡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护盾前移所受摩擦阻力Rf随护盾长度L增加而非线性增大;②护盾长度一定时,超挖量ΔR越大,护盾前移所受的摩擦阻力越小,但超挖量ΔR的增大将受到超挖技术水平和机械制造水平的限制;此外,考虑掘进工作面空间效应,将护盾分节阶梯式设计,加大尾护盾与围岩间的间隙ΔR,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围岩对护盾的挤压力,减少护盾被卡的风险;③可从护盾长度和超挖量及两者的合理组合角度提出TBM卡机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疆某铀矿床的特点和常规酸法、碱法地浸采铀试验中出现的矿层化学堵塞问题,在国内首次进行了CO2地浸采铀现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CO2能有效降低溶浸剂pH值,抑制CO32-的生成,减轻了矿层出现Ca(Mg)CO3化学沉淀,并可弥补浸出液处理过程中HCO3-的损失,保证浸出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7.
喻军  焦毅  韩晓栋 《煤质技术》2012,(3):14-15,34
针对内螺旋全断面采样机在火电厂应用中易发生黏煤、堵煤的现象,指出堵煤会给采样的代表性、设备维护的工作量、设备的安全运行和进煤量等带来影响,通过分析其发生堵煤的原因,总结了预防堵煤的发生应采取观察煤样量、预防性清理和改进设备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液压卡紧的影响因素及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液压卡紧故障的影响因素、诊断方法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放  黄兴  时凯 《煤炭工程》2011,(12):77-79
 本文试图将TBM引入深部巷道建设。由于深部巷道围岩高应力与低强度的矛盾突出,开挖后围岩易产生挤压大变形,TBM极易发生卡机事故。围岩分类是一种快速、便捷的卡机风险分析途径,可方便工程师们快速预测、判断卡机状态,减少损失。在煤矿深部巷道围岩分类的基础上,借鉴QTBM模型的经验,考虑影响卡机的挤压变形的相关参数,选取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Rc、强度应力比、岩体完整性、岩石硬度四个指标,将TBM掘进条件下的深部巷道围岩划分为Ⅰ(好)、Ⅱ(较好)、Ⅲ(差)、Ⅳ(极差)四个类别,对每个类别均进行了岩体质量描述和岩种举例。最后建立围岩类别、挤压变形级别和卡机风险对照关系表,据此可定性预测TBM卡机风险。  相似文献   

20.
从零件加工、系统工况等方面分析了发生液压滑阀卡死现象的原因,针对不同成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