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顾新梅  毛亚莉 《电器工业》2003,(1):16-18,20
论文介绍了变频调速电机,变频空调电机、牵引电机用的特种绕组线,有些绝缘厚度很薄而机电性能却很优越,采用该新型绝缘结构的绕组线,还可大量节约线圈制造工时,其机电性能,耐电晕性能,耐热、耐冷冻性能都很好,是国内首创的新型绕组线。  相似文献   

2.
耐电晕绕组线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变频调速交流电机的发展为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变频电机用耐电晕绕组线发展概况,最后提出我国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PWM脉冲电压下变频电机匝间绝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子绕组匝间绝缘失效是导致变频电机损坏的主要原因。以湘电1 650 V变频电机匝间绝缘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匝间绝缘用FMB-40线对和耐电晕FCRMB-40线对进行高频方波脉冲老化试验,分析两者老化前后介质损耗与局部放电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加幅值2.0 k V、频率20 k Hz的方波脉冲电压老化1 000 h后,两种结构都通过了老化试验。其中耐电晕FCRMB-40线对的表现较优,用于1 650 V变频电机匝间绝缘具有更佳的电气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将进口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绕包线与国产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绕包线进行性能对比检测,同时还模拟变频电机绝缘结构进行了耐电晕寿命试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变频调速电机绝缘过早破坏的过程,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变频电机绕组的匝间电场分布,研究了纳米粉末填充电磁线绝缘对变频电机绕组匝间电场分布的影响,分析了电晕放电所析出的纳米粉末粒子在不均匀电场中的自适应迁移过程,以及形成的粉末绝缘层对绕组匝间电场产生的均匀化效应及其对绝缘耐脉冲电晕破坏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高压电机定子线棒和定子绕组电晕紫外成像测试技术,量化评估定子线棒和定子绕组的防晕水平,对定子线棒和绕组电晕紫外成像测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紫外成像测试设备的增益和计数框大小的设置、测试距离、试验温度以及对紫外成像设备标定的影响因素等均影响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分析和实践中取得的数据表明,薄型双玻璃丝包聚酰亚胺薄膜及粉云母带绕包扁铜线具有较高的电气强度、良好的耐电晕性和加工工艺性。这种新型绕组线应用于10kV高压中型交流电机中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高频电机绝缘绕组的破坏机理,影响导线绝缘寿命的因素,以及新型耐电晕材料在高频电动机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变频电机用耐电晕漆包线漆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利明 《绝缘材料》2001,34(5):18-19
本文简要介绍了一种耐电晕漆包线漆的研制情况及耐电晕漆的技术指标,该漆的耐电晕性能突出,特别适用于变频电机用漆包线。该耐电晕漆包线漆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耐电晕漆包线漆。  相似文献   

10.
新型耐电晕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介绍高频电机绝缘绕组的破坏机理,影响导线绝缘寿命的原因,以及新型耐电晕材料在高频电动机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耐电晕漆包线在电机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耐电晕性能,通过拉力试验机模拟耐电晕漆包线使用过程中的拉伸情况。首先通过拉力试验机对耐电晕漆包线进行拉伸,拉伸率分别为10%、15%。然后分别进行未拉伸漆包线、拉伸率10%及15%的耐电晕漆包线的击穿电压试验和耐电晕性能试验,并进行漆包线拉伸前后击穿电压和耐电晕寿命的比较。结果表明:拉伸率为10%、15%后漆包线击穿电压与未拉伸试样相比略有下降,拉伸15%后漆包线的击穿电压保留率超过85%。拉伸率为10%、15%的漆包线耐电晕性能与未拉伸试样比较有较明显的下降,拉伸率为15%的漆包线的耐电晕性能略差于拉伸率10%的漆包线,耐电晕漆包线拉伸率为10%时,其耐电晕性能保留率不足20%。  相似文献   

12.
特殊电机用漆包线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 8 0~ 90年代部分特殊电机用漆包线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回顾我国绕组线的发展概况 ,并展望今后的发展动向和市场前景。指出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绕组线的生产大国 ,但要真正成为一个高技术的绕组线生产大国 ,还必须脚踏实地的努力于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纳米TiO2填料对变频电机耐电晕电磁线绝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测试和分析了某型耐电晕电磁线绝缘漆中无机填料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并测试该电磁线绝缘漆的紫外-可见光吸收谱.从无机填料效用的角度研究了纳米TiO2在绝缘破坏过程中的电、光及热效应.纳米TiO2填充改性绝缘的电磁线遭受电晕破坏时,析出的纳米TiO2微粉层可以改善电场分布,提高热传导能力,并在绝缘表面形成电子和紫外线屏障,捕获电晕放电产生的电荷,吸收紫外线.这些研究可为开发变频电机用耐电晕电磁线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发卡电机因槽满率高、散热好、体积小、性价比高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但发卡式线圈通常是小线规。与小线规电机相比,大线规电机功率更大。详细阐述了大线规发卡式漆包膜包线圈的结构及成型难点,以及针对冲压成型和挤压成型2种工艺方法在U形成型和端部成型试验验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影响分析,并针对出现的导线破损等质量问题在工艺方法、模具、操作等方面进行了改善,最终得到了较满意的线圈成型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极电机具有槽数多、跨距短、槽满率高等特点。对此类电机而言,若采用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嵌线工艺,操作难度大,且有绕组定子铁心的故障率高。针对这一问题,介绍15 kW发电机有绕组定子制造工艺的改进方案。通过工艺改进,可以降低绕组嵌线难度和故障率,提高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电机采用单层、双层绕组与单双层绕组进行比较,论述电机采用单双层绕组,可有效的提高电机效率、降低杂耗、提高起动性能、降低温升,并可节约铜线。  相似文献   

17.
单双层绕组应用于小型电机设计中的节铜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电机采用单层、双层绕组与单双层绕组进行比较,论述电机采用单双层绕组,可有效的提高电机效率、降低杂耗、提高起动性能、降低温升,并可节约铜线。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的普及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扁铜线永磁同步电机因其高功率密度成为各电动汽车企业研究的热点。然扁铜线绕组产生的高频涡流损耗使得扁铜线永磁同步电机在高转速区域的铜耗大大增加,输出功率急速降低。为了有效解决其高频下输出功率降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扁铜线绕组优化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扁铜线绕组损耗,提高扁铜线绕组电机高转速下的输出效率。并以一台48槽8极电动汽车用扁铜线永磁同步电机为例,建立场路耦合计算模型,计算比较电机绕组优化前后交流绕组铜耗及转矩输出,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emphasis on replacement of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NEMA) frame motors with EPAct/premium efficient motors, the vast majority of medium-voltage motors in use today fall outside the scope of EPAct. Many of these machines offer considerable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performance during future rewinds. There are several ways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existing form-wound motors. Some of these opportunities can be capitalized on during the course of a repair, by optimizing the winding design, with little additional effort beyond the routine rewind. Others can be applied to in-service machines with no requirement to remove the machine from service. This study evaluated 94 sets of form coil winding data, comparing wire and slot dimensions, to assess the opportunity for magnet wire slot fill improvement. Motor ratings ranged from 200 to 5,000 hp (149 to 3730 kW), from 2 to 32 poles, 2.3 to 13.2 kV. The preponderance of data (43 motors) was for two- and four-pole machines, since those are most common in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