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 要: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建筑的选址、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景观营造无不体现着风水的思想.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奇葩,则完整的表达了民族的传统生态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其最高的价值更在于通过风水表达了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2.
新中式景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演绎,而风水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文章在前人风水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中式景观中风水文化的多元衍化以及新中式景观中风水文化的设计演绎,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中式景观中的风水文化运用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从建筑风水理论的起源开始,概要介绍了建筑风水在营造领域的应用。建筑风水作用的三个方面:"风应流动、水应洁净和应有阳光照射",从风水渊源与思想体系、建筑风水要素与相地方法、阳宅与阴宅、美学与建筑风水以及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水等角度分析和阐述了建筑风水与营造的密切关系。通过建筑风水理论在古建筑营造、古都遗址和城市规划的实例分析,初步探究了建筑风水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风水文化的产生和研究现状,以古城阆中景观风水意象格局为例,结合阆中古城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的现状,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拓展传统风水理论的实践价值,指出风水文化是中国人对于人和环境关系古老而传统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5.
洪惠群  杨安 《华中建筑》2006,24(10):1-3
运用中国传统风水中的相地选址、景观特征、风水物等环境观念来分析与研究现代城市景观问题,一方面是为了揭开“风水”文化的神秘面纱,分清精华与糟粕,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扫清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思想障碍,探寻适合现代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新理念,使之得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园林》2016,(11)
风水,是中国人选择自然环境和营造宜居环境的经验总结。自秦汉创立后,渐成形势和理气二宗。形势讲究龙、砂、穴、水、向,理气讲究八卦、五行、九星、干支、分金。虽然理气宗更为流行,然形势宗更为科学。本刊编委、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刘庭风教授将多年潜心研究的景观风水系列成文,拟从园林角度分析历代风水著作,解读镶嵌在山川平洋的聚落风水景观,诠释园林案例中的风水现象,从而揭开在传统园林中虽然敏感却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阆中古城地理环境及景观意向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曦 《四川建筑》2006,26(2):33-34,37
以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地理四科”即“龙”、“砂”、“水”、“穴”诸说,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的五点要素来分析探讨四川盆地北缘的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以山、水、城三者共生为特点的城市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并结合阆中古城保护开发以及城市发展的现状,从城市景观建设的角度拓展传统风水理论更广泛的实践价值,并以此来作为现代山水城市景观营建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邱强 《重庆建筑》2009,8(5):7-9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聚居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文章在梳理风水思想择址与空间营建要义的基础上,以潼南古溪镇规划为例。立足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对城镇的山水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营建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初探。  相似文献   

9.
兰峥 《南方建筑》2006,(11):78-80
传统的风水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这种古老的学说虽然充满迷信的色彩,但也有其合理的成分,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本文从风水产生发展的过程,模式及其特点几方面进行解析,试图能够分析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层理论.  相似文献   

10.
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华中建筑》2000,18(2):123-126
文章从风水角度,探讨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在村落规划、建筑设计及营造技术方面,利用和借鉴风水理论,在功能、美学和技术上,形成独特的地方性建筑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肖冠兰 《室内设计》2012,93(3):40-42
本文通过分析风水理论中对自然环境的评价原则,指出其中所包含的"主次分明"、"均衡稳定"、"宽阔大气"、"屈曲灵动"等美学思想和审美取向及其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环境景观、空间构成、建筑群体组合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今面对如潮般的西方城市营建规划理论,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以及其传统理论:风水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上海作为近百年来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缩影,会聚和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城市营建理论。该文通过对两种理论及其背景之不同的浅析,期待能为开创一条当代中国自己的城市营建道路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孟祥武  叶明鉴 《华中建筑》2010,28(9):177-180
该文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对勉县武侯墓的历史建置沿革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武侯墓建筑的测绘与相关文献的研究与整理,总结出勉县武侯墓建筑单体的特征与的总体建筑布局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人居环境的经验。从原始初民的“巢居”、“穴居”到现代社会人居环境,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都表现人类有目的选择适宜的人居环境。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风水是中国传统的环境文化思想,它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认为人类应该尊重环境,其主张“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形态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衍庆 《南方建筑》2005,(1):103-106
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土木用材、天人合一的哲理表达、建筑审美对意境的追求、尊卑有序人伦礼制的体现以及天象对应和风水理论的要求等方面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理性分析,归纳了建筑丈化的有机构成及审美性格,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群体组合实际上是建筑活动对单纯物质功能超越特性的体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应答的结果。最后提出了研究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探讨江汉平原北部民居村落(镇)规划等方面,借鉴风水理论,在功能、建筑美学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性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8.
赵之枫  高洁  陈喆 《华中建筑》2008,26(6):96-100
该文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为例,从村庄产业发展、村落空间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分析这类村庄的变迁和转型。同时。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通过村庄原有的果品种植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村庄经济的复兴;通过整合道路系统优化村庄空间结构;通过整治村落环境形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