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际,探究流域文化遗产特色,系统整合流域文化资源,有助于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文章以汾河中游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传统村落空间基因评价体系,从自然环境、聚落空间、建筑空间三方面提取特征因子,建立传统村落空间基因数据库。打破传统村落个案研究的局限性,从流域层面探索保护模式,助推全域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 - 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 - 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 - 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北京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已日趋完善,然而主流文化保护却面临城市空间特色丧失和城市文化趋同等问题。保护北京城不是保护一个纪念品,我们要保护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保护城市发展所传承下来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只有将文化精神层面的保护与传统建筑物质层面的保护相结合,才能真正保护好一个“活”的北京城。本文引入了“亚文化”的概念,试图从北京民俗文化、北京人生活情趣为线索,探寻失落的城市亚文化空间,将“亚文化”的发展思想融入到北京传统建筑的保护之中,寻求北京城亚文化空间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6.
先人在长期的水灾害斗争及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和改造城乡水系统,积累了许多具有生态价值的生存经验,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基于区域与城镇尺度,从区域水文条件、防洪需求和水资源约束三个方面,以台儿庄古城为例,对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进行归纳和分析。传统聚落水适应性营建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与生存的艺术,将对当代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产生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厚文 《规划师》2004,20(4):49-52
赣州城地处“三山”、“三水”之中,形成独特的龟形城市形态和“丁”字形传统空间格局,具有以客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特质。其保护规划从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着手,提出名城保护的技术措施和行政措施,以名城风貌特色保护、整体环境改善的成果吸引游人,促进地方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杭州城市建设需求的转变,城市风貌特色成为城市精神的体现,城市风貌塑造成为城市新的发展诉求。当代杭州一方面极力保护"三面云山一面城"历史空间格局,力求延续"中国传统山水空间的典型意境",另一方面则面临着保护压力下难以抵挡的发展洪流。以杭州为例,试图探索如何从总体城市设计角度进行城市风貌管控,协调好城市特色塑造与风貌管控之间的关系,坚持以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保护为核心,保持和延续"诗画江南、灵秀精致、山水城相依"的历史风貌格局,发展和营造"拥江而立、疏朗开放、城景文交融"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并从建立系统的风貌管控体系出发,引导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相似文献   

9.
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是人工结合自然改造土地的典范,裨益着区域发展。从风景特征、城湖发展沿革与陂塘水利系统组构、城–湖空间关系与支撑关系3方面展开,厘清水利建设、农业生产、聚落营建、社会背景、风景营建5个方面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山–陂–城”风景体系特征,结合余杭新城建设,为余杭南湖与古城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广东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其在六个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和自然景观变迁之间的相互联系,总结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现状,从“山”“水”“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肇庆市的具体景观格局,分析其空间特点、视觉联系、生态影响和现状问题,从而提出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肇庆山水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为今后肇庆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肇庆山水城市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站城融合发展背景下,站城综合体是推动铁路客站与周边城市资源整合的关键,其开发建设需要以合理的业态配置为前提。以站城综合体业态配置的“基本特征-空间格局-内在机理-发展路径”为线索,从商业、办公、居住和文体功能要素出发,首先对业态配比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互补型、主导型和均衡型的典型配比类型;然后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指出其业态分布的空间格局,形成以站点为中心向外拓展的圈层化结构;进而从功能要素连接、步行网络引导、站城界面协同三个方面归纳业态复合的内在机理;最后总结出“点-块”、“点-轴”、“点-网”三种模式的业态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站城综合体开发建设提供适应性的业态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吉林市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既与该流域其他滨水城市相似,又特色鲜明。从吉林市城水结构、滨水景观及水域环境三个层面入手,研究水域空间的结构布局、景观规划及生态保护路径,提出将吉林自然生态骨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构建"山水环绕组团结构"的城市景观格局,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内"的水域景观特质,以及建立城水和谐关系,保护水域环境的城市景观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山-水-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城市地区快速蔓延,文化遗产遭受冲击,历史特色逐渐丧失。本文回归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理念,提炼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格局特色,并从文化、功能、审美三个角度对这一特色进行解读,建构"山-水-城"理念的解读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尺度"山-水-城"空间单元概念,提出构建区域层面艺术骨架、维育城市层面景系、塑造景点层面场所精神等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委、市政府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构筑城市水系统安全保证体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全面推进广州市供水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水系统发展全局.以安全优质供水为核心.以保护水源、全面打造“山、城、田、海”.“两个适宜”的现代化大都市环境为目的开展水系统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以新乡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文献查阅等方法,从整体视角对该地区村落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并探讨村落营建中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1) 村落选址多位于山麓或谷地; 2) 根据村落位置及街巷形态,可分为之字型、叶脉型、网格型三种类型;3) 适应地形的山地建造方式有三种:层叠式、高台式、错层式;4) 整体村落环境呈现“林 - 宅 - 田 - 水”四素同构的村落垂直景观模式;5) 作为村落空间构成要素的“三生空间”相互关联,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宜居需求。  相似文献   

17.
水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理水生态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水生态危机。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黔东南都柳江流域30多个侗寨的跟踪调查,首先,从生产主义时期生态循环传统断裂、功能主义下流域自调节能力下降、经济理性下水“生态-社会”系统失衡的新“生产-交往-个体”实践中剖析了侗寨面临的理水生态危机;其次,通过“实践-历史-资本”理论关系解析了侗寨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标准化现代工程实践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生态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下的功能空间异化、农业生命逻辑缺失下的现代生态制度失范;最后,从融入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顺应流域多尺度生态规律的功能空间活化、加强村民主体意识的水“生态-社会”系统共治3个方向提出新时期侗寨水环境治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以黟县古黄村为例,利用GIS技术和实地调查走访、拍照记录等方式进行调研,收集信息并将当前的土地利用分类现状与“三生空间”理论相结合,对古黄村的三生空间进行分类识别,构建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用地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描绘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针对我国目前不同的传统村落类型提出相应的空间保护的发展经验和策略,并从侧面论述了村落“三生空间”体系的构建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30)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省第一大河。整个汾河谷地是山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据史料记载,"汾河雨季可行舟,常时有鱼虾"。20世纪80年代,汾河下游基本处于无污染的自然状态。近4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汾河,使汾河中下游水质不断恶化。而近年来汾河的断流更加把汾河的水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以新乡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文献查阅等方法,从整体视角对该地区村落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并探讨村落营建中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1)村落选址多位于山麓或谷地;2)根据村落位置及街巷形态,可分为之字型、叶脉型、网格型三种类型;3)适应地形的山地建造方式有三种:层叠式、高台式、错层式;4)整体村落环境呈现“林-宅-田-水”四素同构的村落垂直景观模式;5)作为村落空间构成要素的“三生空间”相互关联,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宜居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