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类型,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尚不成熟.本文首先对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就与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相关的包括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学、城乡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等学科进行了全面论述,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特征剖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针对文化生态系统特征,将空间规划与文化生态保护规划有机结合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3.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够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内的平衡发展,促进保护区内的经济社会科学化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文章尝试以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例,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规划。  相似文献   

4.
以历史文化名城介休为例,研究和分析了介休古城历史格局和文化环境营造方法;针对其文化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出了创造多元化文化空间的新思路;通过进一步明确介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定位,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规划角度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结合市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与发展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5.
渔文化是指在渔业生产、渔民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承性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渔文化生态进行整体保护、活态传承的特定区域,洪泽湖区是渔文化生态的典型区域,在文化生态资源分析基础上,指出多元、融合是洪泽湖渔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洪泽湖渔文化的形成基础,洪泽湖变迁是洪泽湖渔文化形成流变的基本主题。通过价值评估,选择数量、等级、密度、存续状况等因子进行空间量化分析,确定“一区、两轴、三节点”的保护格局,提出相应的保护方式和传承措施,合理利用,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土空间背景下应对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矛盾的重要规划途径。相比于生态保护红线的静态性,生态安全格局更具动态性,更注重维护生态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复杂系统。因此,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有助于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功能。本研究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具有不同敏感性等级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包含一级生态刚性边界、二级生态刚性边界和生态弹性边界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提出相应的空间管控措施,从而为南京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功能的维护,以及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129-130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其蕴含诸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黔东南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创造性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着力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好"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明确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价值的非遗采取传承、传播等方式予以保护。"传播是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通过传播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本文针对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面临的传播困境,试图探寻出有利于其发展的传播策略,为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风景区旅游线路选线的研究进展,并以湖南省平江县福桶山景区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综合分析雨洪安全、文化遗产保护、生物保护、视觉敏感度、地质灾害5方面安全格局,通过GIS叠加运算得到福桶山景区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生态损耗作为成本度量,构建以生态安全格局为成本栅格的最低成本路径模型,为福桶山景区始终点之间的游览线路选择生态损耗最低的成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徐桐 《风景园林》2019,26(11):13-19
在中国文物保护体系下,古道等遗产线路类的文物保护工作尚未能完全对接国际文化线路的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国际保护视野面临无法衔接的困境。以国际文化线路"物质线路"和"衍生要素"的分析视野,将具有申遗背景同时需要对接文物保护工作的米仓道(巴中段)作为对象,通过梳理其时空范畴和价值认知,分别辨析作为国内文物保护体系的交通遗产构成框架,以及对接申遗工作的文化线路衍生遗产要素。基于此,遗产线路衔接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文化线路"申遗保护要求的工作框架得以厘清,可为国内面临类似研究需求的文化线路类遗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艳茹  沈一 《山西建筑》2009,35(33):20-21
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构成着手,探索研究了西昌市城市发展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出只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民族多元文化的整合,城市才会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才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林伟军 《山西建筑》2012,38(10):23-24
以台山市"二街一村"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和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兼顾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管理,关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问题。通过对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梳理,基于博物馆保护区在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对俄罗斯博物馆保护区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保护区划和基本分类等内容进行研究。最后,从整合机制和管理机构设置两方面分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作为文化机构的博物馆保护区制度,将为完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制度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对于维护民族多元文化生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和保护的紧迫性,讨论了文化地理学对于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适用性,从文化生态与景观、文化扩散与整合、文化源流与区划、地方文化与制度、综合演变机制等方面阐释了文化地理学对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方法与优势,探讨了文化地理学对于揭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特色文化内涵与特质的路径,为深化学科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式与应用基础。并以瑶族为例,初步提出了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框架,旨在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6.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7):169-171
"文化空间"保护代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间最直接的纽带。该文把"文化空间"保护的思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分类归纳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更清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松 《城市建筑》2009,(6):94-96
本文通过探讨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阐述了城乡文化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措施,强调在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文化遗产与地方风土、传统风貌与社区结构进行整体性保育,关注遗产保护遗迹开发利用带给文化生态格局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认识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找到合适位置,并确立保护框架。进而重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提出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5个方面的项目的分类方法,能更为准确地表述保护对象。提出采取硬性的控制性保护措施与弹性的引导性保护措施,两者相结合,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张菁  龙彬  陈秋渝 《中国园林》2023,39(1):85-91
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的重要保护对象。该地区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是探究聚落景观生成机制的关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态、生产、聚落和宅屋4个层次选取传统聚落景观的关键特征要素,结合GIS空间统计分析与形态分析的方法手段,总结归纳出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1)受北高南低的自然地貌差异影响,传统聚落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出北靠山居、南临水体的景观特征;2)受民族互动的影响,不同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呈现汉族聚落位于交通便利的溪河两岸,土家族聚落位于溪河两岸与浅丘地带,苗族聚落位于后山“溪里”的族群景观分异;3)传统聚落景观在聚落尺度上受地理与民族双重影响而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地理要素主要作用于生态、生产与聚落景观层次,民族要素主要作用于聚落与宅屋景观层次,并呈现出“从区隔到融合”的发展规律。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的挖掘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支撑,可为构建西南山地多民族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一个区域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