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蔡军 《建筑师》2019,(1):61-65
《园冶》屋宇中记载了15种建筑类型、4类建筑构架、8幅构架图式、3个屋架细部及3幅地图式。本文通过对《园冶》中记载的建筑平面形制、构架样式及构件细部进行解读,结合实地调研及匠师访谈,并与《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原》《鲁班营造正式》等建筑史料进行比较,阐释《园冶》中屋宇的构架样式及其特点,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弥补目前学界对《园冶》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究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的源流与变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陈添赐 《中外建筑》2024,(2):112-115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造园瑰宝,是造园学的第一部传世专著。文章旨在从《园冶》探析余荫山房的营造,根据《园冶》中的屋宇、掇山和借景三方面,研究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古典园林——余荫山房的造园手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通过对余荫山房布局、屋宇营造、掇山景观和借景营造的详细讨论,总结出随曲合方的空间布局、因境选形的掇山营造以及务实与归隐的借景意境。结果表明,《园冶》对余荫山房的营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岭南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文章延续补充了《园冶》应用于中国园林的研究,然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园冶》与岭南庭园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石印丁本《营造法式》书末附录为基础, 并搜集附录所遗史料,加以梳理排列。对《营造法式》作者李诫家世及生平,石印丁本《营造法式》的保存、传抄情况,陶湘《识语》中所提其综合诸版所出版《营造法式》 之版本依托情况,及傅熹年《营造法式合校本》所依托版本情况,分别列以表格。并结合陶湘《识语》等,对当下学界有关《营造法式》作者名称究为李诫、李诚之辩,增加一点资料。  相似文献   

4.
考察计成及同时期相关观念中,造园理水的重要 性。辨析“理水”及《园冶》语境下“掇山”概念后,梳 理相关论述,明确《园冶》理水内容并不完全涵括于《掇 山》。在计成的实践构思中,山、水具有贯穿造园流程的环 境背景、设计前提及造园要素3层意义。反映在《园冶》文 本中,理山、理水的内容与造园流程和要素的论述结合分布 于全书,而《掇山》主要论述要素化的山、水,形成独特的 山、水论述框架。为《园冶》理论研究及园林创作实践的 山、水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明末中国造园专著《园冶》中掇山篇的分类,并探求了其如此行为之目的及动机,挖掘如此方法之思路。计成对于假山之分类采用了2套体系:一者以假山所在之环境分类,即"宜";另一为所构成假山本体之各个器官部分,即"体"。如此分类,可体现作者独特思路:一方面展现了作者立足于实际营造,利用深厚的实际营造设计经验反哺理论;另一方面可使得掇山的重点更加全面的被点明,而不会有偏颇之虞。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掇山叠石从园林营造的一开始就体现着古人的生态智慧。文章以《园冶》等造园艺术理论为依据,从掇山选材,布局营造,山与理水、建筑、植物的交融等几个角度,探讨了其中表达高度协调的"天人合一"生态意识与理念,其实,掇山叠石技法仅是我国博大精深园林艺术中朴素生太观点的一部分,园林设计工作者应结合时代内涵要求不断创新,让根植于中华大地文化土壤的园林之花再次发光彩。  相似文献   

7.
蒋帅  蔡军 《华中建筑》2014,(5):169-173
中国古典建筑文献是我们研究古建筑的重要依据。基于古典建筑文献,以亭为主题的研究已有一些,但对于亭的分类体系研究尚不多见。该文作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亭系列研究之第一步,选取对江南地区古典建筑影响至深的《营造法式》、《鲁班经》、《园冶》、《营造法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文献中亭的记述进行归纳,然后对其分类体系进行研究,这一探索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模数制是人类建筑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营造法式》(简称《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开卷即说:“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这里讲的“材”即是模数之意。在同卷中,材份制涵盖了斗栱的所有构件和制做工艺,但在卷五中,叙述椽架平和间广时使用的却是具体尺寸,似乎《法式》在这里没有法式了。李诫在“看详”中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宋《营造法式》之“举折”、清工部《工程做法》之“举架”和民国《营造法原》之“提栈”等几种典型定侧之制的梳理,结合对乡土营造中屋面坡度术语、类型和具体作法如起架法、“先起后调”法、“减尺定侧”法、定斜法及其他方法如提线法、弯板法等实例的分析,窥探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坡度作法的多样性,并在营造思维上试图对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0.
董豫赣 《风景园林》2013,(2):156-157
贝聿铭自言,苏博假山,立意于计成的“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这两句,出自《园冶》“掇山篇”,在“峭壁山”一节:“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相似文献   

11.
宋李诫《营造法式》在很长时期内,是一部无人能懂的天书。中国营造学社为这部书的研究制定了计划, 梁思成等先生加盟学社后,先从清式营造法入手,撰写出版了《清式营造则例》,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之初步。进而探索宋式建筑,从辽、宋及唐代建筑遗例开始,经十数年实例考察与探究,完成《中国建筑史》。后进一步展开 《营造法式》研究,在十分艰难的外部条件下,梁思成先生仍在辞世之前基本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上下册基础文本。上卷初版于 1982 年,全书出版于 2001 年,为世人学习古代典籍《营造法式》,奠定了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沈源  常清华 《世界建筑》2013,(9):110-115
本文通过采用数学的解读方法,对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屋顶曲线形式”的生成机制——迭代算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推导出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举折之制”的几何作图法背后所隐藏的迭代公式;梳理了生成“步架相等情况下的庑殿推山法”(即《营造算例》中记载的“第一则”)的等比公式,并推导出“步架不相等情况下的庑殿推山法”(即《营造算例》中的“第二则”)的迭代公式。提出研究中国古建一方面要“以算求样”,男一方面要“以算求律”。指出当今中国建筑师应更注重“形”背后隐藏的逻辑,以“算法”(数学运算法则)生“形”,而非以“形”仿“形”;应勇于创新.编写、改写出新的“算法”,井由其生成具有传统审美和民族思想的新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高平开化寺大殿与《营造法式》 作为我国古代仅存的两部建筑专书之一的《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成书于北宋末年,图文详尽,兼具“系统性”和“典型性”,几乎成为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必由之径。关于《法式》的既往研究大多集中在建筑结构方面,对装饰问题涉及不多,其重要原因是实例缺少。在梁思成先生为《法式》作注,开创中国建筑史学的时代,“彩画作实例可以说没有”,或是被后世的重修“油饰一新”,或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而褪尽色彩。此后的数十年,我国在地上建筑和地下考古方面均有重大发现,然而关于《法式》彩画的实物资料仍然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14.
梁敦睦 《中国园林》1999,15(3):67-69
本文就《掇山》、《选石》、《借景》、《自识》的注解与《园冶全释》作者张家骥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园冶》中的植物景观语汇进行分析,参考古典园林的相关理论著作,并结合传统造园文化,研究《园冶》植景设计理法。全书以植景贯穿始末,共论及26种园林植物。《园冶》植景设计倡导贵宜、尚和、求变、显境之理法,注重因地制宜、整体关系、丰富变化和意境表达。通过与山石、水体、建筑等构园要素巧妙搭配,遵循虚实相生、一法多式、因借无由的植景设计手法,最终实现园林生境、画境与意境的营造与和谐统一。该书园林植景设计理法对于当代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永春 《建筑师》2022,(3):89-101
本文以《营造法式》中的上、下昂有无固定的斜率为切入点,探讨了上、下昂的功用及斜率问题。论证了《营 造法式》中下昂没有固定斜率,“旋点法”与“平移法”的错误,是没有理解下昂的功用,将昂与交互枓一同联动。 上昂是为了解决铺设天花时,内槽高于外槽矛盾的。《营造法式》是以调节靴楔、骑枓栱,来调整内槽中平棊方的 高度,上昂作为调节时的传导构件,斜率也相应发生变化。宋代不存在专门从事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宫廷画师不 可能下移为建筑师,界画也不可能通往建筑制图。《营造法式》中大木结构图,虽然已具备经验形态的现代制图 知识,但却有减有增,是那个时代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凝聚了唐宋以来营造的经验与智慧。其提供的是一种活得 方法,它的目标是造出来。图纸中仅有其造出来的所需的数据,无意如昂的斜率一类无关数据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中的"文震亨可能基于对《园冶》文本所缺少的理水方面,而对其所遗漏的部分进行增补有遂著《长物志》"观点错误在于《园冶》成书在后,《长物志》成书在前。这两文本关于"掇山理水"章节编排的差异在于基于山、水两者互成的关系,《园冶》中"理水"的内容被收录到"掇山"章节中,之所以理水内容可以在掇山章节内是因为水的形态难以脱离固态的山石而单独自有,而是得形于水所在的容器——山石形态。基于此对《园冶》《长物志》及当代园林的理水分类进行对比分析展示不同作者、时代的理水观念。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思维对事物之间关联性的关注,这种异于当下西方的思考逻辑正是传统给以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建筑史写作中“厅堂”之建筑和构架类型双重涵义出发,回顾与梳理现代研究及古代文献中“厅堂”的意涵及其渊源,提出作为构架类型的厅堂并非《营造法式》的原意,而是来自现代建筑史学者的诠释;并指出,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知识体系转型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关于中国建筑的“结构”话语,使作为构架类型的“厅堂”成为可能;也正是这一新的知识生产条件与《营造法式》时代间的断裂,及两者被容纳于同一词语中的状态,造成了词语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匠师访谈和建筑实例查证三者相互对比验证的方法,对浙江三种月梁——“浙南法式形月梁”、“浙北高扁作月梁”和“浙中冬瓜形月梁”的形制与尺度展开研究,并与宋《营造法式》和苏州《营造法原》中的月梁进行对比,揭示出浙江传统建筑月梁在历史承继性上的不均衡和地域上的混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亚伟  吴国源 《风景园林》2022,29(7):132-138
学界对《园冶》“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罅堪窥管中之豹,路类张孩戏之猫”“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3句的诠释,存在争议或误读。基于《园冶》的营造文本性质,通过综合考证分析,认为第一句的“立根”和“封顶”分别指建筑、假山等人工物的基础与顶部的施工流程;第二句的“张”是具特定意义的“看”,以传递假山道路带来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第三句的“林阴”不可译为“林荫”,“阴”应理解为“昏暗”以契合文本逻辑中的视、听体验转折。三句分别呈现特定的工程经验、吴语方言语用特征和敏感的环境体验。研究表明,要深入把握《园冶》的设计思想价值,需将严谨有效的文本语义分析工作与古典建筑思维及工程经验意识自觉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