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与微波热疗联合治疗晚期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随即分成2组,行单纯放疗组35例和放疗加微波热疗组35例,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放疗组CR31.4%(11/35),放疗加热疗组CR51.4%(18/35),经统计学分析,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疗组CR+PR65.7%(23/35),放疗加热疗组CR+PR88.6%(31/35),经统计学分析,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波热疗对放疗有协同增敏作用,二者配合对颈部较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治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病理类型:10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单纯癌,腋窝淋巴结转移8例,侵犯皮肤1例,雌激素受体阳性者6例。6例行乳腺癌根治术,5例行改良根治术;9例行术后化疗,6例行术后化疗和术后放疗,4例行术后化疗和内分泌治疗,1例行术后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2例术后未行任何治疗。5年生存率45.5%,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2.7%。结论男性乳腺癌治疗方式首选手术,术后根据情况辅以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男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治疗方式和累及程度(如是否侵犯皮肤/胸肌等)对男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1-整合蛋白在甲状腺肿瘤及其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对甲状腺34例乳头状腺癌.19例滤泡腺瘤.6例滤泡腺癌.2例髓样癌和10例结节状增生进行1-整合蛋白检测.结果 79.4%(27/34)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表现为1-整合蛋白在癌细胞中过度表达,而滤泡状腺瘤和腺癌,髓样癌和结节状增生组织中则表现为1-整合蛋白阴性.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腺癌中,5例表现为原发灶与继发灶1-整合蛋白表达分布特点的明显不同,而3例表现为原发灶阳性,但继发灶却阴性.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中1-整合蛋白阳性率达91.7%,而在无转移的原发灶中阳性率为72.7%.结论 1-整合蛋白的免疲组化检测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但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且,1-整合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特点明显与原发灶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与上段食管癌颈胸腹三切口根治术加术后化疗的疗效。方法60例上段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上段食管癌颈胸腹三切口根治术加术后化疗组30例,首先行手术切除,术后3周恢复后给予DDP 5-FU CF方案进行化疗。(2)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组30例,首先予前后对穿照射,分割剂量2GY/次,5次/周。DT40GY后缩野,避开脊髓,改为斜野或侧野照射,分割剂量1.1~1.2GY/次,2次/d(间隔6h以上),使肿瘤总量达65GY左右,并加用顺铂20mg静滴,第1~5天、第28~32天;优福啶3片/次,3次/d,口服至放疗结束;同时予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结果1、2、3年生存率,手术加术后化疗组为91%、68.8%和56.6%;放疗加同期化疗组为82.5%、67.5%和57.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与上段食管癌颈胸腹三切口根治术加术后化疗的近期疗效(1年内)手术组明显优于放化疗组,1年以上疗效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放射剂量分割治疗转移性脑肿瘤进行临床观察。方法观察不同放射剂量分割治疗脑转移60例。结果通过放射治疗进行脑转移瘤多数患者随着颅高压症状的缓解,全身情况趋向改善,病人均顺利完成计划。结论放射治疗是脑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瘤不能手术切除或不全切除,在并用激素或减压术后可采取放疗,某些原发灶尚未完全控制的脑转移瘤患者也可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和分析63例胃黏液腺癌癌区组织、癌旁区组织、手术切缘区正常组织各区域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HIF-1α蛋白在胃黏液腺癌组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区组织、正常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胃黏液腺癌组织中,随着组织学病理分级的增加、临床分期的进展和淋巴结的转移,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IF-1α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HIF-1α可能调控胃癌血道转移,可为胃黏液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金和坤  罗荣喜 《化工之友》2008,27(13):10-11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 DCRT)和同步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64例Ⅲ期NSCLC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次治疗剂量为400cGy,治疗次数为14次,总剂量为56Gy,18~21d完成;同期采用TP方案化疗,化疗疗程为4~6周期。结果72例患者获得完全随访。肺原发灶总有效率为93.1%;纵隔转移淋巴结总有效率为100.0%;肺鳞癌总有效率为93.5%;肺腺癌总有效率为81.1%。全组患者1、2年局控率分别为63.9%和41.7%;中位生存时间为18.9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2%和47.2%。白细胞下降总发生率为95.8%;恶心、呕吐反应为33.3%;Ⅰ、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54.2%和12.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和化疗同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耐受性好,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并能提高1、2、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Ⅱb期宫颈癌患者术前静脉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宫颈癌Ⅱb期患者,术前行静脉化疗,2~3周后行宫颈癌根治术,并与16例单纯手术患者进行对照。结果31例术后病理阴道断端均无癌转移。术前化疗组淋巴结阳性3例,占术前化疗人数的20%;直接手术组淋巴结阳性7例,占直接手术人数的43.75%,术前化疗组与直接手术组比较,盆腔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静脉化疗是Ⅱb期宫颈癌术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局部放疗联合HIFU刀(高强超声聚焦刀)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及价值。方法 50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综合组25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的同期给予HIFU刀治疗。放疗开始后每周加做1~2次HIFU刀。单放组25例,单独应用三维适形放疗。2组病人照射剂量相同(50~60Gy,2Gy/次,5次/周)。结果胰腺癌原发灶:总有效率(CR+PR)综合组与单放组分别为48%与24%。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4%与40%。2组原发灶总有效率及疼痛总缓解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HIFU刀能控制肿瘤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胰腺癌的较好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Ⅰa1期行全子宫切除术;Ⅰa2~Ⅱb1期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全切术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加放疗或化疗治疗,Ⅱb2期~III期以上放疗 化疗(I期宫颈癌行子宫次广泛切除术,术后加放射治疗;II期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全切术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加治疗)。结果42例中,I期宫颈癌术后生活满10年以上者5例,满5年以上者18例,生存率100%;II期宫颈癌术后12例中5年生存率33%,III期宫颈癌5年内生存率为0。结论宫颈癌的治疗、转归及预后与宫颈癌的分期、分型、分化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分期越早,疗效越好,生存率越高;分化越高,疗效越好,生存率越高。按病理分类,鳞癌明显高于腺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原性及其对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HBcAg、HBsAg及HBcAg+HBsAg混合抗原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的形态。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阴性对照组(NS)、HBcAg组(C)、HBsAg组(S)、HBsAg+铝佐剂组(S+Al)、HBsAg+HBcAg混合组(S+C)及HBsAg+HBcAg+铝佐剂组(S+C+Al),用相应抗原免疫各组小鼠,分别于第0天、第14天经小鼠双侧大腿肌肉进行初次和加强免疫1次,间接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HBsAg和HBcAg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分析HBsAg特异性抗体亚类,ELISP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中HBsAg特异性IFNγ、HBcAg特异性IFNγ及HBsAg特异性IL-4水平。结果电镜观察可见HBsAg和HBcAg均呈大小均一的VLP结构,二者混合后有聚集现象。初次免疫后,S+C组的HBsAg特异性抗体水平与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加强免疫后,S+C组HBsAg特异性抗体水平明显高于S组(P=0.002),C组和S+C组均可产生高水平HBcAg特异性抗体。S组HBsAg抗体亚类以IgG1为主,S+C组以IgG2a为主。S+C组HBsAg特异性IFNγ斑点数明显高于S组、S+Al组和S+C+Al组(P<0.05),C组与S+C组HBcAg特异性IFNγ斑点数均较高,与S+C+Al组比较,S+Al组HBsAg特异性IL-4斑点数明显升高(P=0.026)。结论 HBcAg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增强HBsAg的免疫反应,使反应向Th1方向极化,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放疗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28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接受局部放疗同步化疗,放疗采用6MV-X电子直线加速器,常规分割照射DT60Gy/30次。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加卡培他宾(希罗达)方案,放化疗同一天开始。按照WHO肿瘤疗效标准评价疗效,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可评价疗效24例患者中,CR12例,PR8例,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大部分患者均可耐受,经对症处理后均得以缓解。结论局部放疗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有协同作用,能提高肿瘤的局控率,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病因所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彩超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的患者,采用二维高频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纵径/横径(L/S)值、内部回声及CDFI特征。结果 7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非特异性反应性淋巴结肿大24例,急性淋巴结炎17例,恶性淋巴瘤9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17例,结核性淋巴结肿大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7%。误诊4例,误诊率为5.3%。结论应用高频彩超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进行检测,能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并对肿大淋巴结的性质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器伟  翟娜娜  徐凯 《广东化工》2014,41(21):41+6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100A4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4例甲状腺腺瘤组织、2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S100A4蛋白的表达。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100A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8.00%,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S100A4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S100A4蛋白的高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检测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并预测肿瘤的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前新辅助静脉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入院的35例宫颈癌(Ⅰb-Ⅱa)患者,术前给以BIP方案(顺铂+异环磷酰胺+博来霉素)的新辅助静脉化疗,所有病人均完成2个疗程化疗,化疗结束后14d经妇科检查,B超测量宫颈肿块消退情况,按UICC疗效标准评价疗效。化疗结束后3周行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结果化疗有效率CR34.3%(12/35),PR45.7%(16/35),SD20.0%(7/35),PD0%(0/35),其中Ⅰb1期有效率100(7/7),Ⅰb2期有效率90.47%(19/21),Ⅱa期有效率57.1%(4/7)。宫颈肿块<4cm有效化疗有效率CR34.3%(12/35),率92.9%(13/14),≥4cm有效率71.4%(15/21);术后病理提示阴道切缘、宫旁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均阴性。结论新辅助静脉化疗作为早期宫颈癌术前治疗,可以明显缩小和消退宫颈肿块,减少术后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骨骼是许多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它可以发生于任何肿瘤,并且有些肿瘤以骨转瘤为首发表现,并已转移灶的表现为主,约10%骨转移瘤找不到原发灶。骨转移癌的诊断要早,对于骨转移癌的治疗体会,尽可能采用现有的一切手段,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祁宝辉  何欢 《广东化工》2014,41(19):22-23
以3,4-二甲氧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硝化、缩合、环合、氯代和取代等多步反应合成了用于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的治疗的目标产物Cabozantinib(S)-苹果酸盐。该路线所用的原料价廉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陈洪兴 《化工之友》2008,27(4):13-13
目的 探讨伊班磷酸钠联合放疗对转移性骨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43例原发灶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对经X线.ECT、CT或MRI明确诊断的转移性骨癌行伊班膦酸钠配合放射治疗.观察其止痛效果.伊班膦酸钠2~4mg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缓慢静滴,同时配合放疗,UT30~40Gy.结果 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率51%(22/43),部分缓解率37%(16/43),疼痛总缓解率88%,其中4例合并高血钙患者治疗后血钙降至正常.结论 伊班膦酸钠联合放疗治疗转移性骨癌止痛效果明显,且可降低高钙血症血钙浓度,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57例乳腺癌病人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6.3岁。选择指征:(1)肿瘤直径<3cm。(2)肿瘤距乳头>3cm。(3)单发肿瘤。(4)查体腋下无质硬淋巴结。按乳腺癌TNM分期为0期、I期、IIA期病人。手术方法是肿瘤扩大切除,将肿瘤连同周围2cm正常组织一并切除。根据切缘快速病理检查结果阴性保乳,反复阳性需改行改良根治术。本组病人部分I期、II期在术后行化疗、全部放疗及部分内分泌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切缘均为阴性,腋下淋巴结无转移者46例,1~3枚淋巴结转移者11例,随访13年,局部复发率5.4%(2/57),总生存率91%(52/57)。美容效果满意率87.7%(50/57)。结论(1)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与同期乳腺癌根治术有相同的生存率。(2)保留乳房外形提高病人生存质量。(3)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规范综合治疗是保乳手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探讨碰撞性肿瘤5例,结果为碰撞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恶性辅以化疗、放疗等其它疗法,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