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背景,从点线面的层次上定量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区内尚难有一个能覆盖整个区域的核心,体现出多中心的格局特征,从经济联系上则具有多簇聚的结构特点,经济辐射空间格局分异明显,区域内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悬殊较大。淮海经济区的城市发展不是一个单核心的广辐射城市群,而可能是组团式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蛋白质序列中是否存在语言学中的Zipf定律,从蛋白质二级结构数据库DSSP中抽取1.7357万条序列,把具有相同二级结构标记的氨基酸残基连续片段定义为单词,结果表明:单词出现的频率分布近似服从指数为0.981的Zipf定律.  相似文献   

3.
以皖北颍上县县域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域现状发展情况选取评价因子,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各评价因子权重,构建评价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各个因子进行空间分析后叠加处理,得出颍上县县域生态适宜性分区;进而从统筹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角度,划定县域生态功能分区,为研究区域生态控制线划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其他类似地区生态控制线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产业梯度是区域经济水平差别衡量的重要标准,而产业转移的前提就是区域间存在产业梯度。产业梯度存在于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基于统计年鉴数据研究了位于中原经济区核心的郑汴地区的产业差别和产业梯度系数。通过实证表明,郑汴地区存在发展差距和产业层次上的等级差别,双方存在产业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研究区域经济时区域经济空间的分异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空间的分异态势与模式进行研究,能够对区域的经济开发,区域经济空间的结构调整以及深化区域经济模式改革,平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在研究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方面已经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从现状来看在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对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研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其应该在区域经济空间分期发展趋势评价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原因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国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经济关联同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空间理论和计量方法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所属省区经济关联程度及演变,运用改造后的C-D生产函数结合空间滞后模型,并加入代表区域经济关联的市场潜能这一新经济地理变量,揭示关联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市场潜能每提高1%,人均生产总值可提高0.25%.提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省区及城市群为着力点构建“三大轴线”、“两大经济关联动脉”,以重庆和成都为枢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联动式发展格局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多规合一"空间要素管控的要求.针对巧家县城镇开发边界线划定案例,综合运用"反规划"、"倒逼规划"、规模预测和GIS空间叠加方法,开展了"多规合一"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协调研究,实证表明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主体功能区定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结果为基础的城镇开发边界线划定结果符合巧家县实际.研究中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今后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家已正式批复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探讨了高等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和服务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模式,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跨省域经济区的形成是经济、社会、生态和城镇整合发展的结果,城镇体系作为经济区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规模和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基于分形理论对经济区意义上的城镇体系进行研究,不同于单纯对城镇体系的考量,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城市职能,进而进行城镇体系的规模和空间整合。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选择星座型作为城市体系空间整合的主要,推动城市规模与职能定位、空间分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策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区域经济互动合作,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跨越式发展、提高江西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江西主动融入"海西"对接台湾的视角,阐述了两区域互动合作的战略意义,并结合江西省情,探讨了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实基础、制约因素和实现机制,从而初步提出了江西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整体战略构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计算机对于香港汉英双语法例资料系统的文本语料和法律词汇进行了用字和用词的统计分析,并且还对文本语料中的标点符号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香港法律术语中也存在着“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并且遵守“Zipf定律”,同时也指出了香港法律术语在结构上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计算机对于香港汉英双语法例资料系统的文本语料和法律词汇进行了用字和用词的统计分析,并且还对文本语料中的标点符号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香港法律术语中也存在着"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并且遵守"Zipf定律",同时也指出了香港法律术语在结构上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科学方法推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和演变的相关研究,对于剖析城市群人口空间、经济空间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了解城市群区域城市化、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系统剖析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和特征;并从空间结构优化角度对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要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为基本抓手,提升低碳创新能力,有效整合区域低碳创新资源,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作为面向低碳要求的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客观性与自组织性、开放性与根植性、低碳性等特征。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目的是服务于国家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要求,应从国家政策层面的战略高度,在空间层次、产业结构性、资源流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选择对策措施,助推国家和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编制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多次要求,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合理开发国土空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11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使用CiteSpace Ⅴ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原经济区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进行分析。文章主要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对中原经济区研究的时间、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而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深化不同地域、学者之间的合作,同时不断改进研究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空间快速增长背景下,开展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可为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旨在定量、客观地判断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要素配置与运行是否合理、高效和公平。笔者建立了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目标法对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进行评价,得出空间增长效应评价函数。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2004-2013年间的城市空间增长效应总体呈上升发展趋势,结构性、公平性趋好;合理配置效应和经济配置效应波动显著,反映出城市建设面临的用地结构优化、用地效率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可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充分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旅游业现状及旅游交通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城市进行生态位评价,并根据结果构建了以两个特色旅游区为主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体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2007—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各区域经济发展指数,判断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总体状况;通过GeoDa软件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明确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具有空间依赖性,呈现空间正相关,其空间依赖性和相关性出现了波动增强的趋势;同时,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空间集聚,主要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全省区域经济的两级化差异格局明显。应通过加强政府统筹规划以推动地区联动,结合自身禀赋打造特色发展模式、合理分配新经济新资源的措施,促进全省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提出了"赣粤闽湘红色经济区"这个新的区域概念,目的是为将该区域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从概念界定出发,从政治意义、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四省需要等方面论证了其必要性,同时从该区域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发展愿望等方面论证了该区域成为国家级一个整体经济区域的可行性,并依据"经济点网"理论提出了该区域规划主要思路,以及该区域地方政府后续需要采取的行动,认为"赣粤闽湘红色经济区"完全应该作为国家级经济区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