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圆明园是中国写意山水园营造的巅峰之作,其山形水系是园林遗产保护的重要部分。圆明园三园虽景点众多,空间复杂,但都有着清晰的整体脉络,三园各具有独特的整体空间格局特点。圆明园的掇山理水和空间营造,包含各种丰富多变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山水空间,与园中园的造景特点和功能需求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和空间感受。对圆明三园的空间格局和蕴含其中的典型的空间类型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正>圆明园遗址公园复建长春园宫门,对圆明三园遗址的保护,对扩大公园遗址的游览,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均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长春园全盛时,在宫门左边修建一座园中之园,名曰"如园"。在如园南侧修建了  相似文献   

3.
李岚 《华中建筑》2007,25(4):75-78
在调研南京明清历史园林分布及其遗存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园林保护与利用对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居住环境、增强城市特色的促进作用,并以门西地区和愚园为例,探讨了遗址文化公园、遗产廊道等具体的保护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清代皇家园林遗址数量众多、遗存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因关注度低、保护不力等问题,部分遗址面临被破坏甚至消失的风险。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园林遗址类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保护及利用工作。本文响应文物保护和发展政策,依托国家文物保护准则和相关国际公约条例,以客观性、稀缺性、动态性和系统性为原则,以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五类指标,评估清代皇家园林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并从突出普遍价值、资源价值、保护管理、风险评估和经济价值五个维度,细分清代皇家园林遗址评价指标,构建针对园林遗址类遗产的价值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5.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和皇家园林群的代表,是园林与城市文化的共生体,具备巨大的遗产价值和"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的文化景观特性。通过阐述"三山五园"的景观实体与人文思想的相互作用,包括人文思想指导下的景观建设、景观整体折射出的精神内涵2个方面,展现"三山五园"的文化景观特征;接着将"三山五园"与国内外园林主题的相似遗产地进行对比,阐述其遗产价值的独特性,探讨其可能符合的世界遗产标准及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在探索"三山五园"文化景观遗产潜力的同时,对该地区的保护和管理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与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谦  李晓雪 《风景园林》2016,(10):105-112
广州药洲遗址作为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历经时代变迁,是岭南古典园林高峰时期南汉宫苑现存唯一的园林地面遗存。2015年,药洲遗址新一轮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以原真性、完整性为原则,突显药洲遗址文化景观遗产的核心价值,以南汉宫殿遗址的考古出土文物为依据,从遗址本体保护与景观环境两个层面,对景观环境、园林空间、建筑构造细部与色彩方面进行更新设计,并从城市角度重新思考遗址与延续城市文脉与城市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园林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其相关的物质遗产也是中国最为典型的遗产类型之一。本文对世界遗产名录中历史园林遗产的基本特性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历史园林遗产的时空特征分析,概括中国历史园林遗产现状,总结中国历史园林遗产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园林遗产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朱强 《风景园林》2021,28(9):115-120
位于北京“三山五园”地区东部的海淀皇家园林群兴起于清康熙、鼎盛于乾嘉、衰亡于道咸,具有规模庞大、造园技艺高超、水网密布、古今巨变等特点。从区域风景规划的视角利用图档与文献全面复原了该区域在道咸时期的水–园–田–村–营–路体系,考证其演变历程,统计建设规模并分析其整体的布局理法。研究表明:畅春、圆明二园及马厂连缀成为庞大的皇家禁区并占据主体;宅园与赐园因分列海淀台地上下而形成水旱园差异;园外稻田区在绿化造景和寺庙点缀下彰显皇家特色。最终得出园林、水系、稻田与村民之间在风景与社会上具有紧密关联的结论,并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拓展范围、修复关键水系、发展文化公园及构建遗址公园群的4点方略。  相似文献   

9.
关于保护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曹丽娟 《中国园林》2004,20(9):26-28
讨论了有关历史园林保护的几个主要的国际性文件,强调历史园林保护最关键的是保护其真实性,提出值得特别注意的几点,并以中国的历史园林为例来探讨现今保护真实性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对遗产价值的正确认识,对于空间结构、建筑、植物的保护,价值的利用,旅游与遗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历史园林是一种处于自然周期中的活态型遗产,其 保护具有特殊性。在忒休斯悖论的启发下,以《佛罗伦萨宪 章》为指导,对历史园林保护方法进行梳理与思辨。历史园林 的格局是遗产整体性和真实性的基础,呈现历时特征;要素易 变且部分有生长性,是整体性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共时性的特 点,但真实性矛盾尖锐。在此基础上提出格局第一性,要素第 二性的观点,建构了一种基于“格局修复,要素更替”的理论 范式,并以绛守居园池为例,以实证类推理论进行实践检验。 通过总结历史园林的保护方法,探讨历史园林保护、修复与更 新的边界和尺度问题,为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吴肇钊  陈艳  吴迪 《风景园林》2011,(6):98-100
《园冶》为世界最早记述造园的不朽著作,具有学术理论、实际运用、国际交流的重大价值,但不少内容令人似懂非懂,对造园实践的指导作用难以发挥。用江南园林实景的手绘图画来图释造园是读懂《园冶》的最佳方法之一;而谈艺术创作的"园说""借景"二篇则用传统山水画释义,总计例图超千幅;结尾增加的"海外交流篇",附219幅传统园林设计的...  相似文献   

12.
孟彤 《华中建筑》2011,29(11):94-96
雍正的大臣为圆明园看风水,称其格局按九州爻象和九宫处合法,但该园前朝和后寝的造园理念是不尽相同的,其对于九州爻象和九宫形式的运用也出自不同思路,忽略前后区域的不同就会造成分析其风水格局与立意的困难.圆明园兼有游憩和听政双重功能,在追求恬淡自然的园林意境的同时,还要兼顾政治理想的表达,这种要求不但使得其前后区域应用了不同...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太仓乐郊园示意平面复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凯 《风景园林》2017,24(2):25-33
明末清初太仓的乐郊园为当时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但对此园的研究尚不深入,与此园的历史地位并不匹配,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材料的局限,也与研究方法有关。本文通过几种材料的综合比对判断,在获得历史材料间的关系认识基础上,针对两篇园记分别作出示意平面复原、并综合3种材料绘制总体示意平面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乐郊园的布局构成、景物配置、营造过程等基本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园林作出认识上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袁晓梅  吴硕贤 《建筑科学》2007,23(11):75-78
结合文献资料考证与物理测量分析,本文从拙政园规划选址与布局、院落空间架构、入口设计以及声景营造等层面,对其原始景观格局中蕴涵的隔声降噪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中合理的声环境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5.
《园冶》是一部很难读懂的最古老、最优秀的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著作。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园冶〉文化论》的新书,作者张薇博士具有历史学家、旅游和园林专家的背景,以其广博的学识对《园冶》名著从哲学、文学、艺术、生态学、人居环境、文化风俗等多方面进行了精辟的研析,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  相似文献   

16.
李百浩  李彩  吴巍 《华中建筑》2008,26(8):197-201
该文根据袁枚本人的著作,从个性、交游、理论与实践几个方面研究了袁枚的园林创作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象袁枚这样自己买地,自己造园,自己改园,自己赏园,自己记园,长达半个世纪生活在自己所造的园林中,乃至把自己的父母、妻室、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社交活动、自己的墓地都放在自己亲手造成的园子中的文人造园家,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7.
蔡军 《建筑师》2018,(2):51-56
《园冶》是我国乃至世界一部关于造园技术与艺术的奠基式专著。建筑是造园四大要素之一,该文献也不乏关于建筑的精彩论述,但目前学界对于其中建筑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作为《园冶》建筑研究的关键一环,通过分析《园冶》中关于建筑类型的记载内容,结合吴文化地域内古典园林建筑的调研,并与我国其他古典建筑文献进行比较,挖掘明代吴文化地域内园林建筑所着重表达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典建筑发展脉络,特别是厘清吴文化地域传统建筑的源流及变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9.
尧云 《建筑师》2013,(6):99-106
《娄东园林志》的作者到底为谁、版本来源以及与同期其他园林著作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疑案。本文以《娄东园林志》——这本唯一集中记载太仓传统园林而却一直几乎被学界研究所忽略的园林专著为对象,通过对其成书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及文献脉络的梳理,辅之对其现存不同版本的比较性阅读,重点对其一直模糊不清的著者身份进行了辨析与考证。发现多数园林著作所认为的其著者王世贞说值得商榷,而其后辈明人张采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20.
Liu Fang Yuan is a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the Garden of Flowing Fragrance, a most remarkable project in Huntington. This project was conceived by James Folsom. It is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enture, complex construction project, unique China-US collaboration, and center of cultural memory. Inspired by the centuries-old Chinese tradition of private gardens, Liu Fang Yuan combines the scenic beauty of nature with the expressiveness of literature to give deeper meaning to the landscape. True to the authentic nature of a Chinese garden, the design respects the site. It extends to adapting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Chinese garden design to meet local needs for seismic safety and wheelchair accessibility. Liu Fang Yuan is the only truly seasonal garden at the Huntington, emphasizing and symbolizing the progression of winter,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The visitor experiences more than the visual realm. The garden's name, Liu Fang Yuan, has bolh literal and symbolic meanings refer to the scent of flowers and trees, also echoes the name of famed Ming dynasty painter Li Liufang. Liu Fang Yuan is truly a microcosm of The Huntington, bringing together botany, art and literature in a garden that will serve as a place of cultural memory and center for education about one of the great humanities tradition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