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信阳市羊山新区行政办公中心区设计为例,探讨以构成地方文化的自然特征、历史文脉和特色产业文化为主题的城市空间建构实践,认为基于地方文化的主题挖掘是形成差异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学的高速扩张带来了校园空间文化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的健康发展。空间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校园空间是文化的物质表现,而大学文化则是空间发展的价值导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的精神传承、地方文化的特色传承、大学校园文化的个性传承三个方面。校园空间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建立科学的传承发展观与长效监管机制来保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名镇(村)是地域传统文 化的重要载体,是地域传统文化长期影响的 结果和实质内容,分析理解这种影响,对传 统文化和传统村镇的保护与开发都具有重要 的价值。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已经公 布的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其 与地方语言区、生活区和历史影响区之间的 地域联系,发现传统文化区地域联系强度与 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空间格局具有高度关 联,但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4.
寿佛信俗文化空间是湘南桂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对寿佛信俗文化空间内各种场域进行延续文脉的重构具有建构地方集体记忆的现实作用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超 《建筑与文化》2016,(2):158-16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集中区不断涌现,各个地方都在修建博物馆类建筑,文化集中区成为了一个城市市民活动的优选场所、旅游的关键性元素,同时在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集中区的建设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著名的文化集中区的分析引申到武汉的文化集中区,从文化场馆自身和文化集中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分析国内的文化集中区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需 要征地,常常与景区原居民发生冲突。这种 冲突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原因,更重要 的是对地方认同的缺失。本文通过分析流 动空间的理论体系,提出旅游景区建设中的 空间重构存在抵抗性认同的特点,并分析其 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的表现。但要找到 既符合流动要求又拥有地方认同的纽带或 桥梁并不容易,需充分了解当地文化,明确 景区资源环境及当地居民与周边城市间经 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当地居民需保留与发 扬当地文化,保留地方空间的独特性;企业 要结合地方特色进行空间重构,创造新的流 动空间;政府需制定合理的政策进行引导, 达成一种地方空间与流动空间的抵抗性认 同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是相互的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地方文化指引着地方艺术的发展方向,而地方艺术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  相似文献   

8.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征评价与空间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全新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环境,而且身处地方社会独具的重叠和收缩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步入新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区空间实践发展迅猛,但存在产品定位趋同与同质化建设、资源分散等问题。为探索城镇地域涌现的文化创意产业区空间可持续发展路径,文章以外部全球化与内部地方性发展水平为双重线索,对长三角地区典型个案的发展特征进行评价,通过解析制度要素演进机理进而揭示地域空间发展格局。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增长需要内外要素间的互动,增长曲线的峰值决定了一个最优的"地方-全球化"要素配比。保持地域禀赋的要素配置格局相对于全球化范式的弹性适应能力是政策创新与建构地方制度整合机制的关键。地方性要素作用途径分异致使多样化空间载体涌现,因而需要地方政策采取不同策略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9.
颜朝昱 《山西建筑》2006,32(16):17-18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传统建筑空间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渗透,包括哲学思想、伦理学、绘画文学、艺术等,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创作现代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浙江水乡古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及地方聚落文化,尤其是在此文化影响下的古镇公共空间,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建筑规划研究意义。文章将从聚落文化对古镇公共空间的几点影响因素入手,浅析在古镇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地方建筑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借鉴传统建筑特征语汇,尊重和表现地方材料、传统手法,体现人是空间主体,走地方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新建筑》2000,(6)
周方中:《现代建筑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的探索--云南鸿发建设广场创作构思》认为,应从地方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创造出既有优美建筑形象又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群体;并在塑造中充分体现出功能的适应性。 李立、齐康:《内在的表现--中国造纸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指出建筑创作的本质是表现内在的意义。结合中国造纸博物馆的设计实践,从主题、功能、整体三个方面阐明了作者的设计观。 李可勤、李晓峰:《"休闲"视野里的传统精神与现代设计--关于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一文从"休闲"的本义出发,阐释休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休闲空间的概念;通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各行各业对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愈加重视,但也面临着展示利用探究不足,对大量被湮没的文化碎片缺乏有效的追忆手段,使得历史文化资源处于"死保"和遗弃状态。本文根据湖州近几年老城有机更新的经验,将原本割裂的历史文化链条有机缝合,形成挖掘—保护—展示利用—文化传承的链式保护模式,即增强广大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又塑造古今融合的景观风貌,梳理和开辟湖州历史空间文脉,放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成为湖州城市的文化地标,是一种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展示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陈泳 《规划师》1999,15(4):28-28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程度不同地保存了不少实物遗存、传统空间格局和地方生活模式,它们个仅是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人类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现象,地方传统文化而临着断裂的危险,许多历史性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正是基于对城市文化多样性和个性的关注,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集合,包含显性式样和隐性式样;它为整个群体共包或在一定时期内为群体的特…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与地方区域快速发展的状态下,许多城市皆面临着其所带来的影响,如空间的虚化、地方文化的同质化、生活文化的消逝与社交网络的削弱等。造成区域内部关系受到影响,日常生活节奏中断,进而使地方失去个性,空间失去意义,整体缺少建立社区自我认同所需之基础。因此,文化生活循环(cultural life circuit)的存在与保存即变得重要,强调区域生活文化的建立是由不同人(group)于空间(space)中,于不同的时间段落(timeline)所支持与实践的连串行为(behaviour)所组成,并建构出一个必须由此组合才可形塑的特有循环(loop)与节奏(rhythm),使居民(使用者)可以感受到熟悉感、认同感与信任感,进一步将这些行为与空间编织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最后共同构成一个稳定运行之系统。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生活循环之理论基础与特性,剖析其如何支持社区日常生活的进行,进而对促进内部生活文化以及多样因子的互动、建构与保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文化与建筑如清泉灌注到一个空间或空地场所的时候,那个地方就将经历一个从“形而下”向“形而上”的跃升,精神就不再只是精神,而成为一种“精神物质”,这些空间和场所本身也将成为文化、成为艺术。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安吉地方文化的资料,结合安吉景观建设的现状,分析了与竹文化密切相关的“竹博园”的景观特色;与递铺邮驿文化相结合的驿站广场各独特景点的文化底蕴;与孝文化密切结合的二十四孝长廊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名人文化相融合的昌硕公园的历史背景,由此探讨了安吉的景观建设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空间图式的文化抉择王贵祥抽象空间图式是某一文化传统中,潜存着的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外在空间的方位形式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依据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不同宗教信仰而变化,并影响到该一民族或文化诸多方面的追求,而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即是建筑的空间及其构成。一...  相似文献   

19.
小凡  陈思 《现代装饰》2006,(2):88-91
文化元素就空间而言,是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话题。文化元素之于空间表达,如果是渗透式的浸润,就不仅可言传更需意会。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纪念馆是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而建设的纪念性展示建筑。红色文化地域性表达的本质是将历史事件发生地的特质内化于设计概念,以红色文化纪念馆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记忆枢纽,无论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在“此地”或“异地”,都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使观者触景生情、身临其境地体会红色文化内涵。以沂蒙红嫂纪念馆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为例,从场所环境、历史场景、地方技艺以及地域元素、叙事情节、空间情境等方面,对两座不同地域特征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建筑进行解读,为新时代的红色文化纪念馆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