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付雷 《科普研究》2014,9(6):61-72
近代西方生物学知识随着传教士的大量涌入而传入中国。为了适应教会兴办的学堂需要,传教士编写了最早的一批生物教科书。清政府实行壬寅—癸卯学制之后,全国建立了大量的新式中小学堂,清政府及各级官办机构、民间书坊和部分学堂都出版了不少中小学生物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大部分是根据日本教科书翻译而来。相对于官办机构,民间书坊占据了清末中小学教科书的主阵地。清末的中小学生物教科书虽然尚不成熟,但对后来生物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震 《科普研究》2017,12(1):86-94
以清末和民国时期我国出版的化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教科书和出版数据 进行分析,探讨了教科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变迁特点。我国的近代化学教科书经历了从翻译到自主编写、从 科学著作到教学用书的发展过程,其内容与形式日趋系统和规范,促进了学校教育发展和科学知识传播,其 变迁反映了化学学科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1916年柳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商业经济学》,至今已有91年的历史,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我国商学教育经历了曲  相似文献   

4.
潘涛 《科普研究》2008,3(4):27-30
本文回顾了商务印书馆50余年来秉承翻译出版科学文化类的基本学术图书的传统,出版科学文化作品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齐欣  莫小丹  任杰 《科普研究》2017,12(5):10-18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社会化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的设施和机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入手, 分析社会语境因素中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科技与社会交互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的重要 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和解决方案,并由此对促进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对策建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交流 合作项目、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建立互惠共享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与 合作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6.
李娟  陈玲  李秀菊 《科普研究》2017,12(1):65-70
科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渠道。本文分析了 1996—2016 年间出版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共11 期)中反映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指标,研究了 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的关注重点、指标构建以及重要指标的数据来源。对于我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 教育的启示在于:中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加强对科学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对 我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的长期持续且全国范围内的监测体系;建立定期发布我国中小学数学和科 学教育质量报告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科普图书出版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优秀、高质量的科普图书能够促进科技事业以及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实现劳动人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同时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我国科普图书出版是一项复杂、具体的科普工作,对于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出版业转型的影响。为此,笔者从简述中国科普图书出版实际情况入手,试分析论证在出版行业转型的情况下,我国科普图书出版所面临的问题,总结提出应对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促进科普图书出版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网络广泛普及,也是以图像为某种认知方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们不但需要有文学素养、艺术熏陶,更需要了解科学技术。而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它们或者为人们解开很多的不解之谜,或者告诉人们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道理,或者展示生活常识,让人们读后增长生活知识、阔展视野。科普图书出版是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门类,对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我国公民的科学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普图书出版的本质是以图书为载体进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大众传播行为。实践证明,科普图书对公众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城乡读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在科普图书的  相似文献   

9.
杨琴  刘兵 《科普研究》2014,9(6):82-89
卢作孚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纵观卢作孚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教育家和科学传播者。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卢作孚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归纳了卢作孚科学教育内容和实践,并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卢作孚科学教育思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钟琦 《科普研究》2008,3(3):50-52
本文对向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征集的近百个科学教育活动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首次将研究的着眼点投向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资源利用、实施和效果评估,研究分析我国自然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目前发展水平和特点,从理论上总结优秀案例,为所有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者提供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一个历史上被称为“洋务运动”的时期。在此期间,西方近代科技知识陆续传入中国,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西方科技在中国晚清时代的传播与普及过程中,英国人傅兰雅功不可没。他于1876年创办了我国近代最早的科普期刊——《格致汇编》,以其独特的内容介绍了西方的科技知识,为科学在中国的普及打下了基础。本文将从科学普及的角度来介绍傅兰雅及其创办的《格致汇编》,并对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普及状况做简要的分析与述评。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科学普及运动,都透过平面出版的形式来展现,有过4波巨大的浪潮。这种经验有值得海峡两岸四地省思之处。第一波是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高举“让科学说中文”的大旗。第二波是1983年的《牛顿杂志》登陆,标榜“开启图解科学新页”。第三波是1991年天下文化“科学文化”书系的建立,把温温热热的“典范科学家”带入冰冰冷冷的“科学典范”中,开始了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第四波从1998年起,各大出版社纷纷跨入科普出版领域,盛况空前;持续到2002年,更出现两本科普杂志《科学人》(ScientificAmerican的繁体中文版)及《科学发展月刊》(由台湾的“国科会”主办)。近乎每隔10年,科普运动的浪潮就爆起一声拍岸巨响。可是,蒙昧的岸石并不见裂痕,只是微微松动。所幸巨浪过后,余波仍然不息,继续拍打岸边,只是力道渐弱。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就平面出版的领域而言,有以下当务之急。(1)重新定位“科学普及”的核心对象。是漫天撒网,遍及社会大众?或是只针对学生,而且是精英学生?还是只想跨越学门藩篱,仅供学术社群内部交流?“科学普及”的对象不同,诉求与做法就应当有差别。(2)报纸、周刊、月刊、书籍等平面媒体,性质有异,传播速度也不相同。须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科普。(3)严守科学立场,不要宣扬伪科学。(4)重视翻译,重视写作技巧。(5)尊重美术设计、广告、行销、财务等等专业,群策群力。(6)大学出版社最靠近丰沛的学术资源,应该参与科普运动。  相似文献   

13.
张亚娜 《科普研究》2014,9(4):72-77
苏联在科学技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与此同时,苏联优秀的科普作品不断被引介到中国,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影响的三个主要阶段:苏联科普作品的初步译介时期、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繁荣时期和重温经典时期,论述苏联科普作品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剖析苏联科普作品在中国读者中长盛不衰的原因,并对现阶段中国的科普创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夏文华 《科普研究》2013,8(1):54-59
以民国时期出版的科普图书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科普图书的出版数量、学科分布、出版地与出版社、作者情况,试图描述民国时期科普图书出版的整体面貌,并借此反映中国近代科学传播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6.
王勤 《科普研究》2011,6(4):32-38
深刻分析探讨了中国数字科普作品中存在的一系列共性问题,如内容缺乏创新、呈现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媒体应用不得体”、内链不足、外链不广、知识体系不完整:等等。“明确指出,转变数字科普观念是目前出版格局下数字。出版产业需要解决的重j菹问题之一。同时从标准化闼题、一配图问题选题问题等多角度出发,给出了切实转变观念的诸多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蕾 《科普研究》2012,7(3):37-41
在年轻人对于理科学习日益疏远的社会现实背景下,2005年,日本学术会议发起了《科学技术的智慧》计划。以北原和夫为首,来自七大领域的150名科学研究相关人员立足于日本的科学技术的现状与传统文化,勾勒出所有日本人应该共有的科学技术基础素养的框架结构并据此制成了报告书。该框架如今不仅用于设置中小学校理科教育的课程大纲之中,并且也成为社会中大众科学教育(科学馆、科学展等)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8.
赵海虹 《科普研究》2011,6(6):75-80
毋庸置疑,中国科幻在重要的世界级作品《三体》出版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科幻小说不再被等同于"儿童文学"和"科普文学"。但若固守一个类型文学的小圈子,显然也不利于科幻文学自身的发展。笔者尝试结合个人15年科幻创作的体会,浅谈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如何寻找在文学大园地中的位置,建立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青少年开展地震科普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中小学生巨大伤亡的现实证明,目前对青少年的地震科普教育还比较薄弱,因此对青少年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是十分紧迫的。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对青少年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重点介绍在进行青少年地震科普讲座时应注意的事项,期望为青少年地震科普教育工作起到借鉴作用。同时提出将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科普教育模式,对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彩霞 《科普研究》2014,9(3):52-57,90
通过对国内外科技馆实验类教育活动的发展和现状的调研,分析国内科技馆在实验类教育活动方面的不足及努力方向,借鉴国外成功运作经验,建立表演台、外展项目、活动室和实验室三个层级的实验类教育活动运作体系,并指出各层级的侧重点和具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