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藏族民居形式丰富多样,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但是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文章从文化源地、地域分布、民居分类等方面对碉房古老建筑形式的特征进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建筑类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碉房是藏区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其风格雄浑古朴、典雅端庄,像矗立的碉堡,与其他地区民居迥然不同,极具民族特色.各地碉房在外观造型、内部做法上具有共性,反映了藏民普遍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但不同地区的碉房又有明显的差异.碉房历史悠久,是藏族建筑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民居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应加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玛可河流域传统藏族民居以石砌碉房为主,多为2~3层,外墙墙体收分明显,功能分区明确,地域特征突出。将拓扑学作为一种深层思维方法,以青藏高原地区藏族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变化、建造技术的进步、不同建筑类型体系的影响与渗透作为该流域碉房民居动态演进的动力,提取碉房民居演进过程六个不同阶层的拓扑结构。利用图示语言展示碉房的演进发展脉络及其影响机制,解读玛可河流域藏族碉房的深层拓扑结构与聚落拓扑群的形成机制,以此启发玛可河流域碉房聚落的更新营建。  相似文献   

4.
《重庆建筑》2015,(1):19-19
<正>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  相似文献   

5.
"嘉绒藏族"是古老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楼,而这些碉楼是以石木复合承重结构为主的。文章通过对马尔康卓克基镇西索村实地调研和测绘;对边混式碉房、全混式碉房以及顶混式碉房三种石木混合承重结构从特点、传力、构造以及搭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图文详细说明,为后期的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风格崇高的藏族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克靖 《建筑》1994,(3):35-35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且勇敢、豪迈、粗扩而又热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川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近4千米,那里山岭连绵,雪峰重叠,著名的长江、黄河以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都发源和流经这里。藏族民居的典型传统形式为碉房,《后汉书·西南灾列传》中就有“累石为屋”的记载,由此可知藏族碉房,自东汉以来就已经形成,并相继成为崇尚凝重、沉稳和崇高的民居风格,以表现藏族人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崇高的审美倾向。碉房建筑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建于平坦河谷,平原等地以及建在山坡的山地建筑。平地碉…  相似文献   

7.
藏式白碉房民居是藏族传统建筑组成部分之一,其外立面装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对乡城县青德乡仲德村传统民居建筑立面的实地调研和测绘,揭示了其立面装饰的建构逻辑,测绘并归纳了藏式白碉房建筑立面装饰各个部位的构造尺度与构造特点,以期能对传统民居保护与修复提供工程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碉房是藏族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不同地区的碉房在形态和用材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地理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前介绍过的八角古城里的藏族民居,主要用材是土。不仅仅是八角古城,在藏族活动的区域,处于土层深厚而缺乏石  相似文献   

9.
云南藏族民居传承了藏族民俗习惯及宗教文化,但由于云南与西藏在地理气候因素及行政建制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差异,云南藏族民居"闪片房"及"土掌碉房"充分体现了汉族和藏族两种建筑形式的融合。指出云南藏族民居建筑形式及布局存在的不足,按照可持续建筑标准,对其建筑间距及朝向标准、太阳能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开窗位置、植被种植等方面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此为探索云南藏族民居的标准化建设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藏式白碉房是川西高原腹地一种典型的特色地域民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以第三批国家传统保护村落——乡城县仲德村为例,从平面功能构成、基本单元构成和平面功能组织等方面分析了白碉房的特点,总结了藏式白碉房特有的建筑文化,期望能对地域民居的保护提供田野调查样本,并为保护传统民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赖瑛  杨星星 《华中建筑》2008,26(8):154-158
通过对广东梅县客家建筑的民间匠师访谈,初步整理出对基地、房屋类型、材料、尺度的传统经验、技术和知识,为进一步结合实例的分析研究提供基础。文章还提供了客家围龙屋的放线方法以及当代传统营造过程的工种和组织状况等一手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了解蒙古王府的历史文化,研究了喀喇沁亲王府的建筑规制,指出其建筑风格融合了蒙汉满藏四种文化,体现了其科学与艺术价值,就历史价值而言,这组古建筑群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相结合的佐证和缩影.  相似文献   

13.
集结多民族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建筑 撒拉族篱笆楼在民居构造方面极具特色,但 近年来遗存数量逐渐减少。本文基于循化县 现存篱笆楼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发展变迁 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 篱笆楼的承重体系、围护结构和装饰装修三 方面入手,考查撒拉族篱笆楼的构造特征,以 期为循化撒拉族篱笆楼民居的全面研究和更 新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14.
康巴藏族是藏族三大民族支系之一,棚空是康巴藏区除碉房外的又一独特建筑形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它做了深入研究:从结构上将棚空划分为井干式与框架式两种类型;围绕空间与结构两大主题,对棚空的演变过程做了梳理;对棚空在康巴藏区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做了简要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韩翊  熊孜  谭向东 《山西建筑》2014,(10):13-14
对尼日尔建筑群进行了概述,分别以牛角屋、Makaranta学校、月亮之屋、沙暴之屋、落日之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与人、物与人、物与物三种关系在尼日尔建筑中的表达形式,对创建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藏传统平顶民居建筑气候适应策略及其文化转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分析了西藏传统民居在适应特殊高原气候方面所采取的被动式策略,包括为控制热损失,防止和利用太阳辐射,防雨防潮等目的而在建筑功能布局,建筑形态,细部及构件处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通过一个典型民居案例进行说明。最后对气候适应性的文化转意进行了分析,诠释了气候适应性与文化在西藏传统民居上的体现与表达。  相似文献   

17.
以2013年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2013)中厦门大学参赛作品阳光屋为例,对建筑空间布局、遮阳、采光及通风等适用性策略,被动式保温隔热、太阳能利用及智能控制等建筑节能技术,建筑材料、水与庭院绿化等环境处理手法三大方面进行解析,阐述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传统建筑与绿色节能建筑的融合方法。结合图片与数据分析,以期为我国传统建筑和绿色节能建筑的融合提供良好的思路与方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颀  张微  解琦 《新建筑》2007,(6):56-59
介绍了天津老城厢杨家大院保护性改造再利用实施方案。通过采取积极的态度,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将一座残留的合院建筑改造为当代高档社区会所;力图使传统建筑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找到归属感并重塑自身活力,探求历史性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日本传统民居有着一些鲜明的共性,但是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民居多少也有着自己的个性。文章着重介绍日本传统民居中的一个类型:"町家",这种"町家"民居是城市中工商业者的一种商住结合的居住建筑形式,在日本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尤其是京都的"町家"建筑。  相似文献   

20.
对于某些特殊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实践教学建筑往往不等同于一般教学建筑,其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上更接近于工业建筑,该文以浙江舟山船舶工业学校学生实训楼为例对此类建筑的设计进行阐述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