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柔度压杆的双模量理论的修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纪杰 《机械强度》2006,28(3):462-464
从中柔度压杆的双模量理论的推导过程中发现,由于引入切线模量与弹性模量之后,引起压杆截面上拉、压应力的不对称分布,致使中性轴与形心轴分离。两轴分离为双模量临界载荷Pr过大的真正原因。通过引入偏离量e,对双模量临界载荷Pr进行修正,将双模量理论、切线模量理论联系在一起。随着比率v的减小,修正后的双模量临界载荷Prl越来越接近切线模量临界载荷Pl。  相似文献   

2.
泄漏量的振动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研究了压力管道泄漏信号的频谱特征及喷注机械功率与泄漏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讨论了管道纵向振动的载荷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管道泄漏量的实时振动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分析某牙轮钻机作业过程中的钻架振动对平行四连杆送杆机构上、下送杆臂的影响,建立三维模型,划分网格单元,进行了模态分析、载荷时程的频谱分析,对比分析载荷频率成分与固有振动频率之间的数值关系,研究了牙轮钻机钻孔作业过程中载荷频率与上、下送杆臂发生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送杆臂载荷与上、下送杆臂各阶振动频率相差加大,不会发生共振,对送杆臂载荷对送杆机构的准确度与垂直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对滚动轴承现代设计中以接触应力为准则计算的滚动轴承额定静载荷进行了研究,证明许用接触应力与相对滚动体直径总的永久变形量之间存在着可以确定的到相对应的关系,并求出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建立了滚动轴承额定静载荷的精确计算的数学和力学模型,经实践检验证明,新引入的以接触应力来计算和定义的额定静载荷理论与实际具有良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个应变片组合成测力传感器,布置于某牵引车的横向推力杆上,通过应变测试获取横向推力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应变数据,同时建立起应变与载荷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将应变换算成载荷,为横向推力杆的强度分析提供更精确的载荷条件。  相似文献   

6.
求桁架杆件内力的方法有图解法、书点法、利塔(Ritter氏)截面法、影响线法等多种方法。但在求由于移动载荷产生的杆件最大内力时,用影响线法最为方便。各个杆件由于移动载荷的位置不同,内力应该是变化的,影响线就是表明这种变化方式的。上弦杆和下弦杆的内力虽然也随着移动载荷的位置在变化着,但上弦杆经常受压,下弦杆经常受拉。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异型三点接触球轴承需要在一定载荷下加载测量轴向游隙的要求,提出了一种使用T693S凸出量仪加载测量异型三点接触球轴承内、外圈之间的凸出量,并通过凸出量与内、外圈高度之间的关系计算轴向游隙的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的检测数值偏离度小于10.3%。  相似文献   

8.
徐建生  赵源 《中国机械工程》2001,12(Z1):192-194
在基本摩擦学理论和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轧机压下装置中重载丝杆—螺母副的摩擦学特性与载荷之间关系的磨损自补偿数学模型,推导出相对准确的摩擦系数―载荷,磨损率―载荷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比较有较好的吻合性。该数学模型可为工程设计人员在摩擦学设计时提供有效的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9.
针对超静定双斜拉杆式门架结构,基于结构力学中的单位载荷法和图乘法与材料力学中的胡克定律,推导出门架主梁跨中受载时沿载荷方向的三个刚度通式,进而结合变形协调条件得到斜拉杆内力计算的表达式。通过与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门架刚度所得的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而得出斜拉杆理论最佳作用位置。最后利用Matlab软件,总结出斜拉杆作用位置的变化对主梁刚度的影响规律,为今后包括起重机在内的相关工程机械行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方法借助于寿命分布构造失效率函数,没能将失效率与载荷、强度等可靠性基本控制变量直接联系起来。因而,传统上对失效率函数的变化规律或失效率曲线形态的认识还只能是唯象的和定性的。尽管失效率是可靠性工程中经常用到的指标,由于没有"失效率—载荷分布—强度分布"关系模型,对产品失效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解释难免片面,更无法预测。根据机械零部件及机械装备的载荷特点及失效机理,采用离散的广义"时间"物理量,用载荷作用次数代替传统的连续时间量,定义"离散失效率",阐述"离散失效率"与失效概率之间的关系,显示通过载荷—强度干涉关系建立失效率模型的可行性。基于能反映强度退化效应、能反映载荷历史统计效应的动态载荷—残余强度干涉关系,建立失效率—载荷作用次数关系方程,呈现典型的失效率浴盆曲线。从载荷分布与强度分布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阐释产品服役过程中失效率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强度退化规律、载荷分散性、强度分散性等因素对失效率曲线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