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国产一种微型独立悬架汽车的转向轮受侧向冲击时转向减振器抑制冲击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该车转向系的五自由度力学及数学模型。应用数值方法求解系统在冲击时的微分方程组,进行了阻尼变化及冲击变化的几种情况的仿真计算分析,得出了转向减振器抑制转向轮在受侧向冲击的几点重点结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仿真的特种车辆方向盘轴向减振器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国胜  王哲荣  马国新 《兵工学报》2009,30(9):1153-1158
针对特种车辆在砂石路面上行驶时方向盘处手传振动很大的情况,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特点,结合操纵方便性等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对所设计的减振器的轴向减振效果在MATLAB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减振器设计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结构能大大减小特种车辆在砂石路面上的手传振动,提高了驾驶的操作舒适性;同时发现在一定刚度系数条件下;均有一个最佳的阻尼率能使方向盘轴向减振器第一减振阶段减振效果达到最佳,且最佳阻尼率在0.2~0.3之间,变化范围很小。从而证明了对方向盘减振器采用半主动减振的不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汽车减振器标准实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我国汽车减振器的标准实践,和国内外近期减振器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关于减振器外特性标准和台架耐久性试验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钢丝绳减振器在履带车辆座椅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分析了履带装甲车辆的振动环境及其对乘员的危害,介绍了钢丝绳减振器结构的调整方法。用测试激励和响应加速度传递关系的方法,分析了钢丝绳干摩擦减振器的独特减振缓冲性能,并通过对履带车辆减振座椅应用的实验研究,证明了钢丝绳减振器适合在恶劣的工况下人员座椅的减振。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减振器关键件质量设计的介绍,为减振器生产质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控制方法——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麦弗逊悬架减振器的安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阐述麦弗逊悬架减振器出现了严重事故及事故产生原因,各缓冲环节对减振器的防护,减振器所受到的各种冲击力的计算方法,及减少减振器严重事故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磁流变液减振器的车辆悬挂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猛  唐伟 《兵工自动化》2004,23(2):41-43
磁流变液减振器,通过线圈电流改变磁场调节磁流变液在阻尼通道中的流动,实现对减振器阻尼力的控制.车辆悬挂系统由弹性元件、导向元件和减振器组成.基于磁流变液阻尼器的车辆悬挂半主动控制,采用二自由度1/4车体模型构建控制器模型.通过二次型最优控制LQR算法,根据极值原理导出最优控制律,以确定半主动减振器驱动器控制力.仿真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8.
电流变液体及其在汽车减振器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探讨了电流变液体在汽车减振器上的应用。这种减振器通过电信号的控制来实现阻尼力的快速、连续调节。该文讨论了电流变减振器的典型结构及其控制系统,并阐述了电流变减振器对电流变液体的要求。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流变减振器结构,并提供了该减振器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减振器动刚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刚度特性是减振器设计及选型的重要指标,通过改变减振器刚度和阻尼,使系统避开共振区间,以发挥减振器最佳减振效果是目前的研究重点。针对目前减振器动刚度特性研究较少的情况,提出一种减振器的动刚度计算方法。通过静力实验获取加载和卸载的变形-力曲线,拟合得出减振器静刚度值;根据静刚度值和单自由度系统动刚度计算公式获得动刚度随频率变化规律;设计减振器动刚度验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动刚度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情况较好,误差平均值在6%以内,可为实际工程的减振器选型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汽车筒式减振器异响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对汽车筒式减振器异响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分析.提出了减振器共振传递链和减振器多孔截流律等工程实用概念.中还指出了抑制和消除各类减振器异响的技术途径,并对减振器异响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双磁流变阻尼器构建了变刚度变阻尼的座椅半主动减振系统,建立了人体-座椅的2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对该半主动变刚度变阻尼系统的座椅减振方式采取了开关控制算法.将系统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相应的建模仿真,并与被动减振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人体加速度均方根值要减小72.8%,人体垂直位移均方根值要减小18.4%,大幅度降低了人体所受的振动强度,能有效地改善座椅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装甲车辆典型强散射源提出隐身材料的应用建议,为装备隐身外形设计及隐身涂料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模拟装甲车辆外形结构,制备典型强散射源构件试样。在微波暗室10 GHz 和35 GHz 雷达波段下,对涂装吸波涂料前后的试样进行对比测试,分析测试结果。结果:涂装毫米波或厘米波吸波涂料对炮塔和底盘结合部 RCS 大于-10 dBsm 的角域方向减缩效果明显,平均可达10 dBsm,而 RCS 小于-10 dBsm 的角域减缩效果不显著;涂装毫米波吸波涂料对棱边的 RCS 具有一定的减缩效果,且随着棱边夹角增大,效果越明显,可达20 dBsm,但涂装厘米波吸波涂料效果不明显;对于首上装甲,采用吸波涂料可将弧形法线方向和次强散射角域的 RCS 缩减至3 dBsm 以下;对于二面角,涂装吸波涂料对 RCS 减缩效果不明显。结论:对于炮塔和底盘结合部腔体、车体二面角等部位,隐身处理应以整形为主,对于不能整形的,应涂装厘米/毫米兼容的吸波涂料;对于法向不在威胁角域的棱边面,可不涂装厘米波吸波涂料,但应该涂装毫米波吸波涂料;对于弧形结构等组成复杂的首上部件,需要涂装厘米/毫米兼容的吸波涂料。  相似文献   

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弹吸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抗弹吸能特性和机制,采用4.5 g球形碎片模拟弹,对不同基体的玻璃纤维和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进行了弹道极限V50和抗冲击贯穿试验,分析了不同冲击状态下各复合材料靶板的吸能特性和破坏特点.研究发现,增强纤维的应变率效应会显著地反映到复合材料板的抗弹吸能特性中,破坏模式决定复合材料板的抗弹吸能能力;弹体冲击入射速度、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特性是影响复合材料板抗弹吸能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在一定速度下的贯穿比吸能试验方法,可有效地评价和比较各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的抗弹性能,该试验方法是对V50试验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4.
新型雷达波吸收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述了国内外新型雷达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 ,根据雷达波吸收材料的吸波机理 ,详细介绍了纳米吸波材料、宽频谱吸波材料、手性吸波材料、导电高分子吸波涂料、结构吸波材料、多晶纤维吸波涂料、电路模拟吸波材料及等离子体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有限元方法,从叶片振动特性、轮盘振动特性和盘片耦合振动特性三个方面对两种类型的压气机叶轮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两者叶片在振动中表现出的不同振型和随转速变化的不同规律.对比分析了叶片对轮盘系统振动频率的影响,以及节径数对盘片耦合振动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机载光电设备减振机构的振动分析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振动因素对光电设备成像质量的影响,揭示了振动与成像质量降低之间的关系,得到角振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大于线振动的结论;根据结论设计了将角振动转化为线振动的无角位移减振机构。  相似文献   

17.
文中研究了固体发动机结构的轴向振动对燃烧室内弹道性能的影响。在一维非定常内弹道方程中,考虑了结构轴向振动及侵蚀燃烧的影响。在给定强迫振动模型的情况下对不同频率的轴向振动的内弹道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发动机轴向振动对燃烧室内弹道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将FxLMS算法应用到双层隔振系统,推导了该算法的实现过程,并进行振动主动控制,分析了步长和阶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双层隔振几何模型,并进行动力学分析,基于Simulink完成双层隔振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仿真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速度快,权值收敛效果好,稳态误差小;运用FxLMS 算法,对多频线谱进行综合控制,控制效果良好;在保证系统稳定收敛的情况下,步长和阶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明显,合理调节步长和阶数,能明显改进主动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减轻隐身防弹材料的质量,拓宽吸收带宽,提高吸收效率,采用基于吸波亚波长结构的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根据吸波亚波长结构的设计原理,以轻质防弹材料为介质基底,在该防弹介质上设计微结构图形。结果表明:该基于吸波亚波长结构的轻质防弹材料在8~40 GHz宽频段的吸收率达90%以上,未影响材料本身的防弹性能,且减轻防弹材料中隐身材料层的厚度及质量,达到减厚、减轻质量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对提高新型功能车辆的作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计一种基于电磁超材料的吸波体。该吸波体由两层金属及其中间的有耗介质组成,上层金属是由刻蚀交叉缝隙贴片形成的电谐振器,下层金属不做刻蚀,作为接地平面。通过优化结构参数,得到一种极化不敏感、宽入射角的超薄吸波结构,其吸波率达到99.7%,厚度只有约0.009λ。分析该吸波体的吸收机理及结构参数对吸波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所获得的结果与仿真结果几乎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