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兖州矿区第四系松散物的沉积古地形、分析松散沉积物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过程。通过对兖州矿区第四系沉积古地形、沉积厚度、沉积物特征等综合分析,得出了第四系沉积厚度变化规律和第四系沉积物岩性在平剖面上变化特点,提出了第四系沉积主要取决于沉积古地形和古河流。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12采区安全煤岩柱留设类型。基于赵家寨矿12采区东翼松散层水文及地质勘探资料,结合抽水试验数据和计算含水层参数的Theis公式,研究了松散层厚度分布及松散层含(隔)水层的垂向变化规律,特别是松散层底部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2采区松散层厚度变化受古地形控制,垂向具有多层复合结构,含水层连续性较差,底部含水层富水性为弱到中等,水体采动等级大部分属于Ⅱ级,局部属于Ⅰ级,为留设安全煤岩柱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兖州矿区下组煤主要充水含水层水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及其特征,掌握矿区各含水层地下水水质成分背景资料,可以用来查明矿区各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分析矿井突水水源,针对性采取探、放、堵、截、排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结合司马煤矿因松散层底板隔水黏土层存在大量"漏洞"的实际条件,运用数值模拟等方法定义并圈定了薄基岩区;通过钻孔岩性组合分析,岩土及渗透力学取样测定,岩相古地理研究等对松散层形成条件及垂向导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司马矿松散层上部赋存主要含水层,而其中下部以黏土为主;第四系沉积中心为古河口,其沉积物厚度大、颗粒细、含导水性差,河道两侧沉积物颗粒变粗、厚度变薄、垂向渗透能力增强,根据基岩古地形即可划分出松散层垂向越流能力的强弱区;古河口沉积覆盖了薄基岩区的大部分,有利于水、沙控制;底部自承力强的硬黏土减小了支架的附加载荷,开采实践检验了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沈北矿区水文地质单元供水含水层发育特征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在不同的地貌形态及构造地段地下水形成及分布规律,为今后的水源地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辛置矿区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井田区域内太原组含水层与奥陶系含水层的富水性特点及地下水径流特征,综合井下现场抽水试验水质离子特征,分析研究了矿区南北区含水层的差异性、隔水层特点及水力联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主立井井筒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需要查明井筒场地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巴拉素煤矿主立井的地质勘查,得到井筒穿越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各含水层段的水文地质参数,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及含水层的纵向分布结构,将井筒场地含水层由上至下划分为5层;分析了隔水层的分布情况;总结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井筒充水因素充水途径及方式。研究发现,主立井井口砂层含水层厚度较小,但砂层含水层受季节性降雨影响较大,井筒实际施工时遇到大的导水构造时,会形成充水通道,施工中应采取必要的防堵措施,从而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五彩湾矿区一号矿井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该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研究区含水岩组的分布特征以及富水性,可以划分为五个含水岩组和一个相对隔水岩组,其中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该含水层主要接受东南部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径流,以向西北侧向径流及蒸发的方式排泄;研究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SO_4·Cl-Na、Cl·SO_4-Na和Cl-Na为主;基于地下水水质标准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水中多项评价因子超标,超标原因主要由蒸发作用强烈、放牧和野生动物活动,以及区内北部卡拉麦里山地下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窟野河中下游地区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水化学特征分析,总结了神府矿区地下水循环模式:第四系潜水和侏罗系烧变岩潜水主要受地形控制;延安组碎屑岩含水层分5个含水层段,主要受地层倾向控制,沿河道相由东向西流动。进而提出了采煤对地下水影响机制:浅部煤层开采破坏了潜水含水层之下黏土层的隔水性,含水盆地汇水面积减小,泉流量减小或干枯;同时采矿造成的人为“溯源侵蚀”袭夺了相邻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矿井水补给量增加,蒸发量减小;深部煤层开采进一步破坏黏土隔水层,导致潜水含水层消失,使得地表径流转换为地下径流,地下水完全依赖5-2号煤层底板径流。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平顶山煤田二矿和吴寨矿寒武系灰岩地下水集中径流带赋存情况,在探明矿区地质断层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井下连通试验研究了地下水集中径流带的展布及成因和控水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二矿和吴寨矿寒武系灰岩地下水流速达3 320.05 m/d,含水层渗透系数达36 911.11 m/d,证明了地下水集中径流带的存在;二矿逆断层及两侧断层破碎裂隙带的存在,是影响寒武系灰岩含水层集中径流带空间展布的关键因素;集中径流带总体上控制着寒武系灰岩地下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动、自浅向深的运移。寒武系灰岩地下水集中径流带展布特征的确定,为类似条件煤层底板水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含水层中指示性矿物的饱和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矿区地下水的水化学场特性,得出了各含水层的径流条件和水力联系关系。对判断矿井突水水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第四纪冲积、冲洪积与冰水沉积的砂层和砂砾石层中贮藏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是开采利用条件较好的地下水开采层位。江汉平原第四纪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含水层结构和含水层系统受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等因素影响分布发育特征各异但又统一,含水层多层、含水层结构多变、水文地质特征相对一致是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的特点,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是多层的,又是连续、统一、非均质的大的综合三维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赵固矿区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移动特征,以相邻的赵固一矿和赵固二矿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拟合方法,得到厚松散层下开采地表概论积分法参数;总结分析了厚松散层下开采地表移动特征,以及造成上述特有规律的地质原因和开采技术原因;以实测和拟合数据得出了赵固矿区走向地表移动各角量参数。研究表明:由于采动后地表含水层失水固结,造成采动附加下沉,导致下沉系数较大,主要影响角正切值偏小,且覆岩中松散层厚度占比越大,其下沉系数越大;煤层顶板基岩较薄,顶板悬臂效应大大减小,另外在采动压力作用下应力拱轴线位置土体固结压缩,造成拐点偏移距减小或者为负值,地表下沉盆地边缘收敛过慢;由于覆岩中松散层厚度占比较大,造成赵固一矿地表移动各角量参数均小于赵固二矿参数。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环境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运用其原理可以标识地下水分布、运移和补给规律,特别是在分析矿区地下水补给来源、各含水层之间的联系、地下水年龄及地下水混合比例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运用环境同位素技术并结合水化学特征研究了巴彦高勒矿井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此项技术能准确、快速地确定矿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特征,并判断出矿井突水的主要来源,可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影响陷落柱导水性的影响因素,以刘桥矿区、任楼煤矿的岩溶陷落柱为研究对象,从构造控制作用、陷落柱柱体充填物特征及奥灰含水层水压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探讨。结果表明:受构造控制作用,刘桥断层改变了刘桥矿区东侧地下水径流方向,同时陷落柱受后期构造扰动作用;受F2、F3、F16断层影响,任楼煤矿则形成了相对良好的地下水径流系统,有利于岩溶发育;刘桥矿区陷落柱柱体充填物中泥岩厚度比远大于任楼煤矿,且固结程度也更好,因此,对陷落柱的导水性起到了更好的抑制作用;刘桥矿区奥灰含水层水压低于任楼煤矿,其克服柱体充填物阻碍渗流的能力相比较弱,使得整个柱体导水的范围相比较小。  相似文献   

16.
台兰河山前盆地地下水系统及转化运移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台兰河山前盆地是天山南麓的大型构造沉积盆地之一,以第三系泥岩、砂岩、泥质砂岩为基底,沉积了第四系各统沉积物,沉积厚度达400~700m,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根据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将盆地含水岩系划分为全新统含水系统、上更新统含水系统、中更新统含水系统、下更新统含水系统.系统地分析了各含水层系统特征及地下水的转化运移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7.
鹰骏一号矿井地层较软,岩石饱和抗压强度Rb 5 MPa,通过对矿井主、副、回风立井的勘查,对第四系松散层含水层、古近系渐新统清水营组底部砾岩含水层、白垩系志丹群含水层、侏罗系中统直罗组含水层、侏罗系延安组含水层、三叠系含水层等6个含水层的抽水试验,得到井筒地下含水层的赋存特征及水文地质参数,总结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井筒的充水因素,分析软岩类地层的水文地质条件,为井筒的设计和开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康守明 《煤矿开采》2003,8(2):32-34
对松散层底部含水层的富水规律进行合理分区,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煤柱留设方法。通过生产实践,得出松散层底部含水层的岩性及其结构、厚度、沉积特征、富水规律是正确提高上限的关键,覆岩的岩性及组合特征决定了导裂带的发育高度,基岩风化带的工程性质对开采的作用及相应地防治水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磨心坡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矿区的主要含水层为碳酸盐岩裂隙含水岩组、碎屑岩裂隙含水岩组和松散层孔隙含水层组。矿井地下水全依赖降水补给,而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来自顶底板石灰岩裂隙及岩溶、采空区、地表水及塌陷洼地等,多以淋水、滴水或渗水的方式进入巷道、石门及采区。矿井涌水量主要受采煤面积和水位降深的影响,并随其增大而增加;此外,各水平涌水量还随掘采程度变化而变化,当下部水平掘采工程逐渐加剧时,上部水平涌水量则逐渐减小,下部水平涌水量则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以地质条件为基础,从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含水层组划分、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等5个方面对花椒树坪矿区锌矿ⅠZn矿体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认为矿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为富水性中等—强的灯影组岩溶裂隙含水层,导水通道主要为顶板炭质页岩导水裂隙带,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