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期问题是确立中国近代建筑史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问题。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置于近代中国剧烈变化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中,把中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作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背景发展变化的结果来考察,是分期的主要依据。中国近代城市与城市中新建筑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综上述,作者提出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方案。  相似文献   

2.
王文清 《华中建筑》1989,(3):33-34,30
不久前,在由汪坦教授主持召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上,不少代表的发言涉及到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内涵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可分纵横两方面来论述。纵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的断限;横的方面,即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或内容。这两方面即构成了近代建筑史的时空框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与断限,一方面应该考虑中国史学界对中国社会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到建筑史不同于政治史的某些特点。在前一方面,建筑史学界的观点较为一致,认为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上下断限定为1940年到1949年,这是正确的。至于近代建筑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在研究地方史时取不同的断限,但从整体上看,从全国看,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3.
对边疆和边缘地区建筑研究的不足导致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大量盲区,无法形成完整的研究图景,并在理论问题上显得失语和无力。重新思考"边疆""边缘""边界"等概念,着重讨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边缘"之所以形成的3方面原因,即地理位置、政治禁忌及思想观念造成了本领域当前研究的若干问题,而只有边缘和中心既互为背景也互为尺度,才能获得对近代建筑全貌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4.
张复合 《华中建筑》2002,20(3):81-84
该文从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本认识入手,结合此项研究工作开展的三个时期,与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现代和传统”问题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中国近代建筑中教学,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简要论述,展望进入21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建筑史"题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本学科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析"中国"、"近代"、"建筑史"等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变迁,指出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科成立于19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逐渐发展壮大,体现在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扩张,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上.  相似文献   

6.
刘亦师 《建筑师》2020,(1):129-133
在近年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和出版欣欣向荣的背景下,本文简要分析其成因,并尝试讨论若干使本领域 走向深入和深刻的可能。首先,以清华大学建筑系开设的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为例,补充论述其教学现状及发掘 一手资料、发动多数学生开展普查和研究的重要性。此外,试从技术史、观念史和思想史等视角与方法,以及重 视1949年前后的断裂与接续问题两个方面论述可能的方向与方法。结论部分论述本领域研究的两个特点,指出 未来近代建筑史的生命力在于在艰苦、坚实的史料工作和案例研究基础上,能够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叙事方式和研 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历史方法论中的跨学科研究,传统史学方法论、我国史学传统的影响诸方面,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写人物问题、地域的划分、计量化方法、“新三论”、图表的重要性、加强共时性研究等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于7月27日~30日在广东开平召开。此次研讨会,是1986年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九次全国性会议。前八次会议分别在北京(1986)、武汉(1988)、大连(1990)、重庆(1992)、庐山(1996)、太原(1998)、广州+澳门(2000)、宁波(2002)举行。开平是中国著名侨乡,享誉海内外。2004年经过专家学者的评议并经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会议通过,开平市被授予“中国碉楼之乡”的称号。开平碉楼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目前已进入关键时刻。在最近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的申报文件被…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5,(4)
<正>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决定于2016年7月择期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召开"第15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此次年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大连旅顺口区规划局承办,自即日起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论文此次学术年会的主题为"近代中国的海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86年以来发表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的会议论文的统计及数据分析,从研究对象及研究者两方面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现状存在的地域性差别及不平衡性做出解读,认为研究的地域性差别和不平衡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现阶段的必然状况,同时也是在今后的继续研究中需要加以调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和整体性出发,在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近,现代历史分期进行反思,对贯穿其中的主要历史脉络进行审视和梳理,进而提出了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观点,并指出整合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永生 《建筑创作》2007,(2):124-124
杨永生,中国当代建筑界资深建筑学编审。仅在他离休的十多年间,全身心担当起守望中国建筑师及中国建筑文化的使命,由他策划主编的“口述历史”类建筑学著作已有十多部。新年伊始,本刊收到杨永生编审的“短论”,虽仅仅是提出问题,但相信读者能从中联想到许多,或许这才是本刊立即刊发该文的意义。敬请业内人士,尤其是建筑学长就这些问题赐稿。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1)
19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家目标的调整影响了史学研究范式的变化。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的"范式"概念,与"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了微妙的契合,也在引入伊始即在理解上发生了有意无意的偏差。"革命"和"现代化"两种范式的主要分歧,一是中国近代史是"一场革命史"还是"一场现代化史",二是应当"以革命包容现代化"还是应当"以现代化包括革命"。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就其学术方面而言,最终达成了具有建设性的共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应当"扩散"、"并存"、"互济",而不是"取代"、"排斥"、"包括",这一共识对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崔勇 《华中建筑》2006,24(10):164-165
通过对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史的研究,认为用世纪性的整体观来看待历史的进程更符合历史发展变化的事实,对历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以及其蕴含的文化哲学思想意义都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帆 《华中建筑》2009,27(1):53-57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与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他在此时期的探索仍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该文拟从梁思成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对梁思成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对其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34)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激励大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新学方法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而在"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中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握体验式教学的要髓,更要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亦师 《建筑学报》2012,(10):70-75
现有的中国近代建筑史著述在体例上多类似于"纪事本末体",缺少一条贯通始终的主线。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循3条路径交错进行:在外力影响下,由外国人主导的各种建筑活动;在不同时期,由中国政府主导的近代建设;以及由中国民间自身主导的、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进行的近代化建设。指出依据这一理论,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可分为4个时期。  相似文献   

18.
1962年10月,我毕业分配到著名的青岛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在设计科当了一名产品的美工设计师。在这片交大毕业生的乐土上,我曾幻想过回归建筑设计队伍,却从来没有想到,能与中国现代建筑史结缘,我学习中国现代建筑史,纯系偶然,是误入史林。回头想来,却也有点滴征兆,把我往这条路上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