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设施葡萄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栽培是一项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本文总结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设施葡萄中的推广应用,内置式反应堆技术的操作规程及注意题等。  相似文献   

2.
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通过葡萄园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生草覆盖和清耕4种处理,研究土壤不同保护性措施对红地球葡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地膜和生草覆盖均能显著提高红地球葡萄的果实品质,其中以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果粒重达到12.24g,较清耕提高22.40%;穗重998.23g,较清耕提高20.7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清耕提高12.30%,达到13.88%;有机酸含量为0.36%,较清耕降低50.68%。秸秆覆盖和生草覆盖也能显著改进葡萄品质,秸秆覆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e)对玉米秸秆降解产物的利用和降毒能力并将秸秆转化为饲料。以甲基磺酸乙酯和紫外线作为诱变剂对荚膜红假单胞菌进行诱变,测定诱变菌株对木糖和苯酚的利用能力,并发酵转化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结果表明,诱变菌株(命名为FJM)经连续传代10次后,该菌株接种72 h对苯酚和木糖利用率分别为97. 73%和94. 44%。利用该菌株发酵转化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在糟层厚度4. 5 cm、接种量为2. 4×10~8个/m L,秸秆与蒸馏水的料水比1∶10(g∶g)、摇床转速120 r/min、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6 d,发酵后的秸秆真蛋白从4. 12%提高至23. 87%,粗纤维从37. 53%降低至14. 37%,粗脂肪从4. 43%提高至6. 51%,粗灰分从4. 0%降低至3. 51%,发酵干糟含水率为9. 97%。因此,FJM能提升秸秆的饲用价值,在将秸秆转化为高蛋白饲料研究中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同心气象站2004—2015年冬季(12月~翌年2月)0、5、10、15、20、40 cm逐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资料,对地温、气温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用线性回归建立土壤温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酿酒葡萄根系层土壤温度与最低气温的相关性大于其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将2016年冬季最低气温代入20 cm、40 cm地温预报模型得出平均绝对误差在0.8~1.3℃,可用于冬季冻害地温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5.
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通过葡萄园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生草覆盖和清耕4种处理,研究土壤不同保护性措施对红地球葡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地膜和生草覆盖均能显著提高红地球葡萄的果实品质,其中以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果粒重达到12.24g,较清耕提高22.40%;穗重998.23g,较清耕提高20.7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清耕提高12.30%,达到13.88%;有机酸含量为0.36%,较清耕降低50.68%。秸秆覆盖和生草覆盖也能显著改进葡萄品质,秸秆覆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气调糖化后的牛蒡、紫皮葡萄为原料,研制葡萄牛蒡酵素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立了牛蒡的最适储藏糖化条件:在库温(5~6)℃、相对湿度为70%~75%、二氧化碳浓度1%~2%、氧气浓度10%~20%的条件下,糖化(90~100)d效果较好。经感官评定得出葡萄牛蒡酵素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紫皮葡萄加入量为5%,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45 d。  相似文献   

7.
冰温贮藏对采后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冰温贮藏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对超冰温(-3,-2℃)、冰温(-1℃)及普通低温(4℃)4种不同贮藏温度下意大利葡萄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超冰温贮藏的意大利葡萄叶绿素、可滴定酸以及VC含量都相对较高,能较好地维持葡萄中营养成分不受损失,有利于葡萄在贮藏过程中保持较好的色泽及口感。  相似文献   

8.
选取1967-2016年牙克石地区5-9月0~20厘米浅层地温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对牙克石地区浅层地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7-2016年牙克石地区5-9月0~20厘米各浅层地温均成上升趋势,升温幅度为0.06~0.84℃/10a,其中0厘米地温升温幅度最大。1967-2016年5-9月浅层地温变化分三个阶段:1967-1982年浅层地温变化较小;1983-1987年浅层地温下降趋势较快;1988-2016年浅层地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极端最低地温出现在1987年,极端最高地温出现在2007年。  相似文献   

9.
分析热风温度(30~45℃)、热风风速(0.5~2 m/s)等因素对无核白葡萄干燥特性的影响,计算不同条件下水分有效扩散系数(Deff)及干燥活化能(Ea),再采用4种薄层干燥模型对不同试验条件进行非线性拟合,并比较不同条件的R~2、RMSE和χ~2值。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随着干燥温度及风速的升高,Deff也随之升高,利用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出无核白葡萄的干燥活化能为22.95kJ/mol。通过4种模型的R~2、RMSE和χ~2值比较,Parabolic模型的拟合结果最好,最能描述葡萄干燥过程中水分比的变化规律,可为无核白葡萄干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HG-AFS)检测酿酒葡萄中总硒和无机硒的方法,并追踪分析了施用富硒叶面肥的酿酒葡萄与酿造产物中硒的含量变化。样品经HNO3-HClO4(4+1)180 ℃消解,盐酸100 ℃还原,HG-AFS测定总硒;样品经水提取,甲酸酸化,过Cleanert PCX小柱,消解还原,HG-AFS检测无机硒。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25~4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89),方法的检出限为2 μg/kg,定量限为5 μg/kg;总硒回收率为96.47%~97.39%,相对标准差为1.76%~5.65%;无机硒回收率为85.20%~88.91%,标准偏差为5.97%~21.45%。追踪检测显示,硒肥组酿酒葡萄总硒含量提高约3倍,含量为9.65~38.6 μg/kg;硒肥组、对照组酿酒葡萄均未检出无机硒;酿造后,酒渣、酒泥和成品酒中硒存留分数分别为89.3%、8.7%和2.0%。施富硒叶面肥可显著提高酿酒葡萄的硒含量,达到富硒食品标准,但酿造后硒主要随酒渣、酒泥流失,仅少量留存在葡萄酒中。  相似文献   

11.
以小麦或水稻秸秆为原料,在30 L发酵罐中55℃下微氧发酵,探究了不同底物发酵的沼气产气规律、CH_4产量、沼气组分、H_2S脱除效果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或水稻秸秆具有极相似的产气规律,微量O_2能够分别提升CH_4产量10.5%和8.5%,但不改变沼气总产量及产气规律;通氧量为理论需氧量2倍时,小麦和水稻秸秆发酵稳定期的沼气产量分别达到106.9、132.9 L/L,CH_4体积分数分别达到(63.9±3.1)%、(66.1±3.6)%;水稻秸秆沼气H_2S的脱除效率达到98%,略高于小麦秸秆;而小麦秸秆发酵液中VFAs浓度及降解速率均远低于水稻秸秆。2倍通氧量较为适宜,此时甲烷体积分数达到最高,H_2S脱除率较高。研究结果对秸秆的资源化和沼气的脱硫与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32.5,65.0,97.5,130.0 W功率的微波对巨峰葡萄进行处理,以未处理的巨峰葡萄作为对照,0~2℃贮藏40d。结果表明,97.5 W及以下的低功率微波处理对葡萄保鲜具有积极影响,能显著延缓巨峰葡萄的成熟与衰老。其中32.5 W的微波处理效果最好,在贮藏末期与对照组相比,低能微波处理抑制了丙二醛含量的快速上升,使得处理组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比对照组高约33%,落粒率降低了10%,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酶活降低1/3左右。  相似文献   

13.
在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播前镇压(T1),玉米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镇压(T2),玉米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不镇压(T3),小麦秸秆还田+全膜覆土+播前镇压(T4),小麦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镇压(T5),小麦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不镇压(T6),露地穴播(CK)对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处理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均温依次为T4(15.26℃)>T1(14.94℃)>T5(14.80℃)>CK(14.66℃)>T3(14.64℃)>T2(14.57℃)>T6(14.47℃); 还田方式间比较,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播前镇压、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镇压处理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增温效应,秸秆还田+不覆膜+播前不镇压表现为降温效应; 小麦秸秆还田增温效果大于玉米秸秆还田; 各还田处理均表现为增产效应,平均较CK增产69.36%、27.94%、19.38%、45.12%、13.30%、9.79%。  相似文献   

14.
以4年生泽香葡萄为试材,露地栽培为对照,研究避雨栽培对葡萄生长微环境、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能降低棚下光照强度,雨天遮光率最大可达47.8%,晴天时为30%左右;调节温湿度,使棚下温度低于露地温度1~2℃;在雨季果实发育期,避雨栽培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有机酸的分解和果实的膨大;果实成熟后,避雨栽培的葡萄外观品质明显提高,其中穗质量增加12.92%,烂果率降低15.56%。但由于避雨棚对微环境的影响,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略有下降,总酸升高,因此可考虑采收前14 d撤掉棚膜或延迟采收,以利于后期糖分的积累和果实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5年生藤稔葡萄为试材,研究了内外膜不同间距对双膜大棚葡萄棚内温度及生长、坐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内外膜间距的增加,棚内温度的提升和积温增加效果更好,间距60 cm的日均温度比40 cm和20 cm分别提高0.77℃、1.67℃,积温分别增加73.6℃和158.5℃,萌芽期、成熟期也更早。内外膜60 cm间距的大棚葡萄在5月6日上市,较40 cm和20 cm间距的葡萄分别提早上市4 d和8 d,种植效益也有明显增加;棚膜40 cm间距的葡萄其萌芽率、坐果率、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着色度等指标均为各处理最高,综合品质最好。故双膜栽培的内外膜间距以40~6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红宝石葡萄低温保鲜过程中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宝石葡萄为原料,在4℃的贮藏温度下研究了葡萄中的花色苷、含糖量、总酸度的变化,并建立了葡萄品质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葡萄中的花色苷从342 mg/L降低到267 mg/L,含糖量从13%降低到7%,而总酸度则从0.31%逐渐升高至0.65%。在4℃的贮藏温度下花色苷的变化适用于线性模型,而含糖量、总酸度适用于指数模型。可以通过模型来预测葡萄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为红宝石葡萄货架期的快速预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烟台地区葡萄根部内生真菌的菌群组成和多样性,采集生长在张裕卡斯特酒庄的四个品种的健康葡萄,对其根部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采用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出的1331株内生真菌可归于19属,以镰孢属Fusarium(33.9%)、Ilyonectria(17.35%)和柱孢属Cylindrocarpon(15.7%)为优势菌群。多样性指数的结果反映出所获得的葡萄根部内生真菌菌群具有不同的丰富度及均匀度,同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徐杰  任欢  李宁  宗敏华 《现代食品科技》2014,30(11):145-150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是生物精炼制备生物能源的关键步骤之一。近年来,离子液体预处理木质纤维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中和反应合成了7种胆碱脂肪酸盐离子液体,并用于水稻秸秆预处理。在25℃下,这些离子液体的粘度介于74~488 c P。结果表明,经这些生物离子液体预处理后,水稻秸秆中的多糖酶解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离子液体的预处理效果依赖于阴离子链长。其中,[胆碱][丁酸盐]为最适水稻秸秆预处理溶剂。在90℃下经[胆碱][丁酸盐]离子液体预处理6 h后的水稻秸秆酶解后,葡萄糖和木糖收率分别达70.62%和41.47%。这类离子液体能选择性从水稻秸秆中除去大量木质素和部分木聚糖,而不会改变纤维素的晶体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后续酶解效率。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低酸喷雾协同低温蒸汽爆破(以下简称汽爆)预处理条件对小麦秸秆纤维的化学组分、结构及酶水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硫酸浓度(料液比1∶1)、汽爆反应温度170 ℃(0.79 MPa)、反应时间5 min预处理条件下,纤维素保留率达91.3%,半纤维素脱除率达83.4%,水解液糖得率为80.1%;对预处理后小麦秸秆进行酶水解反应72 h,可获得84.9%的葡萄糖酶解率。本研究提出的低温汽爆预处理农业秸秆的方法,可实现纤维素的高保留率并获得优异的酶水解效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水果保鲜剂对葡萄贮藏品质和生理代谢的影响,以腾远葡萄为研究材料,在4℃条件下,测定贮藏期间的失重率、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与色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保鲜剂处理组能明显降低葡萄贮藏期间的水分散失速率,降低其呼吸代谢强度,减缓营养物质Vc、可滴定酸(TA)和可溶性固形物(SSC)的损耗,提升水果表面的光泽度,从而相对延长了葡萄的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