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PTBD或PTIBS,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 明确诊断,并确定梗阻部位,其中高位梗阻19例,低位梗阻37例。梗阻原因包括肝癌14例,胆管癌11例,胆囊癌5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14例,壶腹部占位1例,胰头癌11例。术中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方案。结果所有56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行PTBD11例,PTIBS40例,PTBD并PTIBS5例。TBIL由术前(295.65±152.86)μmol/L降至术后(151.05±107.36)μmol/L(P<0.01)。术后感染对黄疸消退有影响(P<0.01)。梗阻部位与黄疸消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可明显减轻黄疸,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5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经皮胆道造影后进行了经皮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术,共植入内支架58枚。结果:全组内支架植人的成功率98.1%(52/53);52例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相差值为182±67μmol/L,P0.005,其中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者39例;下降百分比750%者7例;25%~50%者3例;5%者3例。全组30天病死率3.8%(2/53),早期并发症15.1%(8/53)。在平均随访6.9个月内,再阻塞率13.8%(4/29),4例均进行了再次介入治疗。结论:经皮金属内支架胆道植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或(和)胆道支架置入术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经PTBD或(和)PTBS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7例,参照胆红素下降程度和术后30d内生存情况分为短期治疗有效(54例)和无效(13例)2组,应用χ 2 进行单因素分析,非条件Logistic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方法显示患者梗阻时间、引流方式、术前胆道感染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TBIL、HGB、Cr 7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示术前胆道感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1分、Cr >115μmol/L3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胆道感染、肝功能Child-Pugh评分≥11分、Cr >115μmol/L与梗阻性黄疸短期预后关系密切,对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和动脉内栓塞术双介入途径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技术与疗效.方法对1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采用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的基础上,行动脉内化疗栓塞术的双介入治疗.肝内肿瘤5例为巨块型,6例为多发结节型,1例为弥漫型,病变均累及肝门部或左右肝管.结果 12例患者共置入14枚支架,3支外引流管.7例左右肝管之间相通,各置入1枚支架;5例左右肝管之间无法相通,分别通过支架或外引流管进行内引流或外引流,其中1例于左右肝管间及左肝管与胆总管之间各置入1枚支架.术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6例无法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这些患者首先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术,随后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植入进行内引流。结果 经联合治疗后,患者除血清白蛋白下降外,其他主要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TBil由治疗前的(325.6 ± 182.3)μmol/L下降到(211.0 ± 153.2)μmol/L,均未发生肝功能不全,30 d内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8例,其中胆漏2例(1.3%),出血6例(3.9%);发生轻微并发症88例,其中胆道感染22例(14.3%), 疼痛36例(23.4%),呕吐30例(19.5%)。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行经皮胆道腔内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并发症、疗效及术后50 d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均行分段RFA,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均无胆道出血、胆管穿孔、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50 d月支架通畅。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新方法,是安全及有效的,但仍需有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双支架置入的方法、术式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肝门部Bismuth Ⅳ型胆管癌患者,采取经皮肝穿刺胆道双支架置入治疗,根据左右肝管分叉角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双支架置入术式.当分叉呈钝角时,仅通过右肝管单一穿刺通道置入双支架;当分叉呈锐角时,2个穿刺通道都在右腋中线进行,方便了操作和术后护理.结果术后患者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术前平均下降了(104±29) μmol/L(P<0.01),收到了较好的近期治疗效果.6例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4和6个月支架再阻塞.结论胆道双支架置入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观察单纯球囊扩张、胆道外引流同时行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 4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别为胆管癌1例,肝癌介入治疗术后1例,肝癌手术切除后胆管内癌栓1例,胰头癌1例,术前总胆红素分别为230 μmol/L、450 μmol/L、670 μmol/L和280 μmol/L;采用经皮胆道穿刺途径行胆道球囊扩张、外引流,而不放置胆道支架;同时行胆管内125I粒子链植入。结果 4例患者经皮外引流及125I粒子链植入操作均顺利完成。术后14 ~ 19 d总胆红素降至接近正常水平,术后10 ~ 23 d拔除外引流管,分别随访6、5、4.5和4个月无黄疸复发;3例仍生存,1例胰腺癌患者术后6.5个月死于全身衰竭。结论 单纯球囊扩张、胆道外引流并125I粒子链植入消褪黄疸疗效显著,有获得较长时间胆管开通的可能,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支架置入后再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胆道内支架再梗阻资料完整的5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析影响胆道支架再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原发肿瘤类型、肿瘤临床分期、梗阻部位、是否合并感染、支架治疗后是否应用抗肿瘤治疗是影响胆道支架再梗阻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临床分期、梗阻部位、是否合并感染是影响胆道支架再梗阻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肿瘤临床分期、梗阻部位、是否合并感染是评价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支架再梗阻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肾功能正常时栓子保护装置(EPD)在肾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4例肾动脉狭窄(共26支肾动脉)接受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随机分为两组:EPD组(n=12,共13支肾动脉)和非EPD组(n=12,共13支肾动脉).所有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个月检测血清肌酐值,分别于组内手术前后及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EPD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个月的血清肌酐平均值分别为(99.18±18.26)μmol/L、(101.73±12.65)μmol/L、(96.82±15.81)μmol/L,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EPD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个月的血清肌酐平均值分别为(100.18±19.81)μmol/L、(107.36±29.49)μmoL/L、(127.64±88.05)μmol/L,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6个月的血清肌酐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正常患者接受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时,是否应用.肾动脉栓子保护装置对术后血清肌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