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观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有民 《中国园林》2004,20(11):1-2
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04年9月23日在深圳市隆重开幕,中央和省、市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参展的国内城市达67个,国外20多个国家,可谓盛况空前. <中国园林>杂志社组织了部分人员去深圳参观学习,虽然日程紧,但收获大、感触深.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风景园林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知名教授、本刊顾问编委周维权先生,因病于2007年5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对此,本杂志社全体人员表示深深的哀悼,于2007年第3期刊发了周老生平,以示纪念。今又特组织专栏,回顾周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的大家风范,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学风,以及他在科研和教学中展现的横溢才华。在当前浮华弥漫的世风中,周先生身上体现了具有中国脊梁地位学者们的高贵品格,必将激励更多从事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后继者为创造中国风景园林的美好前景而努力奉献。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园林》诞生25周年了。它从最初的艰难条件下发展到今天,成为了畅销全国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与科协、建设部、学会、期刊全体人员,各地园林专家和广大读者们的领导与支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陈有民 《中国园林》2006,22(3):39-41
加利福尼亚州花被称为花菱草。介绍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羚羊谷的加州州花自然保护地的花菱草景观、游步小径、游客中心以及规划设计和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5.
国花之辩、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有民 《中国园林》2009,25(10):58-59
遴选国花之议已经多年,迄今仍无定论,恐系缺乏评议标准所致.提出3个方面作为参考,冀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利推荐、研讨、辩论,最终达到良好的判断(明辨).这3个方面是:1)文化内涵:应本着双百方针来发扬优良传统和体现创新精神:2)中国原产和分布广泛:国花应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中国代表;3)形象好、有特色,国花应表达出中华民族多民族大家庭祥和繁荣昌盛的形象特色.根据上述3方面的阐述,推荐杜鹃花当属国花之首选,荷花次之.关于参选国花的植物名称是否必须限于"单种"或者可以使用民风民俗长期惯用于"多种"的泛称问题,主张只要不是错误,则不必限制.  相似文献   
6.
陈有民 《中国园林》1993,9(2):58-59
作者对佛州中部许多城市及名园中的树木、花卉进行了调查,有助于读者对国外资源的了解,以便交换利用,有助于园林方面的改革开放工作。  相似文献   
7.
《园冶》是一部很难读懂的最古老、最优秀的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著作。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园冶〉文化论》的新书,作者张薇博士具有历史学家、旅游和园林专家的背景,以其广博的学识对《园冶》名著从哲学、文学、艺术、生态学、人居环境、文化风俗等多方面进行了精辟的研析,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  相似文献   
8.
陈有民 《中国园林》1998,14(2):12-13
人类在科学迅速发展中终究会乘宇宙飞船到太空深处寻找其他适宜人类生存和具有生命的新星球,在漫长的太空飞行中,飞船内必需有一个能长期支持生命的生态平衡微环系统。本文就美国在大型密闭温室内所做的这种超前性试验工作,对温室内设置的两类七区的生物群境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盖提艺术中心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塔莫尼卡山区,是专为来访者提供艺术感受、欣赏和研究的地方。总体规划及建筑群设计是由对现代主义建筑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建筑师瑞查德·梅尔(Richard Meier)所做。此中心铺展于两条山脊之上,梅尔运用方形与圆形,完美地组织和调理了各具风格的所有建筑物,整个中心可以说是有机组合于方格网络之中。所有的建筑贴面和庭院、广场地面,均是用产于意大利的石灰华岩所建。中心内迷人的中央花园是由艺术家罗伯特·艾尔文所创作,他认为这是一个以艺术花园的形式所构成的雕塑,是随季节而不断进行雕琢的雕塑。一条小径和溪流导引你进入一个杜鹃盛开的水境迷宫花坛中。  相似文献   
10.
10年前在纽约收到治丧委员会讣告时,我们俩人都失声痛哭,看看丧期竞已过了廿余日,连花圈都未能送葬。我因双亲均年逾九十,故拟去美陪伴晚年,出国前去汪老师家辞行时曾欢聚一堂,不想一辞竞成永别,不胜唏嘘悲叹!老师的生平与巨大贡献在《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土木建筑卷1中已经介绍,虽对我的原稿有些删节,但基本详尽。为了能较生动地再现人生,于此追忆点滴情景作为悼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