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稠油油藏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建立的可动凝胶体系驱油渗流数学模型,描述可动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的复杂渗流行为.在此基础上编制数值模拟软件,并运用软件对稠油油藏凝胶调驱注入参数进行优化方案设计,实施后效果良好.该方法对于陆上常规稠油油藏采用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可动凝胶体系非线性渗流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可动凝胶调驱是一种正在快速发展的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技术,由于对其渗流力学行为特征缺乏深入的研究,不能较好地描述其渗流规律,现场应用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在可动凝胶流变特性实验、可动凝胶在多孔介质的渗流特性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质量传输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初步建立了可动凝胶体系驱油渗流数学模型方程组,较好地描述了可动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的复杂渗流行为,为进一步研究可动凝胶体系渗流理论和现场实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海上稠油油藏可动凝胶调驱参数优化——以SZ36-1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SZ36—1海上稠油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表现出含水率上升快、水驱动用效果差的问题,须采用可动凝胶调驱作为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可动凝胶调驱质量传输流体力学、化学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初步建立了可动凝胶体系深部调驱数学模型,描述了可动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复杂渗流行为。编制了数值模拟软件,对SZ36—1海上稠油油藏凝胶调驱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当地层原油粘度小于70mPa·S,油藏综合含水率小于60%,最佳凝胶用量为0.2倍孔隙体积时,最适宜用可动凝胶调驱。  相似文献   

4.
通过长岩心模拟流动试验、短岩心地下候凝与渗流实验,探索了低浓度微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成胶特征和流动特性,测定了微凝胶的渗流特性参数,分析了微凝胶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微凝胶驱数值模拟、方案设计和工艺改造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凝胶渗流特性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长岩心模拟流动试验、短岩心地下候凝与渗流实验,探索了低浓度微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成胶特征和流动特性,测定了微凝胶的渗流特性参数,分析了微凝胶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微凝胶驱数值模拟、方案设计和工艺改造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乳状液作为一种新型的调驱体系,可以通过在多孔介质中的贾敏效应发挥流度控制作用,抑制驱油体系的窜进。在实施乳状液调驱时,不但要考虑体系的调堵能力,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体系的注入性能。乳状液渗流不同于传统的牛顿流体渗流,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压力不但受到自身黏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吸附、滞留等作用的影响。本文基于乳状液的等效流动黏度建立了注入压力预测模型,采用Matlab编程软件定量计算了不同注入参数和注入方式下的流动阻力,该计算方法可以根据现场注采设备的基本性能,优选出复合体系的注入速度与注入量,在保证复合体系具有良好的调驱能力下还有良好的注入性,本研究为现场乳状液调驱施工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定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可动凝胶渗流规律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可动凝胶与聚合物体系驱油机理和适用条件的区别以及在渗流规律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出了聚合物凝胶一般分类及其特性。提出了研究可动凝胶渗流规律需要分段试验研究流变关系来确定视黏度的变化规律,需要确定视黏度下的相渗规律变化,需要对可动凝胶的整个驱替过程统一考虑,具体研究工作中应该进行分段研究的观点。该研究对指导可动凝胶渗流规律研究和可动凝胶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可动微凝胶调驱体系室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识可动微凝胶这一新型调驱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指导矿场调驱实施工作,采用激光纳米粒度测量仪、布氏黏度计及人造岩心,对可动微凝胶这一新型调驱体系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研究了可动微凝胶的表观形态、粒径大小、黏度及封堵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级可动微凝胶其初始粒径为几十纳米,水化10d后粒径溶胀为几百纳米,粒径随溶胀时间增加而...  相似文献   

9.
以组分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三维两相三组分的可动微凝胶调驱数学模型.在模型的求解上采用了IMPES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对可动微凝胶的合理注入参数和段塞组合进行了模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注入量为0.2PV,注入浓度为2000mg/L时,调驱的技术经济最优;可动微凝胶(注5个月)和水(注35...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尕斯库勒N~1-N_2~1油藏矿化度高,非均质严重,不具备常规聚合物驱的油藏地质条件,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抗盐交联聚合物可动凝胶体系,优化了凝胶体系的配方;并对凝胶体系的驱油效果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评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抗盐凝胶体系对该油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有效封堵高渗透层、改善注入水剖面,并有很好的驱油作用,提高采收率可达到11.34%左右。  相似文献   

11.
阿布扎比X碳酸盐岩油田因异常高温、高盐且非均质性强,导致水驱严重不均,常规的化学堵水调剖和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难以适用.采用该油田碳酸盐岩岩心、原油和模拟地层水,选择以新型颗粒型聚合物(SMG)水分散液为驱替相的水驱波及控制技术,开展SMG理化性能、驱油机理和物理模拟实验,对该技术在阿布扎布碳酸盐岩油田的可行性进行室内研...  相似文献   

12.
刘正伟 《特种油气藏》2012,19(3):136-139,158
准确预测出砂对于合理选择油气井防砂措施以及平台除砂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结构渗流力学及变形耦合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应力场和渗流场耦合作用的疏松砂岩三维出砂预测分析模型,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求解,并与现场实际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地层压力变化,引起射孔孔道及井筒周围岩石应力场与渗流场重新分布,且相互作用影响,是砂岩出砂主要因素;射孔孔道是储层出砂敏感部位;生产制度改变引起地层参数变化,亦是诱发出砂的重要因素。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生产情况相吻合,对现场油气井出砂预测与防砂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标准的PVT筒中的凝析气定容衰竭实验都是在空筒内完成的,没有考虑多孔介质的影响,这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文章采用富含凝析油型真实凝析气体系分别在PVT筒和长岩心中进行衰竭实验,表明多孔介质中凝析油采收率比PVT中高约1倍,天然气采收率和PVT筒中测试相比差别不大。此外,还开展了真实凝析油气相渗曲线和常规油气相渗曲线测试,发现二者差别很大,经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造成凝析油采收率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凝析油气相渗曲线的差别。研究还发现凝析气藏凝析油采收率有速度敏感性,衰竭速度快有利于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常规PVT筒测试的凝析油采收率不能用于开发评价,在开发方案及动态分析数值模拟中,使用平衡凝析油气相渗曲线对多孔介质中凝析油采收率预测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经对同一层位不同措施阶段3次测试资料分析,落实了3个不同阶段的产量、渗流参数、完善情况。通过对产能、压力、渗流模型、渗流参数、表皮系数等对比,得出了增产措施解堵成功并改善了近井渗流环境的结论,储层产量递减快是储层低孔低渗、外区渗流能力差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粘土矿物及流体对低渗透岩心渗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室内填砂管渗流实验,研究了不同粘土类型、不同粘土比例的低渗透岩心在不同流体注入方式下的渗流特性,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其渗流机理。分析认为,膨胀性牯土的存在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渗流特性的关键因素;注入流体矿化度的差异和注入方式的变化,对粘土膨胀和抑制膨胀作用亦有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低渗透油葳渗流特性,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不稳定渗爱理论为基础,结合Standing、Harrison、Klias等方法给出了无质、双孔、复合油藏等多种模型的不稳定IPR曲线及定流压条件下的油井产量计算方法。通过3口井实际资料对比分析,认为不稳定渗透理论与Klias方法结合计算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吻合程度较高,适用范围广,而Standing、Harrison方法在表皮系数较大或流压值较高的井中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深部调驱剂SMG的不同粒径尺寸,开展了单管、三管封堵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封堵效果与SMG粒径尺寸及被封堵油层的渗透率密切有关。水化后的SMG颗粒在岩心中通过运移、架桥、封堵变形、再运移、再封堵,不断提高注入流体的波及体积。通过不同粒径尺寸的SMG对不同渗透率模型的封堵能力实验,表明深部调驱剂SMG较适合于中低渗油藏的调驱矿场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由氯化亚砜和十四酸制得十四酰氯,以十四酰氯和甘氨酸为原料合成了N-十四酰基甘氨酸钠(SMG),用单因素优选法研究了影响反应的因素,优化反应条件为n(十四酰氯):n(甘氨酸)=1.0:2.0,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2.5 h,pH=8.5~9.5,收率84.46%,提纯后纯度99.44%,并对SMG的应用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9.
曹瑞波  韩培慧  高淑玲 《特种油气藏》2012,19(4):100-103,156
国内一些油田已陆续进入聚合物驱后续水驱阶段,亟待研发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为此,运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驱油剂的渗流能力及聚合物驱油后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泡沫复合体系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最高,流度控制作用最强,扩大了波及体积,同时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驱油效率,驱油效果较好,聚合物驱油后采收率提高10.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