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人巨细胞病毒AD-169株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20分钟后,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吸附和穿透过程。感染后18小时,细胞核内出现包涵体。包涵体内有空心的核衣壳、含有病毒核心的核衣壳和二个同心园状的核衣壳。并见到病毒核心样物正在嵌入到核衣壳内的不同阶段形态(图1)。这提示核内包涵体是病毒复制和装配的场所。核内成束的小管状结构,其直径与核衣壳相同,可能是核衣壳结构蛋白或其前体物质的不稳定形态(图2)。胞浆包涵体内除含有成熟病毒和致密体外,尚有许多吞噬溶酶体,空泡和肿洚的内浆网、线粒体等。胞浆包涵体范围以外的胞质内细胞器基本正常,很少病毒颗粒和致密体(图  相似文献   

2.
GPV和IBRV的超微结构与形态发生的冰冻蚀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冰冻断裂技术并结合其它电镜技术,研究了GPV和IBRV囊膜和核壳体的形态和发生。GPV发育早期,病毒从中部断裂,围绕病毒的膜样结构是均匀排列的两层颗粒,而成熟病毒在囊膜中间断裂,说明发育早期的囊膜脂质很少,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颗粒,随后脂质才进入囊膜。而细胞质内成熟GPV囊膜的PF和EF都仍有大量膜内蛋白颗粒,GPV释放到细胞外后囊膜膜内蛋白颗粒大为减少。成熟的IBRV囊膜PF上膜内蛋白比EF上多。在囊膜周缘有时可见剌突样结构。在与疾毒接触的细胞质膜的区域有规则排列的颗粒,似与病毒释放有关。在感染细胞核内同时装配着IBRV的核心、空衣壳和核壳体。细胞核内核壳体固断裂部位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深度蚀刻后对其形态进行了观察。文中还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样品的形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关于昆虫颗粒体病毒侵染鳞翅目中肠柱状细胞的报导很少。一般认为此处很少见到感染,而且感染也限制在少数细胞中,同其它的感染组织相比,病毒的活性很低,而且不产生包涵体。 Robertson(1977)观察到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在病虫中肠柱状细胞中有增殖现象,所形成的核衣壳能获得  相似文献   

4.
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以下简称 SbV)属于披盖病毒科,是最小结构最简单的有囊膜的病毒之一,其结构蛋白仅有三种即衣壳蛋白、囊膜蛋白E_1和E_2。病毒的核衣壳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装配,然后转移到细胞质膜下,以出芽的方式披上一层囊膜,发育成为成熟的病毒粒子,出芽成熟过程的动力来自于核衣壳上的衣壳蛋白与细胞质膜上的病毒囊膜蛋白的相互作用。SbV的这种成熟模式十几年前就已提出并得到后来的一些电镜观察结果的支持。近几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病毒成熟过程是囊膜蛋白E_2(一种跨膜蛋白)在细胞质中的部分(C末端)与衣壳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电镜观察姜静颖*王斌宋良国(大连水产学院电镜室,*微生物教研室,大连116023)目前,对引起对虾病毒病的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病原形态学研究主要采用超薄切片剖面观察,而对其表面的形态结构描述不多,为了对该病毒的形态有...  相似文献   

6.
水生动物病毒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三种水生动物病毒粒子形态、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亚细胞定位进行比较和研究。负染电镜观察显示:鳜鱼弹状病毒(SCRV)粒子呈典型的子弹状形态,长约76~118 nm,直径约29~52 nm;鲈鱼呼肠孤病毒(LJR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双层衣壳,直径约70~80 nm;蛙虹彩病毒(RG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囊膜,直径大小约150 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宿主细胞的基本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成熟病毒粒子分布在胞质中或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胞外,且RGV增殖后在胞质中聚集形成晶格状结构。免疫荧光观察进一步显示,RGV感染细胞后能产生多个直径大小不一的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水生动物病毒的超微形态特征、复制过程及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冷冻蚀刻技术研究了GPV、IBRV和NDV等几种病毒的超微结构,初步取得如下结果: 一、在冷冻蚀刻样品中,GPV呈球形(在细胞质内)或近似球形(释放到细胞外),直径约300nm,这与在超薄切片或负染色样品中所见的病毒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不同。二、IBRV囊膜的PF和EF面上,均可见到直径5—9nm的膜内微粒。GPV囊膜膜内微粒的数量及其在PF面和EF面上的分布与IBRV不同。细胞质内与细胞外成熟的GPV囊膜的膜内微粒也有明显的差异。三、在GPV毒浆基质中,可观察到由直径5—10nm颗粒的聚集或规则排列形成的弓形、环形、及直径150—400nm大小不等的球形结构。实验结果显示了冷冻蚀刻技术在病毒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尤其在病毒囊膜结构研究中的优越性。对这一技术在病毒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感染复数大约为3的HSV—3(333株)感染兔婴肾细胞,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将细胞固定制作标本供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检查。感染后1小时,SEM显示在整个细胞的表面或细胞的部分表面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吸附,多数为大的,其直径约为200nm(有囊膜)的病毒,少数为小的,其直径为10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均匀分布或积集成簇。这种分布状态在感染后2小时及4小时的标本上均可见到。但是在感染4小时已经变圆的细胞的核上区仅有少量散在的颗粒,而在其核周区则见大量颗粒。在感染16小时的细胞表面膜出现大小及形状均不规则的孔洞,说明细胞遭到破坏,许多细胞及其胞核甚至解体成为碎片。有少量的病毒颗粒出现在孔洞的边缘或碎片之间或附着在破碎的细胞膜上。TEM亦见到两种病毒颗粒,有膜的(多数)及无膜的(少  相似文献   

9.
几种大型病毒的冷冻蚀刻研究(痘苗病毒、山羊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在我国已有报导。本文拟报导三种中小型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形态发生过程。<1>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属弹状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大小70×170nm;<2>辜德毕斯病毒(sbv),属披盖病毒科,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0nm;<3>人腺病毒,属腺病毒科,无囊膜的病毒,直径约70nm。在腺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核内,可观察到处于不同装配和成熟阶段的病毒粒子(图A、左不)。在VSV和sbv感染的宿主细胞质中和细胞质空泡内可观察到病毒核衣壳装配的过程,尤其在宿主细胞的表面更清楚地显示出病毒以出芽的方式向细胞外释放的各个细节。(图A  相似文献   

10.
东方对虾杆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装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东方对虾杆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装配张立人,张建红,陈棣华,肖莲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1974年美国Couch首次在桃红对虾的仔虾体内发现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1981年Lightner第一次在斑节对虾体内发现杆状病毒。其后日本...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磁脉冲的口径瞬态辐射场计算公式,针对圆形口径的线性相移、平方律相移等非同相口径场情况,计算了辐射高斯脉冲时的能量方向图、半能量波瓣宽度、面积利用系数等参数.计算表明,对于圆形口径非同相口径场,最大辐射场的方向为口径面法线方向,同时能量方向图关于口径面法线方向对称;随着口径的增大,波瓣变窄,无副瓣;随着平方律相移的滞后参数的增加,波瓣变宽,主瓣不分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讨论机载雷达地面杂波回波的基础上,分析了AMTI和ADPCA系统的性能。对这两个系统从原理上,并利用计算机模拟结果及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将有助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3.
刘启能 《激光技术》2008,32(3):327-327
为了研究杂质的吸收对光子晶体滤波器设计的影响,引入复折射率并利用特征矩阵法,计算了滤波透射峰的峰值和半峰全宽。滤波透射峰的峰值随杂质的消光系数增加而迅速减小,滤波通道透射峰的半峰全宽随消光系数增加而增大,滤波透射峰的峰值和半峰全宽都随吸收杂质的光学厚度的增加而减小。结果表明,设计光子晶体滤波器时,必须考虑杂质吸收这一重要因素,应选择消光系数小于0.002的掺杂材料,并且杂质的光学厚度应设计在2(λ0/4)左右。  相似文献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品质无损检测中应用的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付兴虎付广伟  毕卫红 《红外》2006,27(2):33-37,48
简单概述了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着重阐述了国内外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水果品质无损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当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水果检测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辉 《电子测试》2013,(20):261-262
水的光学特性对光学成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水对光的吸收、散射作用可造成光在水介质传播中的衰减,本文就水的光学特性及其对水下光学成像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为成像系统在水下的应用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星载差分吸收光谱仪转动部件控制需求,设计了星载光谱仪转动部件的测试系统。采用微动开关复位加定步的电机运动方式实现电机的精确定位。采用脉冲调制(PWM)的方式实现驱动电流的精细调节。并搭建平台对系统进行重复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测试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光谱仪的精确定位要求,使电机在工作寿命内按计划完成定标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线学习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教育革命,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对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地位特殊,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从其教学特点出发,提出了“线上教学+自主实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还阐述了与此密切相关的集约化线上教学资源平台、智能化翻转教学环境以及多元化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三个重要环节。经研究发现,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得到全面提升。教学环境支持课堂互动和全周期教学行为数据采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学实施的精准化和教学评价的客观化,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杨力生 《电讯技术》2000,40(4):78-84
本文采用QUALCOM公司的Q1650多码率VITERBI译码器,设计了前向纠错编/译码器,对提高误码的纠错能力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组成原理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对设计性实验的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Sn-Zn-Ag系无铅钎料焊接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讨论了电子软钎料的钎焊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铺张面积法对Sn-Zn-Ag系钎料钎焊性能进行评估。钎料的钎焊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钎料对基板的润湿性能,而润湿性能与液态钎料在基板上的液、固、气三相界面的界面张力有关。对润湿角(θ)与铺展面积(S)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