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化工》2021,49(19)
食品化学在食品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课程组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到食品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设置多种线上教学资源,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课堂直播教学相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并举;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克服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畏难心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从高职"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技术技能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对"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优势,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后拓展提升三个阶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3.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工程材料》课程特点,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导向对《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实践,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任务驱动式学习和课后复习讨论三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最后,以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学校教师+企业技师线上双元教学方案,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双师"+"双场景"下的高职专业课程双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给出了教学实施案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一种以协作学习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混合式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课程的实效性。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文章还分析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各个章节自成体系,各有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未知知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十分只要。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对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优化和升级,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现场调查、设计实践、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还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构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并用于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并设计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为实施对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实践表明,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有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对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并采用"线上+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实践结果表明,基于BB教学平台的"线上+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任务,而交叉学科的研究特点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纳米微粒及化工医药应用技术这门专业选修课程为例,阐述了该课程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基于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适合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并提出结合院系学科建设、课题组交叉研究方向、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课程建设,构建混合式内容、混合式学习、混合式课堂相结合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能够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高校的教学信息化改革,结合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的一种新选择。针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生化工原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问卷调查发现,2/3的学生缺乏参与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性,但是学习适应性较好;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本文针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位专业课程《材料制备新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重点通过对课程内容再建设,采用多样性教学方式和建立学习型考核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并拓宽了学生发散性研究思维,有效地改善和提升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孙莲  张钰 《广州化工》2020,48(7):150-151
探讨混合式教学在《医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阐明了在医用化学课程中引入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从教学资源设计、数字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此教学模式可为《医用化学》教学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化工原理SPOC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将教师以"教"为主转变到学生以"学"为主,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构建化工原理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先在课下线上平台自学,课上实施"翻转课堂"新模式。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环境化学课程为例,提出了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建立LBL-PBL-TBL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团队为基础,配套多元化考评体系,以期实现"教-学"角色互换,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升《仪器分析》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法:结合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开展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并以"原子吸收光谱法实验"为例,阐述了混合式教学实践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结果: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资源,灵活实现教与学的角色翻转,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结论: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助于我校培养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的优秀生物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有机化学课程是我校农科类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潜力,我们在授课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让同学们能够转变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费会  周晓容  方华 《河南化工》2021,38(9):62-64
为了提升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基于微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及性能、微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然而,为了进一步增强混合式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针对学生需求做好教学设计,使微课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堂教学要引导微课教学的实效性开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开启了材料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诞生,海量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涌现对传统的以教材为核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本校材料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技术,激发学生探索材料科学领域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我校原有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专业培养方向与专业课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人才特色培养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化工专业课程“一二三”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新体系,以期达到不断充实专业教学内涵、夯实实践教学基础、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合,混合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已广泛应用。本文在混合式教学中引入问题求解的理念,设计基于问题求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高职基础化学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和效果分析及反思,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