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人体股骨小试件进行拉伸实验,我们得到干股骨和半湿润股骨有关力学参数。弹性模量E:干骨为19.531×10~9N/m~2,半湿润骨为17.454×10~9N/m~2;泊松比μ:干骨为0.338,半湿润骨为0.2843;拉伸强度极限σ_b:干骨为12.005×10~7N/m~2半湿润骨为12.417×10~7N/m~2。同时,对人体股骨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认为人体股骨系脆性材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管状金属屏蔽体对电磷场的屏蔽效果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采用了分段逼近的方法.理论分析计算与实际测量的结果取得较好的一致.对管状金属屏蔽体的屏蔽效果获得一个较清楚的轮廓.理论分析和测量方法都较简便,易于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Micro-PIV和FLUENT软件,对水包油乳液在内径为0. 7 mm的圆截面毛细管内的流场结构进行了实验和模拟研究,得到了毛细管内的速度矢量场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较接近,毛细管内从层流到紊流的转捩发生在Re为2 000左右,与宏观尺度管内流动的临界雷诺数接近,并未发现流动转捩提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淬火工艺对双金属带锯条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淬火工艺对双金属带锯条齿部和背部材料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实际锯切寿命及断口形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工艺对金属带锯条背部与齿部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有影响,尤其对背部材料的影响较明显,降低淬火冷却速率,使背部材料塑性以及抗疲劳性能有一定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淬火后孪晶马氏体量有所增加,回火后,使孪晶马氏体发生退化产生脆性片状碳化物,进一步增加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钢管钢骨高强混凝土偏压构件的静力性能.方法 采用纤维模型法模拟组合柱的荷载-变形关系,分析长细比、偏心距、配骨指标和套箍指标对组合柱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确定了钢管钢骨高强混凝土偏压非线性分析程序;荷载-变形曲线可以分为弹性、弹塑性和塑性三个阶段,长细比、偏心距对极限荷载的影响较显著,配骨指标的增加改善了构件的延性.结论 纤维模型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计算程序的确定促进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稀土纳米材料对红细胞脆性的影响,以豚鼠作为实验对象,将稀土纳米材料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100g/L和500g/L的两种溶液,通过皮肤接触、口腔摄入、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4种途径作用于豚鼠,采用红细胞脆性试验观察了动物血液指标之一——红细胞脆性的变化。结果发现,豚鼠接触该类稀土纳米材料后,红细胞的脆性与对照组相比升高。这说明稀土纳米材料对红细胞膜的结构产生了破坏,同时红细胞脆性的增加也表明该材料在豚鼠体内引起了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相似文献   

7.
采用并联模型对膨胀石墨压块基材复合吸附剂的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导热系数模型。比较模型分析和文献中实验测试结果,本文中理论模型预测值的平均误差约6%,最大误差小于20%。吸附后的预测结果更接近于实验值,误差在10%以内。和文献中的理论模型相比,本文中模型的结果和实验较吻合,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复杂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类材料的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砂浆、天然石材等类材料,在单轴应力状态下通常呈脆性破坏,所以被称为脆性材料。但是,实验表明,在复杂应力状态下,这些材料的破坏却具有塑性破坏的特点。本文对适用于塑性材料的Mises屈服条件加以引伸,得到了同时适用于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破坏特点的强度准则。这个强度准则在三维主应力空间中是一个四次曲面。利用本文提出的强度准则,计算了不同加载途径混凝土的强度,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使用小岩心样品获取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岩石脆性指数的可靠性,提出基于纳米压痕实验技术获取岩石力学参数的方法.使用1 mm×1 mm的小尺度岩心碎样或岩屑获得岩石的力学参数,通过纳米压痕技术进行矿物相分析和压痕实验,利用卷积方法进行尺度升级,求取宏观力学参数.采用该方法对致密油岩屑样品的力学实验结果与岩心柱塞的三轴岩石力学实验结果相比,误差绝对值小于10%,满足脆性指数计算的需要.纳米压痕技术可使用岩心碎样或岩屑获得岩石力学参数,为脆性指数评价的实验参数获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相似理论,对GS1000×2000Ⅲ型煤用概率分级筛的筛框强度进行了模型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采用“液冷”技术,对筛框整体结构表面应力进行了脆性涂层试验,并对电机安装横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可锻铸铁低温脆性做了较全面的考查弄清了可锻铸铁低温脆性机理及元素、组织对其影响的机制,并给脆性转变温度TC提出了定义  相似文献   

12.
碳/碳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C/C+HA)骨植入材料具有与人体骨组织十分接近的弹性模量和优良的表面生物活性,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骨替换材料、采用杂交波尔山羊作为动物实验模型,开展了C/C+HA复舍材料骨内植入实验,并从呼吸、心跳、消化、血液和免疫等方面考察了该植入材料对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而探讨了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在植入手术后61d的观察期内,虽然实验动物出现轻度贫血和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但未发现C/C+HA复合材料引起的热源性反应、急性感染和免疫功能下降,说明该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C/C+HA骨植入材料对杂交波尔山羊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碳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C/C+HA)骨植入材料具有与人体骨组织十分接近的弹性模量和优良的表面生物活性,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骨替换材料.采用杂交波尔山羊作为动物实验模型,开展了C/C+HA复合材料骨内植入实验,并从呼吸、心跳、消化、血液和免疫等方面考察了该植入材料对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而探讨了该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在植入手术后61?d的观察期内,虽然实验动物出现轻度贫血和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但未发现C/C+HA复合材料引起的热源性反应、急性感染和免疫功能下降,说明该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植入性下肢假肢采用传统的一段式骨植入体,长期植入下由于对植入体周围的骨产生应力屏蔽效应继而引起骨质疏松,从而导致植入体松动、脱落而失效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段式结构的植入体。基于人体CT扫描数据建立了相关股骨和骨内植入体模型,针对低、中和高位下肢截肢步行最大生理载荷情况下,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新设计周围骨应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传统一段式骨植入体和健康自然骨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型植入体植入后相比于一段式应力屏蔽和集中的程度得到了有效减轻,与自然状态下骨的应力较为接近,低、中位截肢下应用较好,高位下应力集中较明显,并能保持其在体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由于工艺参数取值范围和实验次数有限而造成的实验结果局限性,对工程陶瓷脆性域旋转超声磨削加工切削力进行了研究。在旋转超声磨削加工机理研究基础上,结合弹塑性力学和压痕断裂力学,采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推导了单个金刚石端面加工和侧面加工切削力计算公式,并建立了工程陶瓷脆性域旋转超声磨削加工切削力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实验对切削力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切削力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低于8%,可满足工程应用,为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时域反射电缆测长的测量原理出发,研究了时域反射电缆测长的系统误差,研究了测量次数、计数脉冲频率、行波波速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减小时域反射电缆测长误差的方法.仿真结果和实验证明,在波速误差较小时,采用传统直接计数法对电缆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可以达到较高的电缆测长精度.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实验获得的磷在12Cr1MoV钢中的非平衡晶界偏聚恒温动力学曲线,进行了12Cr1MoV钢的可逆回火脆性动力学研究.在P的偏聚过程、临界时间、反偏聚过程分别选取试样,对试样进行了系列示波冲击试验,测得了不同时效时间试样的DBTT值.实验发现该钢存在过时效现象,即钢材的脆性在开始时随时效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然后又逐渐下降。对材料的可逆回火脆性非平衡晶界偏聚(NGS)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12CrlMoV钢的可逆回火脆性NGS机制,并依此给出了一种预报和控制钢材晶界脆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指数型模型和对数型模型是针对钙基吸收剂煅烧产物微观结构模拟过程中被普遍接受的两种模型,对其各自优势及适用范围的探索可为以后的应用提供依据。以实验为基础,针对孔容积分布和累计比孔容积对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在多工况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孔容积分布的模拟,在孔径较小时,指数型模型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验结果,孔径较大时,对数型模型更为准确,此变化的临界孔径大致为两种模型模拟曲线相交时的孔径,与总比孔容积和总比表面积有关。对于累计比孔容积的模拟,对数型模型更加准确,尤其在孔径较小阶段优势明显,同时从当量孔径角度考虑,对数型模型更适合描述钙基吸收剂煅烧产物的平均孔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黄明华 《昆明工学院学报》1997,22(6):135-137,144
对可锻铸铁低温脆性做了较全面的考查,弄清了可锻铸铁低温脆性机理及元素,组织以其影响的机制,并给脆性转变温度Tc提出了定义。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月底,根据与新加坡有关院校的协议,按照示范建设的要求,我校选派张显树副书记、金长星副校长带领各系部和机关部分办学骨干组成专门培训团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