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相对于单侧开挖,在地铁结构双侧进行基坑开挖,其影响机理十分复杂。文中以某基坑工程为背景,建立了地铁基坑双侧开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模拟施工步下地铁结构位移变化规律。通过研究说明,地铁结构主要发生面向基坑一侧的水平位移;车站、出入口及区间隧道三向位移均小于控制标准,结构处于安全状态;由于相对位置关系,车站、出入口受北侧地块基坑开挖影响更为明显,南侧地块基坑开挖对区间隧道影响稍大于北侧地块基坑开挖。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长沙地铁四号线新建附属出入口与地铁车站结构接驳工程为例,对车站结构进行加固,切割既有车站结构,实现附属出入口与车站结构接驳等关键技术进行论述,提出采用绳锯与水钻配合切割既有车站结构,较好地解决了该工程对于现有结构的影响较大且安全风险大的技术难题,安全、高效地完成了附属结构与车站结构接驳施工,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地铁车站垂直交通设施的作用和规范规定,总结车站站内、出入口垂直交通设施的不同组合形式、适用范围、布置原则及设计要点,通过已运营车站工程案例分析进行补充说明,对扶梯设备的尺寸、垂直交通相关规范进行探讨,并对今后地铁的垂直交通设计提出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某深埋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3D对该车站出入口段两种不同开挖施工方案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两种不同施工方案对车站出入口段围岩与初期支护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出入口段开挖对车站交叉口部位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的应力与变形均会产生显著影响。采用方案Ⅱ即在车站双导坑施工完成后再开挖其出入口方案时所引起的围岩变形、最大主应力和初期支护结构的最小主应力均小于方案Ⅰ即在车站隧道施工完成后再开挖出入口的方案。将方案Ⅱ用于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某深埋地铁车站出入口段的施工可保证车站与出入口交叉段围岩与初期支护的稳定性,对类似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某地铁车站出入口穿越邻近既有建筑物施工为背景,在对建筑物进行现状检测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地铁车站出入口施工期间的变形特性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现场检查、检测表明,该建筑物地基基础现状良好,基础局部倾斜既有变形可按0.001考虑;在地铁车站出入口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地基基础产生的附加局部倾斜需控制在0.001以内,并且最大沉降量应小于10 mm;按照地铁车站出入口设计方案施工,在现有工程控制措施条件下,建筑物最大沉降量及局部倾斜均可控制在变形控制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人员疏散是地铁车站消防安全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地铁车站出入口的布置则是影响地铁车站人员安全疏散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以某城市在建的地铁车站站厅层为物理模型,采用BuildingEXODUS(人员疏散模拟)软件对地铁车站火灾下人员安全疏散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分析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组成和比较各个出入口附近在不同时间段内人员分布情况,提出了改善地铁车站安全疏散设计的建议,为实际工程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铁车站出入口较之车站主体规模小,但其结构设计时要求与车站等强度、同等级,设计人员也应对出入口的设计高度重视。以东莞轨道交通R2线一期工程旗峰公园站为例,对地铁车站出入口的结构设计进行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李瑞超  陈伟 《低温建筑技术》2021,43(12):155-160
为研究暗挖法施工地铁出入口对既有地下通道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立地下通道和地铁车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施工阶段地下通道、车站结构及区间结构位移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既有结构竖向位移大于水平位移,横向水平位移大于纵向水平位移;出入口标准段施工引起既有结构位移占总位移60%以上,是安全控制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结构周边施工道路,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地层及地铁结构的变形,以南宁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工程配套道路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施工过程中的12种工况进行模拟,得出各种工况下暗挖区间、车站、C出入口及3号风亭、D出入口结构的变形值,根据最大变形值,为施工最大变形时工况提供安全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凤鸣山车站1号出入口施工为例,采用悬吊法施工地铁车站出入口出地面斜坡段钢筋混凝土支撑,并利用MIDAS软件建模分析悬吊法施工钢筋砼支撑施工的安全性、可行性,解决了旧城区空中线网复杂的地铁出入口基坑开挖施工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相冲突的问题,以供今后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