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现有聚类算法处理噪声能力差和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的统计合并聚类算法(DSMC)。该算法将数据点的每一个特征看作一组独立随机变量,根据独立有限差分不等式得出统计合并判定准则;同时,结合数据点的密度信息,把密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作为凝聚过程中的合并顺序,实现了各类数据点的统计合并。人工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DSMC算法不仅可以处理凸状数据集,对于非凸、重叠、加入噪声的数据集也有良好的聚类效果,充分表明了该算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原始的仿射传播(affinity propagation,AP)聚类算法难以处理多代表点聚类,以及空间和时间开销过大等问题,提出了快速多代表点仿射传播(multi-exemplar affinity propagation using fast reduced set density estimator,FRSMEAP)聚类算法。该算法在聚类初始阶段,引入快速压缩集密度估计算法(fast reduced set density estimator,FRSDE)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得到能够充分代表样本属性的压缩集;在聚类阶段,使用多代表点仿射传播(multi-exemplar affinity propagation,MEAP)聚类算法,获得比AP更加明显的聚类决策边界,从而提高聚类的精度;最后再利用K-邻近(K-nearest neighbor,KNN)算法分配剩余点得到最终的数据划分。在人工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聚类,而且具有聚类精度高和运行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结合密度聚类和模糊聚类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密度的模糊代表点聚类算法.首先利用密度对数据点成为候选聚类中心点的可能性进行处理,密度越高的点成为聚类中心点的可能性越大;然后利用模糊方法对聚类中心点进行确定;最后通过合并聚类中心点确定最终的聚类中心.所提出算法具有很好的自适应性,能够处理不同形状的聚类问题,无需提前规定聚类个数,能够自动确定真实存在的聚类中心点,可解释性好.通过结合不同聚类方法的优点,最终实现对数据的有效划分.此外,所提出的算法对于聚类数和初始化、处理不同形状的聚类问题以及应对异常值等方面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通过在人工数据集和UCI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表明所提出算法具有较好的聚类性能和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密度峰值和网格的自动选定聚类中心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庆亚 《计算机科学》2017,44(Z11):403-406
针对快速搜索和发现密度峰值的聚类算法(DPC)中数据点之间计算复杂,最终聚类的中心个数需要通过决策图手动选取等问题,提出基于密度峰值和网格的自动选定聚类中心的改进算法GADPC。首先结合Clique网格聚类算法的思想,不再针对点对象进行操作,而是将点映射到网格,并将网格作为聚类对象,从而减少了DPC算法中对数据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和聚类次数;其次通过改进后的聚类中心个数判定准则更精确地自动选定聚类中心个数;最后对网格边缘点和噪声点,采用网格内点对象和相邻网格间的相似度进行了处理。实验通过采用UEF(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提供的数据挖掘使用的人工合成数据集和UCI自然数据集进行对比,其聚类评价指标(Rand Index)表明,改进的算法在计算大数据集时聚类质量不低于DPC和K-means算法,而且提高了DPC算法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王军  周凯  程勇 《计算机应用》2019,39(2):403-408
密度峰值聚类(DP)算法是一种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当它处理的单个聚类包含多个密度峰值时,会将每个不同密度峰值视为潜在聚类中心,以致难以在数据集中确定正确数量聚类,为此,提出一种混合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C-DP。首先,以密度峰值点为初始聚类中心将数据集划分为子簇;然后,借鉴代表点层次聚类算法(CURE),从子簇中选取分散的代表点,将拥有最小距离的代表点对的类进行合并,引入参数收缩因子以控制类的形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4个合成数据集上C-DP算法比DP算法聚类效果更好;在真实数据集上的Rand Index指标对比表明,在数据集S1上,C-DP算法比DP算法性能提高了2.32%,在数据集4k2_far上,C-DP算法比DP算法性能提高了1.13%。由此可见,C-DP算法在单个类簇中包含多密度峰值的数据集中能提高聚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密度峰值聚类(DPC)算法是一种新颖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其原理简单、运行效率高.但DPC算法的局部密度只考虑了样本之间的距离,忽略了样本所处的环境,导致算法对密度分布不均数据的聚类效果不理想;同时,样本分配过程易产生分配错误连带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相对密度估计和多簇合并的密度峰值聚类(DPC-RD-MCM)算法. DPC-RD-MCM算法结合K近邻和相对密度思想,定义了相对K近邻的局部密度,以降低类簇疏密程度对类簇中心的影响,避免稀疏区域没有类簇中心;重新定义微簇间相似性度量准则,通过多簇合并策略得到最终聚类结果,避免分配错误连带效应.在密度分布不均数据集、复杂形态数据集和UCI数据集上,将DPC-RD-MCM算法与DPC及其改进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DPC-RD-MCM算法能够在密度分布不均数据上获得十分优异的聚类效果,在复杂形态数据集和UCI数据集的聚类性能上高于对比算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密度聚类算法因使用全局变量导致对不平衡数据集的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生成树的密度聚类算法.首先进行数据集密度峰值计算,用于估计全局密度;然后通过密度聚类将数据集划分为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接着构建和分割最小生成树对低密度区域内样本进行关联挖掘,用于将高密度区域与低密度区域互联;最后计算簇密度并以此作为特征进行簇合并,得到聚类结果.该算法结合图论知识,将数据按密度特征进行分块后合并处理,克服了传统密度聚类算法存在的局限性.通过选取多个不平衡人工数据集和UCI数据集对该算法进行测试,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弥补传统K-means聚类算法在K值确定和初始中心选择难等方面的不足,基于“合并与分裂”思想,提出一种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将数据独立程度概念引入实验数据子集构造理论中,利用独立程度评价属性的重要性;根据点密度将数据集合并为若干类,结合最小支撑树聚类算法与传统K-means聚类算法实现分裂;使用KDD Cup99数据集对改进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检测率和误报率方面均优于传统K-means算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聚类技术的发展.对不同密度的数据集的聚类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解决不同密度数据集的聚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距离和密度的多阶段聚类算法MCDD。该算法主要采用多阶段密度处理技术提取不同密度的聚类,同时使用密度因子提高聚类的精度.最后通过使用距离阈值的方法去除孤立点和噪声数据。实验表明,该算法在扩展性方面表现良好.对任意形状和大小的聚类都可以很好地处理,并能够很好地识别出孤立点或噪声,在处理多密度聚类方面有很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格的多密度聚类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多密度网格聚类算法GDD.该算法主要采用密度阈值递减的多阶段聚类技术提取不同密度的聚类,使用边界点处理技术提高聚类精度,同时对聚类结果进行了人工干预.GDD算法只要求对数据集进行一遍扫描.实验表明,该算法可扩展性好,能处理任意形状和大小的聚类,能够很好的识别出孤立点或噪声,在处理多密度聚类方面有很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Density-based multiscale data condensation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 problem gaining interest in pattern recognition applied to data mining is that of selecting a small representative subset from a very large data set. In this article, a nonparametric data reduction scheme is suggested. It attempts to represent the density underlying the data. The algorithm selects representative points in a multiscale fashion which is novel from existing density-based approaches. The accuracy of representation by the condensed set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error in density estimates of the original and reduced sets.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several real life data sets show that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is superior to several related condensation methods both in terms of condensation ratio and estimation error. The condensed set obtained was also experimentally shown to be effective for some important data mining tasks like classification, clustering, and rule generation on large data sets. Moreover, it is empirically found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icient in terms of sample complexity  相似文献   

12.
优化初始聚类中心的K-means聚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传统K-means算法对初始中心十分敏感,聚类结果不稳定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算法。该算法首先计算样本间的距离,根据样本距离找出距离最近的两点形成集合,根据点与集合的计算公式找出其他所有离集合最近的点,直到集合内数据数目大于或等于[α]([α]为样本集数据点数目与聚类的簇类数目的比值),再把该集合从样本集中删除,重复以上步骤得到K(K为簇类数目)个集合,计算每个集合的均值作为初始中心,并根据K-means算法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在Wine、Hayes-Roth、Iris、Tae、Heart-stalog、Ionosphere、Haberman数据集中,改进算法比传统K-means、K-means++算法的聚类结果更稳定;在Wine、Iris、Tae数据集中,比最小方差优化初始聚类中心的K-means算法聚类准确率更高,且在7组数据集中改进算法得到的轮廓系数和F1值最大。对于密度差异较大数据集,聚类结果比传统K-means、K-means++算法更稳定,更准确,且比最小方差优化初始聚类中心的K-means算法更高效。  相似文献   

13.
薛文娟  刘培玉  刘栋 《计算机应用》2012,32(10):2884-2887
针对Chameleon算法中采用距离函数度量数据点间的相似度,导致距离相近的两个点可能仅拥有很少的共同特征,最小二分实际操作困难,合并时需要人工指定阈值以及一旦合并完成后不能撤销的问题,对Chameleon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引入共享近邻加权图(WSnnG)的Chameleon算法。该算法以数据对象间的共享近邻数来衡量相似度,进一步构造WSnnG,再利用网络模块性评价函数指导最小二分,然后以结构等价相似度作为合并的依据,最后通过引入内聚度度量函数解决合并后不能撤销的问题。在UCI数据集及4个二维人造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聚类精度和运行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治和  王淑艳  杜辉 《计算机工程》2021,47(5):88-96,103
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无法识别非凸数据,算法中基于欧式距离的相似性度量只考虑数据点之间的局部一致性特征而忽略了全局一致性特征。提出一种利用密度敏感距离度量创建相似度矩阵的FCM算法。通过近邻传播算法获取粗类数作为最佳聚类数的搜索范围上限,以解决FCM算法聚类数目需要人为预先设定和随机选定初始聚类中心造成聚类结果不稳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改进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并结合轮廓系数自动确定最佳聚类数。基于UCI数据集和人工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经典FCM、K-means和CFSFDP算法,该算法不仅具有识别复杂非凸数据的能力,而且能够在保证聚类性能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加快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K中心点算法的初始聚类中心可能过于临近、代表性不足、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K中心点算法。将样本集间的平均距离与样本间的平均距离的比值作为样本的密度参数,精简了高密度点集合中候选代表点的数量,采用最大距离乘积法选择密度较大且距离较远的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兼顾聚类中心的代表性和分散性。在UCI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K中心点算法和其他2种改进聚类算法相比,新提出的算法不仅聚类结果更加准确,同时也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K-均值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选择较为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集群度与距离均衡优化选择的K-均值聚类(K-MCD)算法。首先,基于"集群度"思想选取初始簇中心;然后,遵循所有聚类中心距离总和均衡优化的选择策略,获得最终初始簇中心;最后,对文本集进行向量化处理,并根据优化算法重新选取文本簇中心及聚类效果评价标准进行文本聚类分析。对文本数据集从准确性与稳定性两方面进行仿真实验分析,与K-均值算法相比,K-MCD算法在4个文本集上的聚类精确度分别提高了18.6、17.5、24.3与24.6个百分点;在平均进化代数方差方面,K-MCD算法比K-均值算法降低了36.99个百分点。仿真结果表明K-MCD算法能有效提高文本聚类精确度,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引入信息熵的CURE聚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传统CURE(Clustering Using REpresentatives) 聚类算法的质量,引入信息熵对其进行改进。该算法使用K-means算法对样本数据集进行预聚类;采用基于信息熵的相似性度量,利用簇中的元素提供的信息度量不同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描述数据的分布;在高层、低层聚类阶段,采取不同的选取策略,分别选取相应的代表点。在UCI数据集和人造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聚类的准确率,且在大型数据集上比传统CURE算法有着更高的聚类效率。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year, the problem of clustering in microarray data has been gaining significant atten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clustering methods attempt to find the group of genes where the number of cluster is known a priori. This fact motivated us to develop a new real-coded improve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based automatic fuzzy clustering algorithm which automatically evolves the number of clusters as well as the proper partitioning of a gene expression data set. To improve the result further, the clustering method is integrated with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 well-known technique for supervised learning. A fraction of the gene expression data points selected from different clusters based on their proximity to the respective centers, is used for training the SVM. The clustering assignments of the remaining gene expression data points are thereafter determined using the trained classifi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clustering technique has been demonstrated on f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sets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based automatic fuzzy clustering, variable length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fuzzy clustering and well known Fuzzy C-Means algorithm.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establish the statistical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clustering approach.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test has also been carried out using a web based gene annotation tool to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ble to produce biologically relevant clusters of genes. The processed data sets and the matlab version of the software are available at http://bio.icm.edu.pl/~darman/IDEAFC-SVM/.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的增量聚类算法对参数敏感度较高、时空复杂度较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代表点的增量聚类算法。首先采用代表点聚类算法对静态的数据库进行聚类;然后根据新增加的节点与已存的代表点之间的关系,判断是否将其添加到已存的代表点所属的类簇中,或是提升为新的代表点;最后,再次采用代表点聚类算法对其进行聚类。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对参数的敏感性低、效率高、占用空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