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钢丝圈开口拉伸变形率,是行业标准FZ/T93002-002规定的测试项目。本文叙述了钢丝圈开口拉伸变形率测试仪的研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晓静 《纺织器材》2000,27(2):31-34
针对钢丝圈热处理后存在的“软硬混杂”现象,对有关工序进行多次反复试验,并采用钢丝圈开口拉伸测量仪精确测量其开口距离,重点在淬火工序采取了诸项改进措施,使钢丝圈的淬火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软硬混杂”现象基本得以控制,开口拉伸变形率合格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3.
钢丝圈的开口值与开口后的变形率,是评定钢丝圈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但在实际生产中,难以控制与准确测量。最近制订的钢丝圈国标讨论稿中,对变形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必须有较为先进的测试手段,准确的读数和使用较为方便的测量工具。要准确测定这两个参数,测量仪须满足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4.
赵光铎 《纺织器材》1994,21(2):25-28,37
钢丝圈的开口弹性不同于一般的弹性概念,是一种弹-塑性综合指标。开口弹性的实用意义是保证钢丝圈能顺利套上钢领,并基本恢复到原始尺寸。测试结果表明,按现行工艺生产的钢丝圈难以达到标准中规定的开口弹性指标,但能满足纺织厂的上车使用要求。分析认为,对钢丝圈开口弹性的要求,应从实用考虑,拉伸到稍大于钢领尺寸C1即可。因而检测标准值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探讨钢丝圈钢领的合理选配对集体落纱留头率的影响。研究了纺纱过程及落纱后钢丝圈、钢领、纱线的受力情况。据此选配钢丝圈钢领并通过用户使用表明:在保证纱线通道合理的情况下,选择精度高、重心较低、钢丝圈较窄、开口尺寸较小、耐磨性较好的钢丝圈,配合集体落纱专用钢领,集体落纱留头率可提高到98.5%以上,纱线断头率减少30%~50%。认为:针对集体落纱,合理选配钢丝圈钢领,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纺纱质量。  相似文献   

6.
曹斯通 《纺织学报》2005,26(6):82-83
通过对阻燃腈纶纱的瞬时拉伸测试,分析重复拉伸条件下腈纶纱的瞬时回弹特性,定量地阐明腈纶纱瞬时拉伸回弹率与经纱开口变形的关系及其对织造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钢丝圈是环锭细纱机、捻线机的关键器材之一,它直接影响纱线的产量和质量。而钢丝圈开口弹性又是考核该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若钢丝圈太脆,当向钢领上挂钢丝圈时,就会出现断裂现象,造成废品;若太软,钢丝圈挂上后,开口不能恢复原状,由于钢丝圈高速运转(线速度高达32米/秒以上),离心力  相似文献   

8.
刘国深 《棉纺织技术》1993,21(11):25-28
本文就经纱在织造开口过程中的拉伸变形情况作了进一步地研究分析, 提示人们对织造经纱的张力与拉伸的问题, 在生产实践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张树凯 《纺织器材》1998,25(2):40-41,36
我们知道钢丝圈的开口弹性是考核该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若钢丝圈太脆,使用时不易挂钢领且易断,造成废品;反之,若太软,虽然能挂上钢领,但开o后不能恢复原状即开口变大,加之钢丝圈高速运转时在产生极大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发生飞圈现象。因此,钢丝圈如何既能有一定的硬度,又富有弹性即不变形,这是众多厂家一直要解决的问题。以前我厂技术人员曾对此问题探讨过,取得一定的进展;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目的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我们自己的见解。值得提及的是,以下我们所讨论研究的钢丝围开口弹性都是指在达到行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向拉伸试验机来测量加热后汽车地毯的拉伸顶破强力和顶破伸长率,掌握材料的拉伸变形趋势,比较不同材料的多向拉伸性能,并结合高低温气候试验研究不同材料的热拉伸率与气候试验收缩变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曾渭 《金属制品》1998,24(3):34-38
过去沿用的拉丝机滑差电磁调速控制系统,线路复杂,控制按键多,控制台占用面积大,不仅制造成本高,而且维修不方便。经多方案设计比较,最终采用以双4位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CD4015为核心元件,选用14位二进制串行计数/分频器,由RC或晶振组成较高精度振荡器,制成顺序控制器,从而简化控制线路,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12.
吴文晨 《金属制品》2004,30(5):29-31
介绍CU - 10模具检测系统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检测精度。通过该系统对微细丝模具进行检测 ,可以更合理地设计拉丝模 ,为拉丝模的修复提供参考数据 ,可提高模具的修复效率。检测结果与经验值近似 ,微细丝拉丝模的锥角为 6°~ 8°时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3.
秦贞俊 《纺织器材》2009,36(Z1):43-44
介绍了立达公司RSB系列单头并条机,并与不带自调匀整技术的双头并条机在产质量、成纱质量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RSB系列单头并条机可提高生产效率,显著改善下游工序的工作基础;同时,提高了使用厂的经济效益,缩短资金回收周期。  相似文献   

14.
现代并条机的自调匀整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贞俊 《纺织器材》2009,36(Z1):37-40
对慕尼黑ITMA 2007上展出的新型并条机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介绍,以瑞士立达RSB系列及德国特吕茨勒TD03系列并条机为例,说明经过不断地改进的新型并条机结合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调速技术后,具有在线并条条干自调匀整、粗节疵点自动监控、全自动牵伸自动调节、牵伸罗拉隔距自调等自动监控体系;同时,与传统并条机相比,新型并条机还具有负压净化功能以及单独传动的自动换筒系统,使并条机功能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提高纺纱质量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5.
汪远 《金属制品》2000,26(3):51-52
指出固定式拉丝模由于存在诸如钢丝出拉丝模口上卷筒时切线方向与模子不同心 ,钢丝表面局部酸洗不净、磷化不好、润滑不良及冷却效果不佳等因素时所造成的拉丝模非正常磨损给钢丝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带来的影响。旋转模可方便地消除这些影响。针对目前旋转模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6.
杨程 《金属制品》2011,37(1):19-21
介绍整体模拉法生产Z型钢丝的工艺流程。采用旋转模盒进行拉丝模定位,保持拉拔过程中拉丝模方向一致,满足钢丝在拉拔过程中各道次及成品钢丝的尺寸精度;改善拉拔过程中模盒的水冷效果,降低钢丝拉拔过程发热量,提高拉拔效果;改进磷化表面处理工艺;合理分配道次压缩率。通过改进,生产的Z5.0(AB1-T),Z5.0(AB2-T)和Z6.0(AB1-T)3种规格的异型丝弯曲可达19次,扭转达26次,抗拉强度为1570 MPa,确保了成品的外观尺寸和力学性能,解决了常用辊轧生产工艺精度低、强度低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不锈钢极细丝的生产方法、热处理工艺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采用熔抽法制成的不锈极细丝,横截面多为异形,只能用于一些要求不高的领域;集束拉拔法生产的不锈极细丝形状不一致,均匀性和精度较差,并对极细丝长度也有一定限制;单丝拉拔法是高档次、高精度不锈极细丝的主要生产方法,国内企业应加紧0.04 mm以下高质量极细丝的生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多数国产高速并条机牵伸装置采用四上四下附加导向辊、压力棒的双区曲线牵伸形式,详细分析了并条机压力棒的作用,指出了生产中并条机压力棒的最佳位置点,并用试验数据说明了纺制不同品种时,并条机压力棒位置不同可造成成纱质量的差异,应加强工艺试验研究,杜绝纤维变速点后移和分散。  相似文献   

19.
拉丝模的最佳孔型结构及加工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肖东平 《金属制品》2003,29(1):44-46
通过对英国MRB公司及自己制作的拉丝模的使用分析 ,认为直线型模孔是延长拉丝模寿命的关键因素 ,提出了实现直线型模孔孔型加工的 3个关键环节是直线式磨模设备、具备一套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制模工艺和一套完善的加工手段。介绍直线型拉丝模的生产流程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刘全新  李明 《纺织器材》2002,29(1):16-20,23
围绕纺细纱机的后牵伸区,对牵伸变换的要求、位置、特征、配置和改造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在第二、第三两种牵伸传动路线上,有将后区牵伸变换齿轮选择在独立的后区牵伸传动路线上,才能实现改变后区牵伸而不总牵伸,方便调整工艺。最后介绍了A513W型纱机上后区牵伸变换齿轮位置的改造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