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合有限元法和子结构法建立了5-UPS/PRPU冗余驱动并联机床的弹性动力学模型。首先,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子结构,根据空间柔性梁理论求出单元动力学方程,根据关节特点将各个梁单元组装成各个驱动分支;根据分支与动平台的运动学/动力学约束,将各个分支进行装配,从而得到系统动力学方程。以5-UPS/PRPU冗余驱动并联机床作为算例,求出其动平台中心的动态响应特性。通过比较5-UPS/PRPU冗余驱动并联机床及5-UPS/PRPU非冗余驱动并联机床动平台的动态响应,可以得到结论:冗余驱动可以明显改善该机床弹性动力学特性,从而减小因弹性变形引起的误差。研究结果为结构设计人员进行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5-UPS/PRPU并联机床机构的雅可比矩阵。在此基础上,得到了3个影响机床机构灵巧度的指标,即条件数、最小奇异值、可操作性。通过对这3个并联机床灵巧度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定义了两个灵巧度的综合评价指标——综合灵巧度系数和综合灵巧度。把5-UPS/PRPU并联机床工件坐标系的定位问题归结为在满足工作空间前提下,对刀位文件综合灵巧度的优化,对这个非线性优化问题进行了求解,得到定位矢量,并结合一个曲面定位的具体实例,给出了算法验证。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雅可比矩阵和伪逆法求解了5-UPS/PRPU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内力,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冗余驱动变刚度的协调内力的方法。通过求解机构的变形协调方程,得到机构的全雅可比矩阵的加权广义逆,从而求得该5-UPS/PRPU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内力表达式,通过有限元软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以相应的5-UPS/PRPU冗余驱动并联机床为例,分析了冗余分支驱动刚度的变化对各个分支内力幅值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一种协调内力的方法。通过分析其内力随冗余分支刚度的变化分布情况可知,非冗余分支各个驱动螺旋以及冗余分支约束螺旋所对应的内力幅值可以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冗余分支的驱动刚度来降低。该方法对机械结构设计人员以及控制系统搭建人员在提高系统精度、降低系统内力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5-UPS/PRPU 5自由度并联机床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5-UPS/PRPU5自由度并联机床,定平台通过五个结构完全相同的驱动分支UPS分支以一个约束分支PRPU分支与动平台相连接。该机床可以实现三维移动和两维转动,PRPU分支关节变量反映了动平台位姿,为实现闭环控制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其运动学进行分析和计算,确定了中间分支对动平台的约束运动,建立了该机床的运动学反解方程和雅可比矩阵,并通过机床样机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5-UPS/PRPU五自由度并联机床,为该机床建立了基于动平台位姿参数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机床中主要构件的运动情况,建立了各个构件的运动速度与机床驱动速度的映射关系,推导了各个构件的惯性力、重力、切削力等外力所产生的等效驱动力,建立了机床驱动力与运动参数之间关系的动力学解析方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5-UPS/PRPU五自由度并联机床机构,通过对该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建立了该机床的静力平衡方程和静力传递矩阵。对机床加工过程中的受力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作用在动平台上的外力负载,可以得到5个驱动杆的受力大小和中间分支所承受的力偶矩大小,为该机床的结构设计、运动规划和动力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因为并联机床结构的特殊性 ,通用的刀具轨迹后置处理程序无法生成并联机床的数控指令。本文研究基于并联机床的Pro/E后置处理系统的开发 ,解决并联机床编程困难的问题 ,提出后处理的流程和相关算法。  相似文献   

8.
用七轴并联机床加工叶片及后置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六轴并联机床加工汽轮机叶片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机床工作台上串联一个数控转台,实现七轴联动,以提高叶片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并提出了用七轴并联机床加工叶片的加工方案和加工工艺;提出了利用Uni-graphics(UG)进行叶片的辅助加工,包括生成叶片的三维造型、进行刀具轨迹编程和加工仿真;提出了在UG/POST的基础上开发面向并联机床的后置处理器的方法,以及七轴并联机床加工的后置处理算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5UPS/PRPU并联机床驱动分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耦合重合节点自由度的方法模拟驱动分支的运动副,从而模拟驱动分支在初始位形时的振型,并获取了相应的6阶固有特性参数,为并联机床整机模态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 5 UPS/PRPU 5自由度并联机床机构的基础上 ,介绍了并联机床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确定了具体的运动控制算法 ,将输入控制系统的数控刀位数据转化为驱动轴的控制指令 ,从而实现对机床加工过程中刀具位姿的控制。根据该算法编制的数控软件已成功地应用于实际的并联机床控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面向并联机床的后置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并联机床的后置处理问题,克服现有方法开发的难度和工作量大的缺点,提出了直接转化传统数控机床数控代码,得到并联机床数控代码的方法。对5-虎克铰-移动副-球铰/移动副-转动副-移动副-虎克铰并联机床和刀具双摆动5轴数控机床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并联机床动平台的两个可变化的姿态角具有与刀具双摆动5轴数控机床中两个摆动转角相同的性质;然后直接利用智能制造后置处理软件进行后置处理得到刀具双摆动5轴数控机床的数控程序;再经过适当的变换,得到并联机床的数控程序。曲面加工的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5—UPS/PRPU五自由度并联机床,采用矩阵法建立了该并联机床的误差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技术模拟分析了驱动杆杆长误差、球铰以及虎克铰间隙对终端平台误差的影响,最合对机床的精度进行了实例分析,为该机床样机的顺利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局动力学性能的并联机床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以并联机床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的结构参数的优化方法。以6—UPS型并联平台机构支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给出了机构支链的运动学方程和速度加速度映射公式,以运动学为基础叙述了该机构动力学建模过程,建立基于全局指标结构参数优化模型,并对6—UPS型并联机床进行了优化计算。为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采用仿真机构运动的方法对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雅可比矩阵和虚功原理建立了5-UPS/PRPU冗余驱动并联机床的完整刚度模型。首先基于螺旋理论推导出约束分支中的约束雅可比矩阵;然后锁定分支中的主动副并利用互易积原理求得驱动雅可比矩阵,最后提出了冗余驱动雅可比矩阵。利用约束力、驱动力和冗余驱动力与外力的映射关系,结合虚功原理,得到系统整体刚度矩阵。考虑虎克铰、轴承等传动部件的轴向变形对分支轴向刚度的影响,构造了各个分支的轴向刚度模型。借助激光跟踪仪对所建立的刚度模型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刚度模型的误差为2%~5%,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以机床的线刚度和角刚度的最小值为刚度性能指标,分析了其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情况。分析显示:机床线刚度的最小值主要分布在Y轴两侧,角刚度的最小值则主要分布在-0.05≤z≤0.05m和-0.11≤y≤-0.05m,因此,在进行并联机床工具规划时应该尽量避免该区域。文中内容可为并联机床刀具运动轨迹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5-UPS并联机床的优化模型.分析了影响并联机床结构参数的各种因素,求解出使机床的加工范围最大、加工精度最高、5条腿受力最小、机床的外观符合黄金分割的机床的最优结构参数,从而为并联机床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A hybrid 5-degrees-of-freedom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 tool constructed using the TRR-XY mechanism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ory of post-processing. The effects of the cutter shapes and machine construction on the post-processing are investigated. Some specific parameters only are required to modify the post-processing for the different tools used in real cutting. The tilt angle and yaw angle of the cutter relative to the normal direction of the cutting surface are included in the investigation. The parametric representations of different cutter shapes defined by the DIN standard were also adopted in the derivation. The generality of the post-processor theory developed was then increased. Finally, NC code has been generated using LABVIEW software.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work based on several designed tool pa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