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命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是一种通过“无为而为”的生命践履追求人的生命之“真”与“朴”。当代中国人面对全球性、人类性的生命矛盾与生命危机和中国人自身传统文化失落与社会转型的痛苦抉择,面对自身生命观的困境,需要有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生命观念。当代中国人应以现有的生活世界为根基,现有的生命境遇为契机,以对老子哲学生命境界之真义把握为财富,实现当代中国人真实的“自然”生命观转变。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关于人生的宗教,追求对于生死的超越。它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在存有意义上对生命做了苦的价值判断;而在本真的意义上,佛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能够实现永恒,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关于生死关系的论述,强调生与死相非相即相入,并且相互转化,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斩断生死的因果联系,达于涅槃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生命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引发了弥久不衰的思想魅力.文章结合时下我国高校教职工生命状况和职业发展态势,着重发掘和整理老子生命哲学中的“贵生轻物”的人文关怀、“贵柔不争”的处世艺术、“生死自然”的达观态度、“死而不亡”的终极超越等独特的生命智慧.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职工,应既“育人”也“育己”,把握自己的定位,顺应生命的本性,纯真而自然地让个体生命之花自由而全面地绽放.  相似文献   

4.
生命关怀是一切文艺作品关注的主题。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作因“舍我其谁”的主体人生定位及人格投射而表现出博大、深沉、悲怆的生命关怀,其诗歌艺术上的取象宏大、格调沉雄、老劲拙朴皆源于此。  相似文献   

5.
以神话哲学视角探讨《庄子》生命意识与上古神话的关系,认为《庄子》的生命意识接受了神话的变形、化生观念,在生命本源上由形象的“气”抽象出根本的“道”,结论是:《庄子》的生命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原始先民生命思考的哲学提升.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关于人生的宗教,追求对于生死的超越。它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在存有意义上对生命做了苦的价值判断;而在本真的意义上,佛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能够实现永恒,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关于生死关系的论述,强调生与死相非相即相入,并且相互转化,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斩断生死的因果联系,达于涅槃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忽视生命以及生命价值失落的现象,指出当前生命道德提出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生命道德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说明生命道德需要教育的原因,最后指出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对个体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新视野下的生命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忽视生命以及生命价值失落的现象,指出当前生命道德提出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生命道德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说明生命道德需要教育的原因,最后指出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对个体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二战这一特殊时期,冯至和川端康成对生命有着相同的体悟: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孤独是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情绪;死亡是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生与死相生相克又相依相存。二者的生命意识又有各自特点:冯至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川端康成是一种超世的生命观。二者观点“和而不同”的背后有着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敬畏生命”是史怀泽伦理思想的核心,以生命意志为逻辑出发点,强调爱与公正对于生命价值的重大意义,其思想中隐含了“上帝之爱与相对公正”和“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两大悖论;相比较而言,以“轮回说”为基础的佛教“众生平等”思想和“不杀生”戒律则从利人类的动机出发,强调生命的可贵和对自然万物生命的尊崇,最终达到促进宇宙整体和谐的目的。两种宗教情感的升华,充分发挥了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提升人类道德境界、改善现代社会环境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高科技引发的诸多“生命攸关”的伦理、道德、法律和社会难题的透视,以及对五次全球范围生命伦理大论战的考察,揭示了现代生命伦理与传统医学伦理四大观念冲突的焦点,分析了科学技术与传统伦理道德之间矛盾冲突的必然性,论述了科学技术进步与伦理道德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命视角中的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首先应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完善,然而现实教育似乎淡化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文章从生命视角出发,探讨了教育应给以必要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反思现代教育对生命的淡漠,提出生命教育即教育的核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仔细研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篇,我们不难发现,一向被学术界称为“隐士”和悲观主义诗人的狄金森,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激情。对自然万物的吟唱,流露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赞颂;对社会时事的铺叙,显示出她对生命运动的关注和神往;对死亡视死如归的坦述,表达了她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感悟和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两课”教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增强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提出了建立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心理咨询,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实践体验;职业生涯教育和生存拓展训练等建议措施,为高校有效实施生命教育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职校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重视生命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珍惜生命:第二,在教育教学中确立生命教育的理念,树立生命教育的育人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第三,要为学生营造生命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道”作为人们生存的法宝蕴藏着无尽的生命智慧。基于对老庄之“道”独到的把握与体认,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援道入儒,其宇宙生成观、自然观、名节观无不闪烁着道家天和、人和、境和等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17.
生命精神作为了解万物的存在和价值的核心,是生命体意识的精髓。它是从天地的构架上发现的。天地作为一切生命体的发源处,标志着生命体生成和变化的构图,其构图中有生命发挥的方式。《周易》的生态价值观以宇宙的模式为基层,以自然的现象为实质,以乾坤的卦象为标志。生命精神,就宇宙模式来说,发挥为时空间性的结构;就自然现象来说,呈现为生态性的关系;就乾坤卦象来说,表现为全一性的方式。而且,宇宙具有一种生命力,是由时间的流动性和空间的占有性而发挥的。从生命精神来看,万物之间的对立、紧张、冲突都是达到更高层次和谐的“可持续性”的方式,可以说,这里既有生命的实在性,又有实在的生命性。《周易》的世界观以自然生态界的循环过程为内容,从中集中照明生命性的原理,本质上蕴涵着真正的人间观,即作为实在的人和作为人的实在,这既是“生命共同体的善”的所在,又是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利用小说叙事构筑了一个“灵”与“肉”冲突下的人文寓言,寓言的形象性决定了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属于精神理念的人物,特丽莎是肉体的象征。托马斯与特丽莎相遇,流浪被限制了,有了羁绊;而特丽莎的忠贞被限制了,有了裂痕,两人在这样的处境中寻回失去的“人”,即作为灵魂与肉体的交织体的人。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完成的诗意回归及伦理道德的回归,与他本身的反道德意识形成悖论,这也是福柯等人的最终悖论。  相似文献   

19.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生命教育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本文作者提出了生命及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结构,尝试用体验来内化生命教育的内容,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响应叶澜教授的教育命题——"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1]由此感发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