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猕猴桃果酒中香气物质,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固相微萃取条件,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所收集8种猕猴桃果酒中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30 μm PDMS微萃取头适用于猕猴桃果酒香气物质分析,最佳条件为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温度40℃、氯化钠浓度0.2 g/mL。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从8种猕猴桃果酒中主要检测到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和正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此外含有大量醇类、酸类和酚类物质,不同品种猕猴桃果酒中各主要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随着南方农户自酿葡萄酒的增加,由于采用传统酿制方法,存在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子是甲醇和杂油醇。本实验收集6种自酿葡萄酒,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甲醇含量在430~640mg/L。国家限定标准要求甲醇含量每升果酒不超过400 mg,表明6个自酿葡萄酒中甲醇含量都超标。国家限定标准中,每10 m L果酒中杂油醇(以异丁醇和异戊醇计)不超过0.20 g,而实验检测结果杂油醇含量范围为0.04~0.10 g/100 m L。虽然检测的自酿葡萄酒中的杂油醇含量不超标,但是在人体内积累会导致慢性中毒。本实验对自酿酒中甲醇杂油醇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对自酿葡萄酒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酵母对猕猴桃果汁进行发酵制得猕猴桃果酒,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两种猕猴桃果酒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猕猴桃酒中共检出146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14种、酯类25种、酸类15种、胺类34种、烃类17种、醛酮类8种、其他类33种,1 399酿酒酵母发酵的酒主要呈香成分为辛酸乙酯,含量为15.63%,而安琪酵母发酵果酒的主要呈香成分为苯乙醇,含量为21.28%,其分别为两种猕猴桃果酒赋予独特的风味和风格。  相似文献   

4.
建立并优化一种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联用法检测啤酒中5种高级醇的研究方法。样品的萃取选择100μm PDMS固相微萃取头,50℃顶空萃取40 min。目标组分采用TG-WAXMS(30 m×0.25 mm×0.25μm)色谱柱分离,在0.1 mg/m L~5.0 m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范围为0.002 mg/m L~0.007 mg/m L,加标回收率为89.6%~95.9%。该方法适用于啤酒中5种高级醇含量分析,为其产品质量的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伏特加酒和白酒的检测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广麒  王克菲 《酿酒》2008,35(2):45-47
利用气相色谱对五种产自俄罗斯、瑞典、美国的伏特加酒和四种不同香型的传统白酒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伏特加酒试样的杂醛和杂醇含量都很低,其中UVVODKA试样酒中的杂醛总量最高为6.649mg/100mL,Водка Родня试样酒和золотой Велес试样酒中的杂醇总量最高为16.237mg/100mL和11.944mg/100mL,五种酒样均未检出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组分;白酒试样可检出多种醛、醇、酯类物质,其中汾酒试样中的杂醛总量达75.101mg/100mL,三花酒试样和郎酒试样的杂醇总量分别为144.562mg/100mL和120.579mg/100mL。  相似文献   

6.
以3个不同酒泥陈酿时间、4种酵母发酵的贵人香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酒样理化指标和感官质量的分析,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进行萃取,再用GC-MS内标半定量法对样品香气进行分析,研究酒泥陈酿对贵人香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酒泥陈酿后12个酒样理化指标符合国标要求,干浸出物提高;经GC-MS分析得,酒泥陈酿后CY3079和EC1118的酯类总量增加,除CY3079外酮醛类和醇类总量均增加,有机酸类总量均提高;酒体质量明显得到提高,香气更为复杂、浓郁,酒体更加圆润,不同酵母酒泥陈酿适宜时间不同,酵母QA23、CY3079为1个月,酵母EC1118、X16为2~3个月。  相似文献   

7.
该文围绕大果山楂酒的开发,通过分析不同发酵时段样品的总酚含量、自由基清除能力,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不同发酵时段的样品香气成分进行检测,探讨发酵过程中果酒发酵特性。结果表明,经酶解的大果山楂原浆,拥有良好的酒精发酵营养环境,72 h~96 h可完成干型果酒发酵;果酒总酚含量保存率高于80%,果酒拥有优良的DPPH·、ABTS+·清除能力,果酒中总酚含量与两种自由基清除能力高度关联;香气成分以发酵过程产生的代谢性酯类和醇类香气成分为主,同时保留了较多的原果芳香成分,总含量为163.63 mg/100 m L,共同构成大果山楂酒类似于香槟特征的淡雅清香。产量大、生物活性成分丰富的大果山楂具备开发高品质果酒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宁夏青铜峡小产区单品种橡木桶陈酿干红葡萄酒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乐、赤霞珠、西拉样品分别定性检测出68、55、67种香气化合物,其含量范围依次为0.03~126.37 mg/L、0.02~123.86 mg/L、0.05~154.91 mg/L,共有组分41种,占已定性总组分数的46.6%,含量普遍具有差异性;三者在主要香气成分组成上具有一致性,主要为酯类和醇类物质;已知气味活性值(OAV)>1的物质中,依次有19、18、19种香气成分有感官贡献,且共有香气成分为12种。主成分分析显示要利用少数几个成分来区别不同品种酒的香味特征十分困难。聚类分析表明3个酒样之间的香气物质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以猕猴桃和苹果为原料,以常温(25℃)发酵为对照,采用低温(15℃)发酵制备猕猴桃-苹果复合果酒,并对其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猕猴桃果浆与苹果果浆最佳质量比为2∶1,复合果酒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糖度22%,发酵温度15℃,酵母接种量2.0 g/L。在此优化条件下,复合果酒总酯含量为3.49 g/L。低温发酵复合果酒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常温发酵;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低温、常温发酵复合果酒分别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5种和51种,其中低温发酵复合果酒酯类含量(30.76 mg/L)高于常温发酵(24.06 mg/L)。结果表明低温发酵可以提升猕猴桃-苹果复合果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猕猴桃果酒的品质,本文研究了采用橡木桶进行陈酿过程对猕猴桃果酒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的影响,具体包括溶解氧、电导率、色度和色调等物理指标,游离二氧化硫、总酚、高级醇等化学指标和感官评价得分。结果显示:随着猕猴桃果酒陈酿时间的延长,电导率、色度、色调等理化指标均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逐渐趋于平衡,分别为电导率2.76 mS/cm,色度0.375,色调4.05;而溶解氧、游离二氧化硫、总酚等理化指标均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溶解氧0.72 mg/L,游离二氧化硫27.87mg/L,总酚332mg/L;随着陈酿时间延长,异丁醇、异戊醇和高级醇总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经过橡木桶陈酿后的猕猴桃果酒其感官得分为97.68,明显高于感官得分为79.84的玻璃瓶贮藏的猕猴桃果酒样品。因此,贮藏过程中猕猴桃酒理化和感官评价变化与溶解氧含量及变化、橡木桶结构和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石榴和葡萄为原料榨汁,混合果汁经酸度和糖度调整后(添加蔗糖调整糖度,添加酒石酸和碳酸钙调整酸度),添加酵母,通过前发酵、后发酵,酿制出石榴葡萄酒.再以4-甲基-2-戊醇为内标物,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石榴葡萄酒中甲醇和杂醇油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2.1797%~3.2125%,加标回收率为95.8143%~101.9143%,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最后以该方法测定石榴葡萄酒中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检测结果甲醇未检出,杂醇油(以异丁醇和异戊醇计)0.0228g/100mL.  相似文献   

12.
采用2,6-二氯靛酚法分别对苹果、草莓、樱桃、山楂、西瓜、猕猴桃、青葡萄、鸭梨、油桃、圣女果共10种中原水果维生素C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所测水果中Vc含量为4.85mg/100g~62.92mg/100g。其含量高低顺序为:猕猴桃>山楂>草莓>圣女果>樱桃>鸭梨>苹果>西瓜>青葡萄>油桃。猕猴桃的Vc含量最高,达到62.92mg/100g,其次是山楂,为47.85mg/100g,油桃含量最低,为4.85mg/100g。猕猴桃、山楂、草莓等Vc含量高的水果有望成为人们合理膳食及补充Vc的主要食源。  相似文献   

13.
将山楂、黑布林李子、巨峰葡萄、富士苹果、猕猴桃、南果梨、冬枣、磨盘柿、雪花梨、库尔勒香梨、茌梨等11种水果与鸭梨分别混合酿酒,对64个果酒样品进行了感官评定,并对其中的多酚、Vc含量及抗氧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根据感官评定及抗氧化性能比较,山楂、黑布林李子、巨峰葡萄、富士苹果适于与鸭梨进行混酿,山楂与鸭梨进行混酿效果最佳;混合梨酒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与原料果汁中含量呈线性关系,但果酒中Vc含量与原料果汁间相关性较低;混合梨酒的抗氧化性能高于原料果汁。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黄酒中杂醇油含量分析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醇油是引起黄酒上头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黄酒的品质。该研究建立了外标法顶空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清爽型黄酒中杂醇油的方法。结果表明方法准确可靠,线性范围为0~1 000 mg/L,样品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6%,相关系数大于0.998 8,相对标准偏差为1.09%~1.72%。利用该法检测了市场上常见的10种黄酒,结果表明,杂醇油含量最高为528.4 mg/L,最低为152.8 mg/L。杂醇油含量按类型呈现干型<半干型≈半甜型<甜型的特征,初步探明不同工艺会导致黄酒中杂醇油含量的差异。最后通过与其它酒种的比较证实杂醇油是影响黄酒品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猕猴桃酒酿造过程中多酚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猕猴桃酒酿造过程中多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检测分析,以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及羟基清除能力为抗氧化指标;使用福林酚法测定猕猴桃酒的总酚含量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黄酮。结果表明,猕猴桃酒在酒精发酵阶段的还原能力、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波动,但在陈酿阶段趋于稳定,总酚和黄酮的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结果表明,猕猴桃酒中含有较多的多酚及黄酮功能性物质,且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6.
该试验选择红枣和山楂为原料酿造果酒,以原料配比、料水比、初始糖度和酵母添加量为评价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发酵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果酒酿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红枣山楂配比3∶1,料水比1∶3(g∶mL),初始糖度21 °Bx,酵母添加量0.3 g/L,在28 ℃发酵7 d。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红枣山楂果酒酒精度为12.2%vol,总黄酮含量为25 mg/mL。酒液枣红色,色泽鲜亮,澄清透明,具有浓郁的红枣山楂的香味,酒体醇厚,是一种酸甜适中的低酒精度的混合果酒。  相似文献   

17.
甲醇、杂醇油是果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其对果酒品质、风味、质量安全等都有显著影响,是衡量果酒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文介绍了果酒中甲醇及杂醇油的危害、归纳了其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并比较、综述了其常用的分析检测方法。以期为发酵型果酒酿造中甲醇、杂醇油的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娟娟 《酿酒科技》2011,(10):101-102
对葡萄酒中杂醇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降低葡萄酒中杂醇油含量的相应措施;比较分析了测定葡萄酒中杂醇油常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酶膜分离法果汁澄清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果胶酶,淀粉酶等澄清剂,结合膜分离技术,分析得出适合沙棘,柠檬汁,梨汁,猕猴桃汁,葡萄汁,梨汁,猕猴桃汁,葡萄汁,山渣汁,枣汁等果汁的澄清工艺。能有效去除果汁饮料中的果胶,蛋白和高级棕榈酸酯絮状物等造成沉淀的物质。  相似文献   

20.
该试验研究发酵条件对提高山楂果酒发酵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研究发酵温度、酵母接种量、初始糖度及发酵液pH值4个发酵条件对发酵后果酒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然后以发酵后山楂果酒中总黄酮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6.6 ℃,酵母接种量0.40 g/L,初始糖度15.2%,pH 3.2,最终果酒总黄酮含量为10.75 mg/100 mL,总糖(以葡萄糖计)含量为10.6 g/L,酒精度(20 ℃)为7.5%vol,酒质澄清透明,无明显悬浮物,色泽呈桔红色,具有较明显的山楂果香,酸甜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