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随着博物馆建筑的发展融入了更多的复合功能,"符号化、景观化"的设计方向误导了人们对博物馆建筑的全面理解.博物馆建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职能,要求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应从地域性视角出发.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深刻剖析博物馆建筑设计地域性表达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城市建设日益同质化的趋势下,富于地域性的景观规划设计表达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将地域性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研究放置于"山水城市"理论的框架中,以呼伦贝尔两河圣山旅游文化景区设计为例,提出地域性景观空间建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生态环境、历史文脉等几方面阐述地域性风景区空间建构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结合玉树州博物馆的设计实践,文章介绍本工程的方案选择及设计过程。设计中以藏汉文化结合、建筑地域性表达、城市肌理融入、建筑文化时代性演绎等为设计目标,如何从不同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设计探索做了介绍,希望对今后设计地域性建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风向标,在城市建设中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比较宁波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的异同,从中国山水意象角度入手,分析其在中国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博物馆的地域性建设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讨,同时为建筑设计在文化趋同的现行压力下如何回归地域本土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设计以"山水苗疆,笙鼓聚落"为主题,以"保护传统,传承历史,绿色生态,弘扬文化"为核心理念,在设计中融入黔东南苗族的地域文化精华的同时加以创新。将现代手法和传统文脉相结合,探寻建筑设计地域性应答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山水城市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城市范型,山水城市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涉及地形地貌、山水形胜、人文文化、生态景观、河湖水文、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等复杂系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很难全盘把握。从数字化信息图谱视角,包括城市物理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生境网络、空间形态、生态修复、空间特色,以及风貌意象在内的城市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及综合问题判定,并将这一数字化分析方法称为"江山八法"。在此基础上,选取杭州山水城市的核心线性要素——钱塘江两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城市的发展骨架中进行解析,结合多源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簇群,通过对钱塘江"大山水画卷"和"大人文画卷"的双重核心价值判定,以"江山八法"为代表的数字化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反馈,以期为后续的山水城市设计等提供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常悦 《建筑与环境》2009,3(2):149-152
本文以位于郑州的新建城区——郑东新区为主要调研对象,探讨目前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与地域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重点研究新区规划设计中地域性符号语言的运用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力求寻找到一条平衡现代与传统、全球化与地域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绍兴博物馆的设计思路,是受到绍兴的文化历史底蕴、自然山水和民居建筑的启发.绍兴博物馆的设计尊重环境和历史,依山面水、半掩半显.项目特点主要是恢复府山的山体绿化,保护山与城市的视觉通廊,构筑开放的公共空间,以三片高大毛石墙缅怀古城历史,造型吸取当地出土青铜器特色.该博物馆的设计试图走传承文化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建设"山水城市"有利于缓解这些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山水城市"融合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园林艺术等深邃的内涵,又基于城市生态观,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把城市发展的方向哲学化、诗意化。基于"山水城市"理论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托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理法,结合历史文献及城市现状的研究,从宏观尺度探讨城市植被地域性特征的表达理法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6月11日,"时代建筑:城市与文化高峰论坛"第一站在杭州落下帷幕。"城市与文化高峰论坛"聚焦城市与文化关系,关注文化设施建设与改造、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此次"城市与文化高峰论坛"活动的第一站,《时代建筑》选择了杭州为起点,对专题型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建设、改造、展陈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让建筑学与博物馆学实现跨界交流,为建筑师提供新的思考与启发。并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广场景观存在着"千城一面"的现象,为避免这一现象就应该在广场设计中注重地域性景观文化的表达。分析了城市广场设计中展示地域文化的必要性,探讨了城市广场设计中地域性景观的表达方法与策略,并结合景德镇人民广场设计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为展示岭南地区的艺术瑰宝,2012年广州市政府拟于旧城区西关择址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随着招标工作的展开,社会各界亦积极参与各方案的评选活动。经过层层深化与探讨,最终从民居式、现代式、园林式三种风格中确定以园林式建筑为实施方案。在从多角度入手比较各投标方案差异的基础上,本文对中标方案的设计构思进行阐述,通过对城市历史环境下文化建筑的地域性表达途径的思考,分析该设计方案对于传统艺术延续、城市历史街区更新发展及岭南地域文化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越来越注重其造型和结构的美观,尤其是博物馆建筑的造型设计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博物馆建筑造型设计的特点象征着国家和地方的的文化,是对地域性特征的表现,也是地方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之一,因此,博物馆建筑造型设计必然要合理使用其地域性因素.本文将对地域性因素在博物馆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剖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布局的新要求。博物馆布局应突出三个重点:(1)突破基本公共产品和非基本公共产品的概念,控制性规划与引导性规划并重;(2)丰富博物馆类别,扩大博物馆布局范围,打造博物馆之城;(3)拓展博物馆建设与旅游业充分融合发展。本文以西安为例,提出博物馆布局突出构建城市活态博物馆,构建属于日常文化设施的博物馆,构建特色博物馆空间体系的策略,并构建了"宏观山水格局——中观博物馆空间结构——微观博物馆布局一体化"的城市博物馆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认识城市形态"地域性"的具体内容及形成演变的规律,有助于城市建设在当代语境下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文章从意象的角度研究重庆城市形态的演变,通过志书、地图和文学作品认识历史时期的城市意象,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获取现状城市意象;结合历史研究,从山水格局、街道、建构筑物三个层级揭示城市形态"地域性"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城市形态地域特征源于地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综合影响,并且与各时期功能需求、经济、技术条件紧密相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传承与发扬地域特色,不仅要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形态,还要发展适应地域环境条件、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6.
客家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多元的建筑文化内涵,本文基于对闽西客家传统建筑地域性研究,根据闽西地区客家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当地环境与历史文脉中提炼出可以表达其传统文化的抽象形式,以适用于现代建筑设计。本案以宁化县中小学实践基地设计为例,寓教山水人文体验,贯彻了本案在红色研学活动中将客属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熟,城市软实力的凸显愈发重要。城市环艺设计是展示城市品位与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城市环艺设计同质化现象严重,以西方艺术为主的拿来主义盛行,造成了许多新建公共设施、建筑“千城一面”。地域性文化是千百年来城市所在地区文化的精髓,发掘地域性文化,并将其与现代设计融合,在城市环艺设计中应用,不仅是对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城市软实力发展的一张王牌。本文对地域性文化、城市环艺设计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探讨出地域文化在撑死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过程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公共建筑之一,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文化象征。所以,博物馆建筑要力求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其造型更是体现地域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就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技术等地域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它们在博物馆建筑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帮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题、基地位于城市轴线以及地域建筑文化是宁波帮博物馆方案设计中的三个重要议题,设计过程通过若干设计构思意象作为线索向前推进,最终产生一个兼具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的博物馆新建筑。  相似文献   

20.
《华中建筑》2021,39(4)
以"彝语之乡"——喜德县为研究对象,探讨民族地区城市设计的"在地性"表达这一具有普适性的学术问题。研究从"自然"、"本土"、"场地"三个面向在地性的要素出发,链接并融合彝族传统城市内涵于自然、社会及文化等地方环境中,提出城市肌理缝合、文化传承融合、重塑街巷生活、生态空间营造四大设计手法,并归纳总结出民族地区城市设计的"在地性"方法,即回归自然本体、重塑城市生活及延续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