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大观园里的林妹妹曾有螃蟹诗云:“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丹桂飘香,秋菊盛开的季节,正是“玉满脂香”的时候。《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就描写了史湘云起诗社,设螃蟹宴遍请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人参加的情节。读了以后,使人也因此懂得了一点吃蟹之道。 书中首先对蟹的选择作了交代:“薛宝钗道:‘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们地里出的好螃蟹……我和我哥哥说,要他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既然由地里直接送来,又送到这样的侯门之家,当然绝对不会有死蟹。  相似文献   

2.
《美食》2016,(10)
正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追溯往昔,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吃蟹历史了。在距今5000多年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上海地区崧泽文化的遗址里曾发现的大量的蟹壳,而在《周礼·庖人》里记载的"青州之蟹胥",就是中文典籍里关于螃蟹的最早记载。然而时代不同,古人吃蟹和如今的我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3.
一蟹值百金     
大概自东晋的毕卓说了“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之后,螃蟹才身价百倍。大家一吃,果真鲜美,进而牵动了帝王,把它列为贡品。历史上最早记载以蟹为贡品的为《洞冥记》(旧题东汉郭宪撰):“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又大又怪,那是作为稀罕之物给瞧着玩的。贡蟹而为食品被端上餐桌供享用,则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扶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又北为博广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荒淫的隋炀帝是精于吃喝玩乐的,据载,他尤好螃蟹:“隋炀帝诸郡进食用饤牙盘,又有缕金凤蟹,为食品第一”(唐·杜宝《大业拾遗录》):“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缕龙凤花云贴其上。”(宋·陶毂《清异录》)。豪华精致的食具和饰物,给了螃蟹“食品第一”的荣光。  相似文献   

4.
据史籍记载,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中就记有王宫厨师养蟹的事。唐、宋时,出现了一些关于蟹的专著,诸如傅肱的《蟹谱》、高以孙的《蟹略》、王以佐的《蟹颂》等。在我国,因产地不同,螃蟹又有河蟹、江蟹、湖蟹、海蟹之分。颇为著名的有:河北的胜芳和赵北口的河蟹,南京长江段的江蟹,浙江的炎亭江蟹,海南的和乐蟹,安徽巢湖和山东微山湖的湖蟹,其最著名的是江苏澄阳湖的清水蟹(又称大闸蟹)和洪泽湖的中华绒蟹,等等。螃蟹与海参、鲍鱼被誉为水产“三珍”,我国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对它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华丽的诗篇。横行,是螃蟹的显著特征。“斜风细雨满江湖,带甲横行有几多?”无“蟹”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李瑞清年食螃蟹一百只 清代画家李瑞清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老师,有“李百蟹”之绰号,因其一生极嗜食蟹,每年必须吃够一百只螃蟹方能解馋,故得“李百蟹”之戏称。 某年金秋,硕大丰满的螃蟹已上市,李瑞清却苦于无钱财购买,便回府画一幅“百蟹图”。墨采湛然,  相似文献   

6.
民谚曰:“秋风起凉,螃蟹肥香。”中秋过后,正是螃蟹上市的好季节,吃蟹、品菊、饮酒,都成了都市人追求的生活品位。蟹无论怎么吃,都是为了突出一个“鲜”字,所谓“一蟹上席百味淡。”南方喜欢炒、蒸,北方喜欢煮、炖。要知道“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蟹饮酒菊花天。”讲的就是农历九月  相似文献   

7.
历代蟹肴     
“金风响,蟹脚痒”意为“金风(秋风)起,菊花黄,正是螃蟹上市忙.此时蟹大体肥,卵黄顶盖,肉脂丰盈,味道鲜美.所以民间流行着“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吃蟹第一人”未见记载,而蟹肴问席  相似文献   

8.
食蟹趣闻     
靖国 《烹调知识》2002,(12):36-36
古今人们食蟹,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慈禧太后食蟹 清代慈禧太后年轻时,听人说螃蟹为恶人所投生,妇女吃了将来生孩子都要横生的,所以一直不敢吃。到了老年,一次听朝臣说:“不吃螃蟹辜负腹”,决定尝一尝。当御厨将蒸熟的螃蟹端上桌来,她不知如何吃法?旁边人提醒一句:“剔壳食肉”,她怒目而视,吓得别人  相似文献   

9.
酒醉湖蟹     
古人对螃蟹颇有研究,唐有《蟹志》,宋有《蟹谱》.螃蟹美味最早见于《诗经》,盛赞此味:“食蟹之后,百馔无味”.李时珍归纳食蟹方法,“凡蟹,生烹,盐藏,,糟收,酒浸、酱汁浸,皆为佳品”.  相似文献   

10.
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蟹有二螯、八足、旁行.”宋朝陆佃《埤海》云:“蟹旁行,故谓之螃蟹.”在我国古代,蟹还有许多别名.如宋代韵书《广韵》说:“雄曰(鱼良)(鱼岂)(ling kai音郎凯),雌曰博带.”此外尚有郭索、拥剑、执火、千人捏……古人误以为螃蟹无肠(实际上肠在蟹脐内面中央),因此又叫它无肠公子.如晋朝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在《抱扑子》中说:“称无肠公子者,蟹也.”有趣的是,当时江  相似文献   

11.
正秋风响,蟹脚痒,又到螃蟹大量上市的时节。连日来,一条有关"蟹黄不能吃"的传闻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流传开:美国纽约卫生局叫停华人吃蟹,称蟹黄、蟹膏处化学物质集中、重金属超标,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对于这个传言,不少准备买蟹、吃蟹的市民很疑惑,今年这蟹还能吃吗?近期,记者调查了多家水产市场、养殖地等,并采访到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产专家。结果证实,目前大部分螃蟹都是人工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都在安全可控范围内,而传言中的纽约螃蟹问题,也仅限于当地受污染的水域。  相似文献   

12.
秋风起,蟹儿肥。都说十月是吃蟹的最好时节,食客们喝着黄酒,享用着金黄肥美的蟹膏,与知己好友谈天说地,可谓是万分惬意。在国庆小长假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不妨一起了解一下食蟹的有关文化,这样我们在品尝螃蟹时可以既吃得美味,又品得雅兴。  相似文献   

13.
菊黄蟹肥,又到了美啖螃蟹的时节。螃蟹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里,常被诗人歌咏,被文学家著述,被画家点染。蟹之名蟹是一种颇有个性的动物,腿多名也多。宋代傅肱的《蟹谱》载:“蟹,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容,则曰无肠。”雅号也多,有“铁甲将军”、“无肠公子”、“横行勇士”、“含黄伯”等。蟹之喻螃蟹坚甲利足,横行逞凶。凡骂民贼、贪官,常借用于它。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在一次52国民党浙沪警备司令宣铁吾的宴会上,被邀请挥笔作画。他在宣纸上画出一只大螃蟹,题跋:看你横行到几时?;“四人帮”倒台后,画…  相似文献   

14.
王祥初 《美食》2005,(5):23-23
从古至今,没有一种食物像螃蟹那样,可入诗、入画、写成专,甚至举办蟹会,这大概是螃蟹之味太美之故吧!毋怪宋徐似道在《游庐山得蟹》诗中云:“不识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章太炎夫人汤国黎也曾说:“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足见螃蟹是令人向往的美味佳肴了。苏东坡是“但愿有蟹无监州”,黄庭坚也赞美螃蟹是“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曹雪芹更把螃蟹描写得引人入胜,他在《红楼梦》的咏蟹诗中说:“持蟹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螃蟹,这一食中美味,席上佳品,古往今来,人们对  相似文献   

16.
这个冬天不太冷,螃蟹也不贵,正适合热酒啖蟹侃蟹,说说中日美三国的招牌蟹。这三个国家都位于环太平洋沿岸,都盛产螃蟹,都有各自的招牌蟹。中国人推崇湖蟹,爱吃整蟹,吃的最好是阳澄湖的清水大闸蟹;日本人爱吃海蟹,喜欢产自北海道的根室蟹,吃的是8足2螯;美国人也爱吃海蟹,是佛罗里达州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美食》2016,(10)
正今天,我们吃蟹,大都手剥嘴啃。要知道,把吃蟹作为一种享受的古人,是断然不会这样吃的。他们发明"蟹八件"(食蟹工具),把吃蟹吃成了一项文雅而潇洒的饮食文化。这种人生观、饮食观影响了许多人。从此,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一项盛事,这就是"螃蟹宴"了。螃蟹的吃法很多,大多数采用清蒸的方法来享受其原汁原味的美味,"金秋阳澄蟹宴"不仅有清蒸大闸蟹,还有各种螃蟹料理。蟹宴上的原材料均取自苏州阳澄湖。因阳澄湖  相似文献   

18.
“蟹斗菜”是“蟹粉菜”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品种,而“蟹斗菜”的主要原料是蟹肉和蟹黄。五代后汉高祖帝的太子刘承勋就酷爱吃“蟹黄”,有人对他说,古人吃蟹重二螯。他当即反驳,十万蟹足抵不上一个蟹黄,这件事记录在北宋陶谷的《清异录》中。  相似文献   

19.
转眼又到桂花飘香,持螯赏菊时节,沪上喜欢螃蟹的美食家们纷纷自驾车到江苏昆山阳澄湖边吃蟹休闲,这似乎已成为每年深秋的固定节目。其实,古玩收藏中的螃蟹亦很好玩,江苏宜兴紫砂泥制作的紫砂蟹、浙江青田石、福建寿山石雕刻的螃蟹、江西景德镇瓷器螃蟹、浙江乐清黄杨木雕螃蟹都是可以收藏把玩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20.
金秋话螃蟹     
王俊奇 《四川烹饪》1999,(11):29-29
金风催蕊,丹桂飘香,深秋季节,螃蟹乘江湖之潮,蜂拥上岸。渔家抓住机会,捕捉秋蟹,担入市上,生意大好。《清嘉录》说:“十月蟹肥美,谓之十月雄”。把蟹称为“十月雄”,有佳品之意。所以十月食蟹最佳。蟹,属甲壳纲,十足目,短尾亚目,常见的有河蟹、梭子蟹、青蟹、妈等。《海味索隐》中,提到蟹的异名别称有彭螟、彭给。彭越、招潮、郭索、傅带、杰步、狼皑等,这些名称读来十分有趣,且都是现今鲜为人知的。我国吃蟹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周书》记载“惆城王时,海阳献蟹”。可见,西周时,宫中就已经以蟹为美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