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红松子油是从红松松子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植物油脂,富含亚油酸、油酸和皮诺敛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皮诺敛酸是松子油中特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减肥、降脂、增强免疫、抗炎、抗氧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抗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功效。皮诺敛酸在松子油甘油三酯中的酯化主要发生在sn-3位,而位于甘油三酯sn-2位的脂肪酸更容易被人体有效的吸收利用,因此通过改性使皮诺敛酸分布在甘油骨架sn-2位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重点介绍红松子油及皮诺敛酸的研究进展,包括生理功能和改性现状,并就其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红松籽油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并具有多种生物功能,但其生物利用度差、附加值低,成为其发展瓶颈。以红松籽仁为原料并以提油率和皮诺敛酸的量为指标,经超声波处理,蜗牛酶水解单因素试验,并通过响应面试验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红松籽油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碱性蛋白酶加酶量2 364.00 U/g、温度51.00℃、时间3.00 h、pH 8.40;蜗牛酶加酶量为39.00 mg/(10 g松子乳)、温度44.00℃、时间1.00 h、pH 7.00、料水比1∶5(g/m L),在此条件下,红松籽油得率可以达到93.87%,皮诺敛酸的量为855.77 mg/(10 g松子乳),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的研究结果。同时,在最优条件下,红松籽油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为8.52 mg/mL,而且红松籽油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紫苏籽油等其他植物油。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云南松松子油,以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和中心旋转组合设计对超临界CO2萃取云南松松子油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各个条件均做3次重复试验,以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3个因素对松子出油率影响都显著。经过验证性试验后,最终得到超临界CO2萃取云南松松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6.7℃、萃取压力40.6MPa和萃取时间112.6min,在最佳条件下的出油率24.68%。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辅助提取松籽油及其脂肪酸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超声波功率、时间、料液比以及提取次数对松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波功率为160W,超声波处理20min,料液比为1∶7,超声波处理4次.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其中皮诺敛酸(Pinolenic acid)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以2016年不同发育期(7月8日、8月10日、9月6日、10月7日)的红松种子为原料,采用氯仿甲醇法测定种子含油率,GC-MS/MS测定种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不同发育期红松种子含油率及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育初期红松种子的含油率较低(4. 4%),随后迅速增加,并在9月6日达峰值(71%),之后降低;红松种子油中共检测出13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和皮诺敛酸为主要不饱和脂肪酸;红松种子不同发育期其油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不断增加,但皮诺敛酸含量在8月10日达到峰值(16. 30%)后不断降低。研究可为红松种子采收期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对红松种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松子制取松子油及其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浸出法制取松子油,并进一步测定其理化性质,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松子的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表明其含有高度的不饱和脂肪酸,精炼后的松子油进行微胶囊化。  相似文献   

7.
以压榨松籽油为原料,研究乙醇浓度、脂肪酸与尿素比、脂肪酸与乙醇比、包合时间、包合温度及包合次数对松籽油中皮诺敛酸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皮诺敛酸含量和损失率的综合分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进行优化试验设计,并建立皮诺敛酸的尿素包合回归模型。研究表明:脂肪酸:尿素=1:2. 88(g/g),脂肪酸:乙醇=1:7. 98 (g/mL),包合时间23. 44 h,包合温度4. 18℃,该条件下对皮诺敛酸进行二次包合,含量可由一次包合的39. 27%提高到53. 36%,皮诺敛酸损失率为17. 24%,综合分值为0. 954 3,综合评价指标最高。  相似文献   

8.
皮诺敛酸是裸子植物松科种子中所特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占松子油总脂肪酸的14%~19%。目前关于皮诺敛酸的纯化方法主要有尿素包合法、溶剂分馏法、酶法等。皮诺敛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降脂、抑制食欲、抗炎、抑制癌症转移等,可被用于功能食品添加剂及保健品的制备。本文综述了皮诺敛酸的纯化方法及其生理功能,以期为后续皮诺敛酸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猫屎瓜籽油(Decaisnea Insignis seed oil,DIO)溶剂法提取的最佳工艺,猫屎瓜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方法:利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建立溶剂法萃取猫屎瓜籽油的数学模型,获得最佳萃取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猫屎瓜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最佳工艺条件:提取温度77℃、提取时间8h、料液比(g/mL)1:20,此条件下提取率28.14%;猫屎瓜籽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75.44%,其中棕榈油酸相对含量59.75%、9-油酸相对含量14.81%、8-油酸相对含量0.88%。结论:溶剂法提取猫屎瓜籽油油脂品质好;猫屎瓜籽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棕榈油酸含量高,可作为棕榈油酸的新油源。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水酶法提取松子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对松子仁进行水解,提取松子油,试验以总油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酶解温度,加酶量,料液比,酶解pH和酶解时间5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用响应面法进行了优化。上述影响因素中,酶解温度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依次为加酶量,料液比,酶解pH,酶解时间。本试验优化后得到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加酶量1.97%,温度51℃,时间3.0 h,料水比1∶5,pH 8.4,松子总油提取率可达89.12%。测定松子油的5种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棕榈酸3.89%,硬脂酸1.53%,油酸19.44%,亚油酸50.09%,亚麻酸0.58%。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溶剂萃取仪提取瓜蒌籽油的工艺条件,分析了瓜蒌籽油的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溶剂萃取仪提取瓜蒌籽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0、浸提时间70 min和淋洗时间30 min,得率可达到60.12%。瓜蒌籽油脂肪酸主要成分为50.47%的亚油酸、32.35%的油酸、6.32%的棕榈酸、5.41%的硬脂酸和4.82%的亚麻酸。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11.73%,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88.18%,表明瓜蒌籽油是一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  相似文献   

12.
唐伟卓 《中国油脂》2020,45(8):17-21
以"林海1号"栀子为研究对象,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栀子皮油和栀子肉油的回流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栀子皮油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回流时间60 min、回流温度75℃、料液比1∶12;栀子肉油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回流时间60 min、回流温度75℃、料液比1∶10。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栀子皮油和栀子肉油得率分别为2.35%和20.4%。栀子皮油和栀子肉油理化性质接近,过氧化值和酸价较低,且均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要求。GC-MS分析表明,栀子皮油和栀子肉油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栀子皮油中共测出18种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44.12%)、棕榈酸(21.86%)、二十碳烯酸(10.46%)、油酸(9.07%)和硬脂酸(5.68%)。栀子肉油中检出13种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53.06%)、油酸(21.88%)、棕榈酸(17.57%)、硬脂酸(3.85%)和二十三烷酸(1.33%)。  相似文献   

13.
阚金涛  袁雷  钟政昌 《食品与机械》2020,(1):210-215,236
以西藏光核桃为原料,采用水剂法提取结合酶法破乳技术分离其中的油脂和蛋白质,优化了光核桃仁油脂与蛋白质水剂法同步提取的工艺条件,并分析了油脂的主要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西藏光核桃仁油与蛋白质同步提取最优工艺为物料粒径150目、液料比8:1 (mL/g)、pH 10、浸提温度50℃、提取时间5h、搅拌速度80r/min,该工艺条件下核桃仁油提取率为(67.79±2.97)%,蛋白质提取率为(78.13±1.53)%。光核桃仁油脂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并检测出12种脂肪酸组分,主要由顺式油酸(57.32%)、亚油酸(31.65%)、棕榈酸(6.49%)和硬脂酸(2.29%)组成,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油脂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百分含量为89.43%,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为31.76%,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为57.67%。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萃取GC-MS分析桂皮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超临界萃取技术从桂树皮中提取桂皮油,并改变萃取的温度和压力以得到最合适的萃取条件,然后通过气-质谱联用仪分析所得桂皮油的组分并对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就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桂皮油。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120bar,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150min,桂皮油的得率为3.75%。另外利用气-质联用仪对桂皮油的组分和个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鉴定出41个组分,其中主要组分有:桂皮醛、桂皮酸、丁香酚、T-依兰油醇、T-毕澄茄醇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代法研究腰果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分别以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离心力为单因素研究其对提油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腰果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 g/mL、提取时间4 h、离心力4800 r/min,最佳条件下获得的提油率为74.39%。采用水代法得到的腰果油色泽浅黄澄清透明,具有腰果固有的清香味。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油的酸价为0.65mg/g,碘值为14.25g/100g,皂化值为186mg/g,符合国家标准,过氧化值未检出。水代法提取腰果油的脂肪酸分析表明腰果种仁中含有的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含量10.32%,油酸62.87%,和亚油酸25.36%。  相似文献   

16.
响应面法优化火麻仁油冷榨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得到高品质、纯天然火麻仁油及保留饼粕中蛋白质的天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冷榨法提取火麻仁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入榨水分含量、入榨温度、压榨压力、压榨时间与火麻仁油提取率之间的数学模型。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面积归一化法分析所提取火麻仁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通过典型性分析得出最优工艺条件为入榨水分含量4.5%、入榨温度59℃、压榨压力40MPa、压榨时间36min,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火麻仁油提取率可达82.74%。脂肪酸测定表明火麻仁冷榨油富含亚油酸、亚麻酸、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总含量高达89.80%。结论:将响应面分析法应用于冷榨提取火麻仁油工艺条件优化,获得良好效果。火麻仁冷榨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保健价值的功能性油脂。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苏籽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提油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最优工艺下提取的苏籽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液辅助提取苏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料液比l∶55,超声功率50 W,超声波提取时间125 min,超声波提取温度55℃,在此条件下苏籽油得油率为34.88%。气相色谱法测定最佳提取工艺下所得苏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为0.121 3 mg/μL,占总油量的15.2%。  相似文献   

18.
以榛子为原料,通过压榨、索氏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榛子油。以榛子油的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提取工艺,并对榛子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元素组成及主要官能团进行分析,以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榛子油成分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榛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50min、液料比10:1(mL:g)和超声波功率480W,榛子油得率为64.97%;索氏法提取榛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h、提取温度84℃、料液比、榛子油得率为62.93%;压榨法提取榛子油前需要对榛子进行烘干,烘干时间40min,榛子油得率为45.90%。对榛子油的理化性质、油脂中金属元素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榛子油中主要有磷、锌、镁、钾、钙等元素,榛子油的脂肪酸主要由顺油酸、花生酸、顺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一烯酸、十八碳三烯酸、花生一烯酸和十七碳酸组成,其中顺油酸和顺亚油酸GC含量最高,二者之和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中莽草酸分离制备及其抗血小板凝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马尾松中的莽草酸提取分离的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莽草酸在马尾松中的含量并进行纯化制备,同时与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含量进行比较;采用比浊法测定马尾松中莽草酸抗血小板凝集活性.结果表明,将马尾松松针粉末置于3.5 mmol/L磷酸中超声提取60min时,莽草酸得率可达最大,马尾松中的莽草酸含量为5.71%,比八角茴香中的莽草酸含量低3.24%.用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制备的莽草酸,在体外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20.
响应面法对红松油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红松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不同的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温度和料液比等条件对红松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红松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研究发现:提取时间、温度和料液比对红松油得率均有影响,红松油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提取温度为62℃、提取时间为8.5 h、料液比1:20,红松油的最大得率为5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