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润常 《烹调知识》2005,(10):36-36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和铜仁地区的玉屏、铜仁、江口等县及万山特区。湖南的新晃、靖州、通道、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侗族共有人口297万。侗族饮食文化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如“侗不离酸”、“侗不离鱼”的饮食习惯,食油茶、黑糯米饭和“腊也”(合拢饭)的食风,无不反映出侗族饮食文化的民族特点。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薯类为辅。按稻米的性质分为糯米饭和粳米饭…  相似文献   

2.
在黔、桂、湘三省交界处的侗族聚居区,盛产糯米.侗乡种糯,历史悠久.由于这里水土气候适宜,耕耘得法,故稻谷穗长粒粗,米质优良,是侗乡的著名特产.侗旅同胞也善于利用糯米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糯米饭是侗家一年四季的喜食之品.侗胞吃糯饭很讲究做饭方法,他们不直接把糯米放进铁锅里  相似文献   

3.
正在黔、桂、湘三省交界处的侗族聚居区,盛产糯米。侗乡种糯,历史悠久。由于这里水土气候适宜,耕耘得法,故稻谷穗长粒粗,米质优良,是侗乡的著名特产。侗族同胞也善于利用糯米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糯米饭是侗家一年四季的喜食之品。侗胞吃糯饭很讲究做饭方法,他们不直接把糯米放进铁锅里煮,而是头天晚上将糯米放木桶内,用冷水浸泡,第二天早上捞起、沥干,放木制蒸  相似文献   

4.
正在黔、桂、湘三省交界处的侗族聚居区,盛产糯米。侗乡种糯,历史悠久。由于这里水土气候适宜,耕耘得法,故稻谷穗长粒粗,米质优良,是侗乡的著名特产。侗族同胞也善于利用糯米制作各种各样的美食。糯米饭是侗家一年四季的喜食之品。侗胞吃糯饭很讲究做饭方法,他们不直接把糯米放进铁锅里煮,而是头天晚上将糯米放木桶内,用冷水浸泡,第二天早上捞起、沥干,放木制蒸  相似文献   

5.
西南少数民族的小吃如同西南地区的“山地文化”一样带有厚重的民族与地方色彩。本文将从少数民族之食的鲜明个性、粉食的突出地位、节庆与祭祀之食的厚重色彩、饭粥之食的传统特点、茶食的民族特色、“三味”的地方风格、“二性”的区域特征等方面析论这一区域的饮食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6.
侗乡说酸     
居住在湘、桂、黔毗连地区的侗族同胞极喜酸食。侗家有句民谚:“吃鱼吃肉皮包骨,酸汤泡饭肥鲁鲁。” 在侗家,最常见的是腌坛酸菜,用陶器腌坛腌制而成。入坛的,既有菜园里的蔬菜,也有自山野采摘的蕨菜、竹笋、香椿,还有河里捞来的小鱼、小虾。猪肉切成片,拌以米粉,也可放在坛中腌制成酸食。  相似文献   

7.
说起侗族,留在人们印象中的是别致精巧的风雨桥和悠扬动听的侗族大歌。至于侗族的饮食,却未必有多少人了解并且真的领略过。客观而言,侗族的饮食特色和苗族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以酸、辣和强调食品本味,不加或少加调料为其主要特色。但“烧食”却是侗族独有的特色饮食形式,与我们所知的一般“烧烤”不同的是侗族的“烧食”带有强烈的风俗和自身的民族色彩,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吃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侗布是侗族人民的手工纺织品,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湘西作为侗族人民的聚集之地,其侗布展现出独有的特色。通过对湘西侗布的实地考察,总结出湘西侗布的哲学、工艺、实用特征,探讨了湘西侗布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9.
侗族群众喜依山傍水居住.侗寨周围,峰峦迭翠,溪流潺潺,梯田层迭.侗家已有千百年种稻的历史,经过长期选择,培育出许多糯稻良种,仅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就有好几十个糯稻品种,其中“勾肚糯”、“白荣糯”、“红须糯”、“黄斑糯”、“黑粒糯”等良种,味香,柔软,米质优良.侗家喜食糯米,加工考究.做糯米饭前,先将糯米用冷水浸泡数小时,然后捞起滤干,再盛入木制蒸笼内蒸熟.这样蒸熟的糯米饭,气味香醇,透明爽净,柔软而有弹性.将蒸熟的糯米饭装在“玻”(用  相似文献   

10.
侗布作为侗族特有的服饰衣料,闪闪发亮的光泽和青底带红的鲜艳色彩凝结了侗族人民的智慧。高速发展的社会引起侗族人对生活追求和思想上的改变,侗衣侗布因其繁复工艺面临失传风险。面对如此珍贵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和人们日新月异的需求,侗布如何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侗布角度分析侗衣服饰的民族意义、制作及特性两个方面,结合目前市场上的侗布产品,探讨侗布在现代服饰产品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侗族面料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洁  冯涛 《四川丝绸》2008,(3):46-48
在贵州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镇江、肇兴及堂安侗寨等地的侗族至今还保留着身着别具一格的侗族服装的传统习俗,侗族服装的独特性更多的是来源于它独特的面料——侗布,本文通过在黔东南地区对侗族服饰的考察与研究资料,对侗族面料——侗布的特点、染色及制作等手工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席宁 《纺织科学研究》2014,(10):106-107
今年6月18日~7月17日,作为“国际博物馆日”38周年的献礼,上海纺织博物馆举办了为期60天的《绚彩中华——中国侗族服饰文化展》,为世人呈现了一场韵味无穷的侗族服饰文化盛宴。据悉,此次展览是继苗族、彝族、瑶族及畲族之后第五期“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系列展”,并以25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侗族大歌为伊始,拉开展览序幕。其中,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主次分明、明快恬静、柔和娴雅的色调,古老、精湛、严谨的刺绣技艺,无一不让人感叹勤劳又智慧的侗族人,用简单的工具一针一线织就的民族传奇。  相似文献   

13.
怪噜红烧肉     
地处祖国西南的贵州省,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民族众多,饮食文化异彩纷呈。贵州的民间风味菜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特产,而且还深深打上了民族饮食文化的烙印。贵州民间风味中的“怪噜味”,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怪噜味”起源于“怪噜饭”,这是贵州的一种流行食品。在炒“怪噜饭”时,加入了当地产的各种原料,如香肠、腊肉、青红椒丝、洋芋丝、酸菜、芹菜、莲白、油辣椒、糟辣椒、甜酱及精盐、酱油、醋等,从而形成了醇厚浓烈的独特风味。“怪噜红烧肉”就是在传统红烧肉的基础上,经贵州民间厨师之手,将“怪噜味”应用于红烧肉的…  相似文献   

14.
在湘西的侗家山寨,历来有吃“年更饭”的习惯,而且颇为隆重,别有风味.  相似文献   

15.
陆林 《烹调知识》2010,(2):59-59
“乏克”是满语,意思就是“打饭包”、“菜包”、“包儿饭”,就是在不同季节里,采用不同的材料将米饭与鸡蛋酱、小葱、香莱或各种应季小炒菜拌上,外面用洗净的菜叶或苏子叶包上,双手捧着而食,既方便快捷,又美味可口。这种饭菜合一的吃法,就是“打饭包”。  相似文献   

16.
沐邑 《烹调知识》2004,(11):1-1
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都得吃饭,一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谁都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一个“饭”字,何其重要:人们对这个“饭”字又是怎么看的呢?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入主中国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碰撞、交汇、磨合的时期。考察这个时期的饮食文化,对于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为该时期的烹饪、饮食往往都带有所处朝代的鲜明个性和特征。譬如,元代所谓的“和和饭”(这从不少古籍乃至元杂剧中都可以见到),便是我们今天研究元代饮食文化时不应忽视的。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下引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梧桐树]曲:“问甚么馒头皮馄饨馅和和饭,有酒食先生馔。”这里,将馒头、馄饨、和和饭三种食物并列。又如,讲述金朝勘案故事的无名氏…  相似文献   

18.
湘西的侗家姑娘,在出嫁前要办一桌“离娘饭”.向亲人们、特别是向生她养她的母亲告别.离娘饭又叫“衣禄酒”.据说吃过衣禄酒.姑娘今生今世就有了口福.离娘饭只办3个菜,要用6个碗分盛.表示姑娘在娘家有吃的,到  相似文献   

19.
<正>“民以食为天”这句承载着历史的厚度与蕴藉的古老谚语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传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吃”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中充满了“色、香、味、形”的各类美食,令人留恋垂涎。并且国人向来注重“天人合一”、“药食同源”,饮食文化也传递着一种以食表意、以食养生的健康诉求,意蕴深厚。  相似文献   

20.
在适应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湘西苗族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集中表现为对动植物“食”与“非食”的价值取向。这种饮食观体现了湘西苗族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以及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