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甲壳素纤维与棉交织织物染整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甲壳素纤维与棉交织产品的前处理工艺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适宜的染整加工工艺和技术参数,保证了甲壳素纤维的性能和交织产品风格,为甲壳素纤维与棉交织、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利用竹浆纤维的特性开发优良面料,采用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竹浆/棉混纺纬纱与纯棉经纱交织,共设计开发了15种不同规格的面料,对其悬垂性、刚柔性、折皱性进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和纯棉织物比较,棉与竹浆/棉纱交织物的悬垂性、刚柔性和抗皱性得到显著改善;随着纬纱混纺比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增加,交织物静、动态悬垂因数减小,悬垂感和形态效果得到有效改善;交织物的抗弯刚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减小,柔软性提高;交织物弹性回复角增大,折皱回复性能提高,其抗皱性也显著提高;当织物组织、原料及经密相同时,随着交织物中纬密的增大,其悬垂性和刚柔性变差,织物的急、缓弹性回复性能呈下降趋势。当竹浆/棉纬纱混纺比为55/45时,其服用织物形态对称性较差,应慎重选用。  相似文献   

3.
黄麻混纺交织物的风格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黄麻纤维织物能否代替部分中低档亚麻纤维织物及其市场应用方向的问题,探讨棉与黄麻/棉混纺纱交织物的风格特征,并与棉与亚麻/棉混纺纱交织物进行对比。选取1种亚麻/棉混纺纱、5种不同混纺比的黄麻/棉混纺纱与棉纱交织成6种试样,测试并对比分析其用于女士轻薄型外衣面料的各项力学性能和基本风格。结果表明,黄麻纤维织物能代替部分中低档亚麻织物,且同等混纺比的黄麻/棉混纺交织物与亚麻/棉混纺交织物相比,亚麻/棉织物适合制作偏悬垂的合体型服装,黄麻/棉织物适合制作造型性较强的合体型休闲服,尤其是以褶裥为装饰的轻薄型度假服装。  相似文献   

4.
探讨棉与黄麻棉混纺纱交织物的拉伸性能、顶破强力、耐磨性能,并与棉与亚麻棉混纺纱交织物进行对比。选取了1种亚麻棉混纺纱、5种不同混纺比的黄麻棉混纺纱与棉纱交织成6种试样,测试、分析、对比了其纬向断裂强力、纬向断裂伸长率、顶破强力、织物失重率。结果表明,同混纺比的黄麻棉混纺交织物与亚麻棉混纺交织物相比,其拉伸强力和顶破强力小,但其耐磨性能却较好;黄麻纤维含量的增加使交织物的拉伸强力和顶破强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摘要:以28.2 tex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纱线、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棉混纺纱线(混纺比分别为50:50,25:75)为原料,编织纬平针组织的试样,重点测试织物的折皱性、悬垂性、透湿性、透气性、耐磨性等服用性能,并做详细的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具有更好的悬垂性、透湿性能;折皱性、耐磨性比与棉混纺的织物差;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对于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棉混纺织物优缺点的分析,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28.2 tex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纱线、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棉混纺纱线(混纺比分别为50:50,25:75)为原料,编织纬平针组织的试样,重点测试织物的折皱性、悬垂性、透湿性、透气性、耐磨性等服用性能,并做详细的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具有更好的悬垂性、透湿性能;折皱性、耐磨性比与棉混纺的织物差;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有良好的穿着舒适性。对于纯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织物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棉混纺织物优缺点的分析,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发高品质棉毛混纺针织物,探讨羊毛纤维含量变化对棉毛混纺纱及其针织物性能的影响。采用3种混纺比和2种纺纱方式纺制了6种纱线及其针织物,并对6种针织物的耐磨、强力、热湿舒适性以及织物风格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纤维含量对织物的风格特征影响并不显著,羊毛纤维含量的增加使织物的保暖性和抗折皱性增强,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织物的强力、耐磨性,使织物的透气透湿性变差,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织物的服用性能与客户需求选择混纺比,从而获得合适的织物品质和性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性能优越的吸湿排汗功能性产品,将麻赛尔与Coolmax、棉纤维按不同比例进行混纺,以五枚缎纹作为基础组织,试织了4种不同的Coolmax/麻赛尔/棉混纺交织物,并分别测试各试样的吸湿放湿性能,探讨不同纤维含量对织物吸湿放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Coolmax/麻赛尔/棉混纺交织物中,随着麻赛尔含量的增加,织物的吸水、渗透及芯吸能力均会增加;但麻赛尔含量过高时,会阻碍织物的放湿,一定比例的棉可以改善织物的放湿,即当棉纤维含量达15%时,Coolmax/麻赛尔/棉混纺交织物放湿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9.
棉、麻、涤三合一产品,是采用涤/棉混纺经纱和麻/棉混纺纬纱交织而成。它将棉、麻纤维的吸湿、透气性和麻、涤纤维的挺括性结合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使产品既有良好的透气吸湿性能,又挺而不皱,增加了织物的服用性能。同时由于各种纤维之间的吸色性能不同,经印染加工后,布面形成深浅不一的色旌效应,更增加了织物的美观。一、产品的形成我厂在生产麻、棉混纺布的过程中,由于  相似文献   

10.
《丝绸》2017,(12)
罗布麻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其功能保健性混纺产品的开发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文章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罗布麻/腈纶/莫代尔混纺针织物与亚麻/棉混纺针织物的综合性能进行研究,优选出罗布麻/腈纶/莫代尔混纺针织物性能良好。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建立一种多目标化函数的优化模型,求解出用于不同生产用途的织物的最佳混纺比。结果表明:罗布麻/腈纶/莫代尔织物的综合性能优于亚麻/棉混纺织物与纯棉织物;当罗布麻纤维理论含量为20%、29%及50%时分别可以达到织物加工性能优良、外观效应佳、保健性好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圣麻纤维的服用舒适性,对圣麻纤维的强伸性能、摩擦因数、吸湿性能等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sag/涤纶50/50 18.5 tex纱的有关性能,与涤纶/棉50/50 18.5 tex纱进行了对比.圣麻与涤混纺纱染色后断裂强力下降,伸长率增加,影响织物的手感及服用性能;吸湿的瞬间快速性,说明最终产品具有良好的吸湿功能;圣麻涤纶混纺纱的急弹性回复率、缓弹性回复率均略小于涤棉混纺纱,说明圣麻纤维的弹性比棉纤维略差,其织物抗皱性能亦比棉纤维织物略差.  相似文献   

12.
 用自纺的五种不同混纺比的19.5tex甲壳素/棉混纺纱织成同规格的织物,测定混纺织物的强伸度、pH值、刚柔性、透湿性、透气性、导湿性等,分析混纺比对混纺织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0/90甲/棉混纺织物的经纬向强力最大,芯吸性导湿性最好,20/80甲/棉混纺织物的透湿性最好,50/50甲/棉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最大,透气性最好。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和纬向强力及导湿性与混纺比显著相关。从穿着舒适性和纱线织物性能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20/80的甲/棉混纺织物较实用,而30/70的甲/棉混纺比例各方面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中竹炭纤维含量与混纺纱力学性能的变化关系,对不同混纺比混纺纱线在YG061电子单纱强力仪上进行拉伸性能、应力松弛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先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然后增大。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的混纺比小于临界混纺比时,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变化趋于平直;一旦超过临界混纺比,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迅速增大。在实际应用中,混纺纱最低断裂强度对应的临界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弹性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4.
为顺利开发Porel纤维混纺纱,针对服装面料舒适性要求,采用超仿棉Porel纤维与精梳棉或粘胶纤维混纺,通过试验研究寻求适宜的混纺比例,认为只有采用高比例Porel纤维的混纺纱才能达到优异的吸湿速干性能;生产工艺方面,针对纤维的性能特点,纺前对Porel纤维进行预处理,并在各工序采取一系列防止黏缠、重点控制成纱毛羽和棉结的技术措施,最终开发出符合质量要求的Porel纤维混纺纱。  相似文献   

15.
探讨竹纤维织物及竹棉混纺织物的热湿性能.采用竹纤维纯纺纱、竹棉混纺纱,分别设计了一上三下破斜纹、方平、一上三下右斜纹和凸条4种组织的织物.通过热湿性能的测试和作用原理的分析,得出导热性、吸湿性、透湿性和透气性等热湿性能是衡量夏季织物吸湿快干的重要因素的结论.通过对竹纤维织物、竹棉混纺织物、棉织物热湿性能的对比分析可知,竹纤维织物、竹棉混纺织物均具有优良的吸湿快干特性,在棉纤维中混入适量的竹纤维,可有效地改善棉纤维织物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与拉伸性能的关系,对各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纤维涤纶纤维混纺纱、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拉伸性做了测试分析,并与传统的简化模型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简化模型,主要是由于混纺纱中两种纤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交互作用越大,差异越大;大豆蛋白纤维涤纶纤维混纺纱、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和断裂功随混纺比的变化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竹碳改性粘胶纤维与长绒棉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长绒棉纤维和竹碳改性粘胶纤维的主要特性,探讨了生产18tex长绒棉纤维/竹碳改性粘胶纤维(80/20)混纺针织用纱的主要工艺参数、技术措施和应注意的事项。用该种纱制成的成品针织内衣深受国外客商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混色棉纱中纤维混合程度的影响,通过不同混合方式(一并条子混合、三并条子混合和粗纱混合)所得的二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和三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的纱线横截面切片样本对转杯纺混色棉纱线中不同颜色棉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引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方法表征混色纱中各色棉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研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一并棉条混合、三并棉条混合,还是粗纱混合,混色棉纱中不同颜色纤维分布均匀,纤维根数比例与设计比例相符合;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的径向均匀度没有明显影响,三通道转杯纺纱机可实现对纤维良好的混合效果。  相似文献   

19.
混纺比对竹浆棉混纺纱条干和毛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中竹浆纤维含量的变化对纱线条干和毛羽的影响规律,测试分析了不同混纺比例的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的条干和毛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混纺纱中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为30/70时,混纺纱的条干明显恶化,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免选用这一临界混纺比;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在55/45~70/30之间时对纱线条干较有利;竹浆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比例为55/45时,混纺纱的毛羽指数较低;综合考虑,竹浆纤维棉纤维混纺纱在混纺比为55/45时成纱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