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石油污泥处理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某油田落地油泥,对多级热力化学法净化油泥、回收石油资源,进行相关工艺参数研究。工艺效果以清洗后泥砂中的残油率为指标,分别考察了工艺运行中温度、时间、pH、搅拌强度(G)、固液比及加药量等工艺参数的变化对落地油泥清洗效率的影响,并根据正交实验结果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温度70℃,时间30 min,搅拌强度(G)36.3 s^-1,固液比1∶5。  相似文献   

2.
以辽河油田落地油泥为样品,采用热化学清洗法洗涤油泥,净化土壤,回收石油,并获取工程所需的必要参数.通过筛选、复配,确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Na2SiO3,最佳清洗剂配比(质量比)为1:2.考察了清洗温度、清洗液pH、液固比(清洗剂与落地油泥的质量比)和清洗剂投加量等因素对清洗效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实验表明,当清洗时间为30 min、清洗温度为75℃、搅拌器转速为200 r/min、液固比为8:1、清洗液p H为11、(LAS Na2SiO3)投加量为2.8 g/L时,含油率(质量分数)为21.2%的落地油泥样品经一级清洗,油泥残油率(质量分数)降为0.8%;经二级清洗,油泥残油率降为0.3%.清洗后,石油浮于水面,无明显乳化,易于分离.  相似文献   

3.
热洗法处理含油污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洗法处理大庆油田含油污泥,通过投加适宜药剂对油泥进行调质,以含油污泥脱油率为指标,综合考察热洗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固液比、热洗温度、热洗时间、搅拌强度、热洗液pH值和热洗次数)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投加量对油泥洗涤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热洗工艺条件,使处理后的油和泥沙能满足回收和环境的要求,油泥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标准。热分析及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热洗法有利于污泥脱水除油。  相似文献   

4.
任杰  许光宇  崔凯  郭坤 《当代化工》2024,(3):516-520
采用热化学清洗法处理含油污泥,对不同类型的化学清洗药剂进行单剂筛选和复配优化,考察了不同热化学清洗药剂配方对含油污泥的除油效果,并对热化学清洗的主要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在单独使用的清洗剂中,硅酸钠表现出了最佳的除油效果,清洗后油泥的残油率为16%;复配清洗药剂中阴离子型-碱性无机盐-碱的清洗药剂组合的清洗效果最好,即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Na2SiO3+KOH,清洗后油泥的残油率仅为4.55%,表明不同类型清洗药剂的复配可以显著提升热化学清洗效果。考察了各操作条件对含油污泥热化学清洗除油效果的影响,最优的清洗条件为热洗温度75℃、液固比5∶1、热洗时间90 min、搅拌速率400 r·min-1。  相似文献   

5.
页岩油泥是油页岩干馏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水、泥的半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大,加强对页岩油泥中原油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回收二次资源,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页岩油泥性质较为稳定,常规方法难以分离,因此对页岩油泥分离的萃取法、热化学清洗法、冷冻-解冻法、超声波处理法、热解法、生物降解法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新疆克拉玛依油泥水洗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油泥,经浸润预处理后,用YSFL油泥水洗分离剂进行水洗分离。净化油泥、回收石油,并进行了相关工艺参数研究。以清洗后泥沙中的残油率为指标,分别考察了温度、水洗剂质量分数、搅拌时间和泥水比等工艺参数对油泥清洗效率的影响。确定适宜工艺条件为:加热温度为80℃、轻质油(浸润剂)质量分数为7%、YSFL试剂质量分数为6%、搅拌时间为40 min、水和泥质量比为2,残油率可降低到0.5%左右。分离后的复合分离剂可以循环使用,对环境无污染。  相似文献   

7.
页岩油行业的兴起使得页岩油泥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会对环境和周围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为了使页岩油泥达到资源化处置,通过采用热化学清洗法处理页岩油泥,可大幅度减少油泥含油量,清洗后残泥可安全处置,同时可回收大量石油。"碳中和"理念逐渐从生活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基于"碳中和"理念本工艺设计了页岩油泥环保处理工艺流程,并通过优化DAT-IAT工艺的操作条件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处理后油泥热值,实现节能降耗,并达到工业化稳定生产的目的,表明了本工艺可以实现页岩油泥的资源化及工业化。  相似文献   

8.
油田油泥砂处置主要存在着脱水效率低和减量化资源化的问题,本文对油田油泥砂现状进行分析,开展"清洗-离心-热解法"油泥砂处理装置现场试验研究,进行"清洗-离心-热解法"装置参数优化、成本核算、油泥砂处理后浸出毒性实验,有效解决油泥砂固液分离难题。该技术能够实现设备国产化、撬装化和自动化,并形成连续处理能力,使油泥砂处理后含油率≤0.3%,实现油泥砂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降低油泥砂处置成本,促进油田固废处置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9.
油页岩固体热载体流化干馏炼油工艺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以依兰粉末页岩作原料的页岩流化干流中试装置概况及试验流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中试结果表明,中试装置页岩油产率为铝甑干馏法的90.15%,经冷凝回收系统及油泥处理后获得的页岩油收率为铝甑的82%;固体热载体流化干馏工艺所产页岩油较轻,337℃以前馏分大于80%。  相似文献   

10.
针对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炼化油泥处置难题,采用化学热洗法对炼化油泥进行热洗除油处理试验,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碱性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对炼化油泥的除油效果的影响,并对热洗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单一热洗药剂中硅酸钠(Na2SiO3)除油效果最佳,除油率为40.3%;复配药剂中硅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除油效果最好,除油率达58.2%。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化学热洗各工艺条件对除油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药剂浓度>热洗温度>热洗时间>泥液比>搅拌速率。最优工艺条件为:药剂浓度3g/L、热洗温度80℃、热洗时间60min、搅拌速率300r/min、泥液比1∶6。在此条件下,对炼化油泥的除油率达75.1%;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炼化油泥热洗前后的原油组分显著降低,较短组分(C12~C20)、中等长度组分(C21~C30)和较长组分(C31~C36)去除率分别为57.8%、86.2%和98.0%,长碳链烷烃(C31~C36)去除效果最好。热洗药剂重复利用3次,除油率仍大于40.8%。  相似文献   

11.
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洗涤含油污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潘  刘静  张永奎  刘瑾  姚太平 《化工进展》2014,33(10):2753-2757
针对新疆某油田重度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洗涤剂的复配及洗脱条件的优化研究。考察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硅酸钠助剂浓度对残油量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平平加,APEO)间存在着较强的交互协同作用;两者复配可以增强洗涤效果,并减少药剂用量。优化的复配洗涤剂配方为: LAS 2g/L,平平加3g/L,Na2SiO3 3g/L。复配洗涤剂洗涤含油污泥的最佳操作条件为:液固质量比10∶1、洗涤温度70℃、洗涤时间1h,在此条件下污泥含油量从26.07%降低至1.21%。对污泥洗涤前后的红外光谱检测表明该复配洗涤剂对于污泥中原油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都有洗涤效果,特别是对饱和分的去除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克拉玛依的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先后在超声条件下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和表面活性剂水洗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处理。结果表明:在处理温度为55℃、超声强度为320W、处理时间为5min、溶剂比为7.5L·g。的最佳条件下,有机溶剂石油醚萃取处理后含油污泥的剩余含油量降为6%;在处理温度为55℃、超声强度为320W、处理时间为llmin、溶剂比为15.0L·g^-1、pH值为5的最佳条件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OP-10(1:1)处理后含油污泥的剩余含油量仅为0.6%。  相似文献   

13.
崔世彬  陈婷婷 《辽宁化工》2011,40(10):1038-1040
炼油厂产生的含油污泥占含油污泥的比重很大,且其含油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价值。实验采用化学洗涤法在平平加-20和硅酸钠溶液为洗脱液的条件下对含油污泥进行处理并回收原油,确定硅酸钠在液固质量比为6︰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20 min,质量分数为0.03%的条件下达到最佳洗脱液效果,残油率为5.3%。与之相比平平加-20的最佳处理效果虽然不比硅酸钠好,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净化油泥和回收石油资源,以环氧氯丙烷和有机胺为原料,制备系列分子膜剂和分子膜复配剂,将其用于落地油泥的清洗.测定分子膜剂及其分子膜复配剂的表面张力,研究表面张力与洗油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子膜剂及其分子膜复配剂对落地油泥的分离均有一定效果,分子膜复配剂的效果优于单一膜剂,几种分子膜剂以等质量比例进行复配时,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化学热洗法对含油污泥进行除油处理,对不同类型的十余种化学热洗药剂进行筛选和复配,考察了不同药剂配方对含油污泥的除油效果,并对化学热洗的主要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在单一药剂热洗中以硅酸钠(Na2SiO3)的除油效果最佳,除油率可达45.3%;复配药剂热洗中以阴离子型-非离子型-碱性盐的药剂组合,即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Na2SiO3的除油效果最佳,除油率可达62.1%,采用复配药剂能显著提升除油效果;各操作条件对含油污泥热洗除油率的影响次序为温度>药剂浓度>热洗时间>搅拌速率>泥水比,最优的工艺条件为热洗温度80℃、药剂浓度3g/L、泥水比1∶4、热洗时间50min、搅拌速率200 r/min,在该条件下除油率可达85.4%。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页岩油氧化、络合,脱出原料油中的碱氮成分和降低总氮含量,从而满足页岩油进行催化裂化的进料要求。经过TYPEZD-2自动电位滴定仪和REN-1000B化学发光定氮仪对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的检测,确定了在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0min、m(氧化剂)/m(油)为0.068∶1的条件下,通过简单的试验方法和少量的试剂能够将页岩油中氮含量降低到3925.29μg/g,能够达到催化裂化进料标准,但预处理后原料油的损失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7.
王宇晶  张楠  刘涉江  苗辰  刘秀丽 《化工进展》2022,41(6):3333-3340
热化学清洗法是一种处理含油污泥经济高效的方法。以无害化处理为目标,本文系统分析了热化学清洗含油污泥的效果,并对原油脱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复配型清洗剂NAS在4%(质量分数)、60℃(温度)、8∶1(液固比)、60min(时间)的清洗条件下,可将固体残油率降低至0.94%,远低于《油气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DB 65/T 3998—2017)等多个标准中规定的含油率≤2.0%的要求;脱附等温线模型拟合和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油从固体表面的脱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且为自发吸热过程;结合FTIR及XRD等分析结果可知,热化学清洗法主要除去了含油污泥中原油的轻组分,重组分与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吸附,成为影响原油脱附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研究铁炭微电解法对化纤废水中CODcr、氨氮等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处理工艺为:进水pH为2,铁炭体积比为1∶2,固液比为1∶1,CODcr和氨氮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60min和45min。此时,CODcr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4%和34%,为后续生化处理和处理后废水达标排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