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泌阳凹陷鼻状构造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泌阳凹陷目前发现的油气藏均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生油凹陷发育了多个放射状的鼻状构造,其规模与油气富集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鼻状构造不仅控制着油气的运聚,也控制着各区油气的富集程度。该构造的脊线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在脊线附近的探井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2.
砂体和断层是泌阳凹陷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砂体与断层匹配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砂体单因素输导体系发育于凹陷南部.以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为特征;断层单因素输导体系主要由东、南部边界断层构成.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砂体一断层复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于凹陷北部,受断层性质、断面产状、形成时期、以及与砂体和鼻状构造的匹配关系的影响。油气输导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南部以各类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最为发育,南部边界断裂附近是寻找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北部斜坡带发育复杂的断鼻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3.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的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了阿南凹陷的发育特点及成油条件,认为阿南凹陷是一个继承性凹陷,其善南洼槽为湖盆的沉积中心,控制了主力生油区和油气藏的的展布。在分析了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后指出了下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1、地质概况泌阳凹陷自南向北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带,即南部陡坡带、中部深凹带和北部斜坡带(图1)。北部斜坡是一个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构造一沉积构造复合斜坡,面积近500平方千米,始终是南部生油中心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  相似文献   

5.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平面上明显受生油中心区的控制,主要围绕生油中心区呈环带状分布,呈现“满盆”含油,正向构造带是主要聚集区;纵向上“层层”含油,主力油层为核三上段2-4油组;油藏类型多,南北差异大并呈互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利用翁氏模型、油田规模序列法、龚帕兹模型、帚状模型等,对泌阳凹陷探明储量增长趋势进行预测,认为泌阳凹...  相似文献   

6.
二连盆地凹陷结构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二连盆地群由51个相互独立、具有相似构造演化史的小断陷湖盆(凹陷)组成。根据这些凹陷的沉积发育特征及凹陷的内部结构特点,将它们划分为4种结构类型:单断断槽式,单断断超式,双断地堑式,双断地垒式。凹陷结构与油气分布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建立了4种类型凹陷结构的成藏模式:单断断槽式以断槽为中心,油气近似环状分布;单断断超式油气主要向缓坡运移,形成比较单一的斜坡复式油气聚集带;双断地堑式主要在滑塌背斜近生油洼槽的一侧聚集,在最靠近主生油洼槽的断隆带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双断地垒式凹陷中,发育由大型构造地层及小断块圈闭油气藏组成的中央地垒复式油气聚集带。图5参2(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7.
�������������ɲض���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泌阳凹陷属于南襄盆地中的一个次级凹陷 ,位于河南省南部唐河与泌阳县之间 ,其南部和东部紧靠桐柏山 ,西部以社旗—唐河凸起与南阳凹陷分开 ,东北部是伏牛山 ,平面上呈扇形展布 ,位于杨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结合部位的秦岭造山带上。该凹陷沉降中心位于东南部边界断裂的交汇处 ,基底最大埋深可达 80 0 0m以上 ,向北部逐渐抬起 ,构成一个南深北浅的箕状断陷。泌阳凹陷面积 10 0 0km2 ,是一个以“小而肥”著称的新生代富含油气的小型断陷 ,形成时期早 ,继承性强 ,存在多物源、多类型的砂体 ,储集层发育 ,主要勘探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泌阳凹…  相似文献   

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烃潜力大,主力烃源岩大部分已经成熟,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南部和北部扇三角洲体系大多数都伸入生油区内,形成纵向交互叠置的多套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和断裂系统构成,在砂体内部,由孔隙结构分布差异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为了在油气勘探上有所突破,经研究认为,下一步应重视深层系和浅层系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9.
下二门地区所发育的背斜构造是泌阳凹陷中一个富含油气的构造,在该构造带上,含油气分布层段长,既有原生油藏,又有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类型丰富。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对下二门背斜的形成发育特征与油气的聚集规律分析认为,该区在核二段及以上地层,寻找次生油气富集带是一个新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烃潜力大,主力烃源岩大部分已经成熟.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南部和北部扇三角洲体系大多数都伸入生油区内.形成纵向交互叠置的多套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和断裂系统构成。在砂体内部,由于孔隙结构分布差异导致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油气运移成藏从核一段沉积末期-廖庄组沉积期开始,延续到廖庄组沉积末期以后的抬升时期,而廖庄组沉积末期以后的抬升剥蚀期是主要的充注成藏时期。根据油气成藏特征,在泌阳凹陷划分出3种典型的成藏模式,分别为早期成藏晚期连续叠加成藏模式、早期成藏晚期断层调整成藏模式和早期运移、断层调整、晚期充注成藏模式;在油气成藏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北部斜坡带和南部陡坡带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轮南地区奥陶系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但油气的分布十分复杂。通过对该区奥陶系石油地质特征、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藏形成机理的研究,认为该区黑油主要来自中-上奥陶统油源岩,天然气则来自寒武系烃源岩的高温裂解。油藏的成藏期是在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晚期-康村组沉积早期,气藏的成藏期是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原油沿奥陶系顶面的不整合面向北运移,天然气则沿桑塔木和轮南断垒两组背冲式大逆断裂向上运移,在有利的圈闭中成藏。指出油气运移的几条有利路线,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断块油气田油气运移聚集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东营凹陷的永安镇断块油气田为例,根据油气分布特征及流体性质变化规律探讨了断块同气田油气运移聚集的一种模式。研究区主体部分为一被阶梯状断层切割复杂化的背斜构造,东西向延伸的南掉正断层将其切割成自北向南依次降低的3个台阶,4个含油断块区。早第三纪末东营运动断裂活动断裂不仅提供了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也造成了地层的大幅度的倾斜,油气一方面沿断裂垂向田深部运移于浅部,另一方面横穿断层向相邻断块运聚,形成大  相似文献   

13.
结合渤海湾盆地临南断块油气藏、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凝析气藏等研究区石油地质资料,从油气藏成藏特征、化探异常空间分布规律入手,探讨烃类垂向微渗漏的方式及受控因素,研究化探异常与油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的"成因"联系,分析和认识化探异常的油气地质意义。夏口断层在临南断块油气藏成藏系统中具备油气侧向运移"封堵"特征,而研究区化探异常则揭示了夏口断层(裂隙)具有油气纵向"渗漏通道"作用,由此表明夏口断层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相对"封堵"和油气纵向绝对"渗漏"的双重属性特征。雅克拉气藏区化探异常围绕着气藏构造高部位(化探指标低值区)呈环状形式分布于气藏边缘,表明气藏盖层明显控制了气藏烃类垂向微渗漏和化探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重烃指标异常空间分布规律与气藏盖层封闭性的横向变化规律具有较为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气藏盖层封闭性对油气重烃微渗漏的影响较甲烷微渗漏影响更为明显。2个研究区近地表化探异常特征与其对应的油气藏成藏特征、油气垂向微渗漏等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近几年油气勘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重新认识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总结油气分布特点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根据地层压力、泥岩孔隙度及地层水资料、油源对比和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包括高压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通过对该区压力封闭层的分布研究得知:压力封闭层对该区油气运移起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压力封闭模式控制不同的油气分布类型。该地区地层水的变化规律能有效地反映地层保存条件的差异,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油气资源及油气藏类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我国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少数大型沉积盆地中;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中,新生界,约占87%,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于古生界,约占51%;主原,山地,滩海等复杂地区石油资源量为440亿t,占石油总资源量的47%,指出我国今后油气勘探潜力很大,但难度及成本亦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6.
构造应力场在油气运聚成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克拉苏地区受构造应力作用强烈,且天然气十分富集,构造应力场对该区异常高压和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运用通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系统,对克拉苏地区晚第三纪库车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初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油气的分布与最大主应力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由高应力值区围限的相对低应力值区或应力值从高向低变化的梯度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7.
流体势场在三肇地区天然气运聚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气流体势场是判断油气运移方向、研究油气运聚规律、划分供油气单元及油气成藏系统、计算油气二次运移分配量的重要方法,对三肇地区不同地质时期油气流体势场的恢复结果表明,流体势场可以指明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地区,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盆地模拟技术新进展(二)——油气运聚平面分层模拟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聚史模拟是盆地模拟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针对已有运聚史模型的不足,提出分层的平面二维运聚模型,即现今流体势分层模拟和油气运聚历史分层模拟的模型,分层流体势模拟需要井点的地表海拔、潜水面位置和分层的流体流动压力梯度这3项已知参数,提出水势、油势和气势计算公式,求得各井点的分层流体势,即可绘出分层的现今势平面等值图,为晚近地质时期油气再次运、聚的分析提供依据。分层油气运聚史模拟为拟三维二相模型,基  相似文献   

19.
轮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系统油气成藏机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作者以“油气运移动态富集”思想为指导,分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系统油气显示和油气产出状态空间分布的规律,指出这一“油气运移成藏体系”具有大面积“汇聚式”油气运移充注特点,晚期(喜马拉雅期)充注成藏是其重要的发展阶段。提出了“高毛管阻力低浮力梯度(流体势梯度)封闭”,“网格状储集层”,动态油气成藏机制的最新认识和高产稳产井的布井原则。指出轮南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系统油气资源丰富,油气成藏具有规律性,勘探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0.
油气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再次运移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由烃源岩中排出的油气,经过初次运移、聚集和二次运移、聚集而形成的油气藏,当区域构造格局因受构造运动而发生改变或由于断裂的活动而使构造面貌发生变化时,已形成的油气聚集的相对平衡就被打破,油气沿区域不整合面或断裂向低势能方向发生再次运移,并在适宜的圈闭中再次聚集成藏。由于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因此油气的再次运移和再次聚集现象十分明显,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研究这一问题时,要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构造发展史和沉积史,确定烃源岩的分布、生储盖组合类型,恢复各期的构造格局和构造面貌,以确定油气再次运移的方向和再次聚集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