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海燕 《纺织学报》2013,34(11):44-0
为了改善高性能纱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纱线的可编织性,对平行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束进行加捻,分别是100捻/10cm,125捻/10cm,150捻/10cm。分析了无捻、加捻后的纱线因其集束性的影响在袜机上编织纬平针织物的外观,无捻、加捻后纱线的弯曲刚度,以及加捻后的纱线和织物中纤维的损伤程度,探讨加捻对可编织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捻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纱线可编织性有较大的影响,加捻可以提高其集束性,降低弯曲刚度,但是对单纤维的损伤有所增加,因此选择适当的捻度可以使得超高分子量纱线的可编织性最佳。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由上海东华大学开发的用以纺制不同结构性能弹性转杯纱的一种弹性转杯纱纺纱系统。研究了在改变加捻参数和氨纶丝牵伸倍数时弹性转杯纱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加捻参数和氨纶丝牵伸倍数对弹性转杯纱的结构和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氨纶丝线密度也会影响纱线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轻工丝绸部门原料基地的发展,预示粘胶长丝童装织物、衬里和妇女衬衣等织物的消费将会扩大,并对这些织物的服用要求也更高。化学纤维工业目前生产的是由0.44—0.55特单丝组成的粘胶复丝,可实际往往需要线密度更小的单丝。改善织物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在保持复丝线密度的条件下,降低单丝的线密度。这可使织物手感柔软具有真丝感和装饰性,从而使织物的外观高雅。采用增加单丝根数的复丝,同时还能降低成布的用料。粘胶单丝线密度对复丝及其织物性能影响的研究课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作者在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不锈钢丝金属丝编织过程中影响其摩擦性能的因素,采用自制的摩擦仪模拟上机对金属丝进行摩擦性能分析,得出在经编工艺中弯曲及摩擦应力是影响金属丝耐摩擦性能及磨损的原因,编织工艺参数(包括纱线张力、机速、针头尺寸)对纱线耐磨性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为开发新颖的纱线品种,提高纱线生产效率,提出数码转杯纺成纱方法并介绍其原理,对成纱色彩特点进行研究。数码转杯纺采用3 组分异步喂入的方式,纤维通过分梳辊的梳理和混合,在转杯内离心力作用下再次混合并凝聚成须条,经加捻后成纱,再由引纱罗拉导出形成特种纱线。该工艺过程可随机调控转杯纺成纱的线密度及混纺比,生产多种混合均匀的混色纱和混纺纱品种。分别纺制了混色纱、变色纱、段彩纱、竹节纱、彩节纱和双变纱等典型数码纱,并对其色彩特点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数码转杯纱不同颜色的单纤维混合均匀,纱线颜色柔和。  相似文献   

6.
常用高性能纱线弯曲刚度的测量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轴向织物增强薄壳体复合材料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衬纱是轴向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弯曲变形是织物变形的主要形式,因此,衬纱的弯曲刚度对织物的三维成型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借助KES织物风格仪,通过测量最大弯矩值M_max和拟合斜率值s,表征四种常用高性能纱线的弯曲刚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线密度下,高性能纱线的弯曲刚度大于传统纱线的弯曲刚度,四种高性能纱线的弯曲刚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碳纱线、玻璃纱线、高强聚乙烯纱线、芳纶纱线;高性能纱线的弯曲刚度受纱线中单丝的排列、聚集状态影响,并且随着进入角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从股线织物中拆下单纱线密度测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低支纱线在纺织加工的加捻与织造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不仅产生弯曲.还易产生伸长。现行的从织物中拆下纱线线密度的测试方法.用伸直张力可以消除弯曲,但不能消除其伸长,从而造成这种试验方法测试线密度与织造前纱线线密度.存在一定误差,对此类纱线的测试结果应予修正。  相似文献   

8.
转杯混纺纱不仅具有耐磨性好、弹性足、抗起毛起球的优良性能,而且纺纱效率高。为了探讨不同假捻器对山羊绒/棉转杯混纺纱性能的影响,在RFR30转杯纺纱机上使用不同假捻器、转杯进行纺纱,测试并比较转杯纺山羊绒/棉混纺纱(混纺比12/88)的纱线性能。结果显示:对于线密度为23 tex和30 tex的山羊绒/棉混纺纱,盘香式陶瓷假捻器比4槽金属假捻器与光滑金属假捻器纺制的混纺纱线的毛羽少、强力高、条干CV值低。U型转杯混纺纱线毛羽较多,V型转杯纺混纺纱线条干较好。采用盘香式陶瓷假捻器,随着转杯速度的增加,纱线条干CV值增加、强力减小。山羊绒/棉纤维转杯混纺纱的实际纺纱线密度小于理论纺纱极限线密度。  相似文献   

9.
捻度和线密度是决定纱线强度的关键参数,也是影响织物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为优化纱线的力学性能,探究捻度对涤纶单纱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纱线加捻机对涤纶单根纤维和涤纶单纱进行加捻,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和电子万能拉力机分别表征涤纶单根纤维和单纱的拉伸力学性能,研究捻度与不同线密度涤纶单纱拉伸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涤纶单根纤维和单纱加捻后,他们的断裂强度均存在临界捻度,涤纶单纱断裂强力随捻度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小;涤纶单纱的断裂伸长率与捻度成正相关,为加捻纱线在厚重织物等复合材料的使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细度的莱卡包芯纱、涤纶包芯纱,在小样织机上采用3种不同纬密进行无纬织造,纱线表面受到摩擦后,对纱线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力下降率、断裂伸长下降率以及纱线外观形态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包芯纱断裂强力随纬纱密度增加而减小,纱线强力降低率逐渐增大;纱线断裂伸长降低率随着纬密增加而增大。随着纬密增加,经过摩擦后,纱线的外包纤维变得松散,纱线紧密度降低,毛羽增加。对于相同线密度的包芯纱,在经纬密相同的条件下,纱线线密度越小,摩擦后包芯纱外观结构变化越小,纱线毛羽少。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型转杯纺因单分梳技术的限制只能纯纺或者混纺性能相近的纤维原料却难以生产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的问题,以及基于近年来双喂给双分梳新型转杯纺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传统型转杯纺的成纱机制以及双喂给转杯纺技术的特点,并对比分析了传统型转杯纺纺纱器和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的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和样纱试纺实验,分析比较了传统型转杯纺和双喂给转杯纺转杯内部流场分布特征,包括转杯内涡流、气流速度以及压强分布,同时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2种转杯纺成纱系统所纺纱线的成纱结构及其成纱性能,验证了双喂给转杯纺纺纱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小或消除在输纤通道入口处产生的气流漩涡以降低其对纤维形态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在输纤通道长轴一侧设置旁路通道向输纤通道补气,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设置有旁路通道的气流场分布,结合纺纱试验和纤维形态测试,研究该旁路通道对改善气流场分布及转杯成纱性能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旁路通道进行补气可消除输纤通道入口处的气流漩涡,提高纤维剥取区的气流速度,从而提高纤维剥离牵伸倍数;设置有旁路通道的转杯纺纱器对提高成纱断裂强度具有良好的作用,对降低凝聚槽中弯钩纤维的数量有一定的效果,说明消除气流漩涡和提高纤维剥离牵伸倍数有助于纤维形态的改善,从而提高成纱断裂强度。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多层多向机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基于多层多向机织工艺及不同于传统机织结构的纱线空间运动规律,推导了工艺参数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细观结构分析模型;为研究多层多向机织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失效机制,采用多层多向机织工艺、树脂传递模塑复合工艺,以碳纤维和环氧树脂为原材料制备了2种不同结构的多层多向机织复合材料,采用万能试验机和非接触全场应变仪对材料进行了0°和90°方向的准静态拉伸性能测试,并与正交三向机织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斜向纱的存在对多层多向机织复合材料的拉伸破坏模式和断口形貌有较大影响,斜向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裂纹和应变沿承载方向扩展,0°方向拉伸试样断口处经纱层内经纱全部断裂,90°方向拉伸试样断口处纬纱层内纬纱全部断裂,2个方向的拉伸试样斜向纱层中均存在部分斜向纱纤维未断裂,拉伸试样非完全断裂。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织物组织结构与喷墨印花效果的关系,选择平纹、斜纹和蜂巢织物为研究对象,对3种织物进行相同的冷轧堆前处理、预处理和喷墨印花,测试了织物的粗糙度、厚度、孔隙率、颜色深度和印花清晰度;分析了预处理对织物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织物组织结构与颜色深度和印花清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平纹织物的经向粗糙度、纬向粗糙度、厚度和孔隙率分别为6.4 μm、9.1 μm、0.65 mm和85.5%,斜纹织物比平纹织物分别增加了22%、30%、25%和2.5%,而蜂巢织物比平纹织物分别增加了50%、53%、150%和3.4%;冷轧堆处理和预处理后的平纹、斜纹和蜂巢织物的经纬向粗糙度、孔隙率减小,织物厚度增加;平纹织物的表观颜色最浅、印花清晰度最好,斜纹织物次之,蜂巢织物的表观颜色最深,印花清晰度最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纺织材料在热流冲击下的热传递性能,以碳纤维平纹织物为例,利用电子显微镜获得纱线的几何结构参数、经纬纱交织路径及横截面形状,建立碳纤维织物单元结构模型,基于传热学的基本方程,利用有限元法数值求解织物厚度方向上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利用创建的热流冲击下织物热传递数值模型可预测织物背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试验验证发现,利用数值模型计算获得的织物背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试验结果一致,当织物表面分别施加热流密度为1 319 W/m2和1 103 W/m2时,织物背面温度的模拟值和试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64%和3.28%。说明所建立的数值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碳纤维平纹织物动态传热过程,可为高温热流冲击下隔热耐烧蚀织物的开发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制备生物相容性功能纺织材料,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带有不同电荷的海藻酸钠(Alg)、壳聚糖(Chi)、透明质酸(HA)组装到碳酸钙模板上,利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去除模板,得到Alg/ Chi/ HA生物多糖微胶囊;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综合热分析仪研究了微胶囊的形貌结构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Alg/Chi/HA多糖微胶囊具有很好的中空结构及较强的稳定性;考察了多糖微胶囊吸附释放行为及其随pH值的变化规律,发现Alg/Chi/HA多糖微胶囊具有良好的pH值响应性;进一步将Alg/Chi/HA多糖微胶囊整理至棉纤维上,以制备缓释型功能纺织材料,为功能纺织品开发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与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7.
杨昆  李美奇  张诚  郭溪 《纺织学报》2019,40(6):27-31
为研究经编光纤传感织物在纵向拉伸状态下织物结构变化对光纤弯曲损耗的影响,编织了一种以经平绒织物为地组织、聚合物光纤为衬纬纱的经编光纤传感织物。将光纤以半径为10 mm的半圆反向相接的形式织入地组织中间位置,形成传感单元。同时,测量了传感织物在拉伸条件下的线圈高度、线圈宽度和织物厚度;并测试了在织物拉伸回复状态下光纤信号的传输性能。结果表明:光纤可通过衬纬的形式与经编织物相结合;在拉伸过程中织物纱段发生转移,织物厚度随拉伸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纱线对光纤的挤压作用使光纤产生微弯损耗,且在拉伸过程中微弯和宏弯损耗相互复合。  相似文献   

18.
针对苎麻纤维刚度大、成纱毛羽过多、经典四组分嵌入纺操作不便等技术问题,采用简化嵌入纺组分、加捻成纱段增设海绵接触纱条装置,提出接触式简易嵌入纺的纺纱方法。分析了简易嵌入纺、干态接触式简易嵌入纺、湿态接触式简易嵌入纺的成纱机制,并改造传统环锭纺纱小样机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各种简易嵌入纺技术的成纱性能与品质。结果表明:与简易嵌入纺、干态接触式简易嵌入纺相比,采用湿态接触式简易嵌入纺技术,可在线柔化苎麻纤维,利于纤维间扭转抱合与弯曲包缠,纺制的纱线毛羽大幅降低,拉伸断裂强力较高,成纱品质好。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机织物结构三维建模的效率,提出一种运用3ds MAX软件内嵌的MAXScript语言进行机织物结构三维建模的方法。根据机织物结构相理论和经纬纱交织规律,建立了纱线轴线型值点的数量及型值点三维坐标和机织物几何结构参数的关系,并运用MAXScript语言编程构建SplineShape类对象的方法,建立了经纬纱轴线曲线和机织物结构的三维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MAXScript语言编程方式,根据机织物几何结构参数建立相应的型值点坐标,并以样条插值方式自动生成纱线轴线曲线;同时结合SplineShape类对象属性设置,运用MAXScript语言卷展栏功能开发出机织物组织参数输入界面,可方便快速地实现机织物结构的参数化三维建模。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纤维表面油剂对针刺非织造材料驻极性能的影响,提高针刺非织造过滤材料的电晕驻极效果,以涤纶为原料,制备了不同面密度的涤纶针刺非织造材料,采用洗涤剂、碳酸钠以及乙醇试剂依次对非织造材料进行洗涤以去除纤维表面的油剂,分析试样在洗涤前后的介电常数、体积比电阻的变化,以及电晕驻极效果和效率衰减性能。结果表明:油剂的去除对涤纶针刺非织造材料的驻极效果有积极影响,去除油剂后其驻极性能大大提高;随着面密度增加,涤纶针刺非织造材料的驻极过滤性能差异更加明显,当面密度为250 g/m2,经-15 kV电压驻极处理1 min后,其过滤效率由洗涤前的42.6% 增加至洗涤后的57.8%;油剂的去除使非织造材料的静电衰减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