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防污亚麻织物的生产方法,及采用含氟拒水拒油整理剂对亚麻织物进行拒水拒油整理的工艺条件,比较了整理前后亚麻织物的防污性能、强力、透气性.测试结果表明:利用含氟拒水拒油整理剂对亚麻织物进行后整理,可以使织物获得较好的防污性能,而不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餐桌布绿色拒水拒油效果,选用棉织物、棉/亚麻混纺织物和亚麻织物,采用浸轧加烘燥工艺对3种织物进行拒水拒油功能整理。通过测试及分析整理后织物的拒水拒油等级,研究环保型含氟整理剂对织物拒水拒油功能的影响,并对整理后织物接触角、透气性、悬垂性和耐水洗性能进行表征分析。棉织物与棉/麻织物在含氟整理剂648-2质量浓度为25 g/L时织物拒水拒油效果最佳;亚麻织物在含氟整理剂648-2质量浓度24 g/L时织物拒水拒油效果最佳;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亚麻织物最适合作为绿色拒水拒油餐桌布,整理剂质量浓度为24 g/L时亚麻织物的拒水等级为5级、拒油等级为8级,织物接触角为140.3°。  相似文献   

3.
邱萌新 《印染》2006,32(5):32-34
采用Oleophobol CO整理剂对棉/氨纶及其混纺织物拒水、拒油、拒污整理,探讨了温度、整理剂用量、水洗次数对整理效果的影响,以及整理前后织物强力的变化。试验表明,以Oleophobol CO浓度40~60g/L对棉氨纶及其混纺织物进行处理,其拒水拒油效果明显,进行大生产放样,其三防整理效果均达到或超过吊牌要求。  相似文献   

4.
用不同结构的防皱整理剂与自制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对棉织物同浴整理,研究同浴整理对拒水拒油、防皱整理效果及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可提高防皱整理的交联程度和整理效果;多元羧酸类防皱整理剂会使拒水拒油效果显著下降;N-羟甲基类树脂对拒水拒油效果无显著影响,其中树脂整理剂PS-14、M3还可提高拒水拒油效果的耐洗性.  相似文献   

5.
超级(耐久)拒水整理工艺(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栋梁 《印染》1994,20(11):38-41
超级(耐久)拒水整理工艺赋予织物以优秀的拒水性和耐洗效果,并兼有一定的拒油性能。作者评述了各类含氟整理剂的性能;试了整理后织物的拒水拒油性;分析了各种整理工艺;并介绍了新一代的超级拒水织物产品;并对我国开发这类产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田恬  蒋春兰 《染整技术》2003,25(4):33-34,37
将含氟拒水拒油整理剂AG-4000在涤纶、尼龙、棉、涤/棉织物上进行应用试验,能赋予织物较好的拒水拒油整理效果。且AG-4000具有与树脂相容性好、对染色色光、牢度基本无影响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国产含氟拒水拒油整理剂FG-410,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整理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及焙烘温度等因素对拒水拒油整理效果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为:FG-410整理剂用量20g/L,FBA交联剂用量16g/L,催化剂MgCl2用量8g/L,155℃焙烘.整理后织物具有良好的拒水拒油性能及耐水洗性,且整理工艺对织物强力及透气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的拒水拒油整理剂与易去污整理剂复配对涤棉织物进行整理,整理后的涤棉织物同时具有拒水拒油和易去污性能,且耐久性良好。根据小样试验和大样生产结果,推荐最佳工作液配比:TG435 8%,TG995 0.6%,适量交联剂。  相似文献   

9.
采用HS1100有机氟拒水拒油整理剂对芳砜纶厨师服面料进行整理.探讨了整理剂用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等因素对厨师服面料整理效果的影响.优化确定了整理工艺条件:整理剂用量40 g/L,焙烘温度190 ℃,焙烘时间5 min;测试了整理织物风格、透气性能和耐水洗性能.结果表明,整理后的厨师服具有优良的拒水拒油效果,经5次标准水洗后,拒水等级仍可达10级,拒油等级达7~8级.  相似文献   

10.
涤纶织物的拒水拒油整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含氟整理剂通过轧烘焙工艺整理涤纶织物,探讨含氟整理剂浓度、焙烘条件、醋酸与异丙醇及交联剂浓度对织物拒水拒油性能的影响,根据水洗后织物的拒水拒油性能优化整理工艺。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对不同的涤纶织物都具有较好的拒水拒油效果,经5次水洗后,拒水等级不低于90分,拒油等级不低于4级。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整理后的涤纶纤维纵向表面形态在水洗前后的变化,对变化原因从理论上进行简要的解释,以此证实涤纶织物在水洗前后拒水拒油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何方容  马小强  何鹰 《印染》2012,38(1):37-39
将三防整理剂Z-200应用于棉织物的防水、防油和防污整理,考察了整理工艺对整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防整理剂Z-200用量较低时,加入柔软剂可改善织物手感,且对整理效果的影响不大。三防整理剂Z-200应用性能稳定,且改善织物的色牢度。优化的整理工艺为:防水剂Z-200 30 g/L,柔软剂DM-39505 g/L,100℃烘干3 min,175℃焙烘1.5 min。  相似文献   

12.
活性染料染色耐光色牢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启宏  杨萍  陆必泰 《印染》2007,33(1):19-23
分析了活性染料品种、染色浓度、拼色、布面pH值对棉织物耐光色牢度的影响,包括日晒牢度、汗光牢度;探讨了耐光色牢度提升剂对活性染料染浅色织物耐光色牢度的提升作用;研究了多种功能整理,如柔软、防皱、纳米防水防油和提高耐氯牢度整理,对浅色织物耐光色牢度和对耐光色牢度提升剂应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染料品种的耐光色牢度不同,浅色织物的耐光色牢度通常较深色织物低,拼色光牢度由其中耐光色牢度最差的染料决定;耐光色牢度提升剂对浅色织物耐光色牢度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并可与其它功能整理剂同浴整理。  相似文献   

13.
分析印染工艺流程及各工艺条件对高强阻燃维纶多元混纺面料性能的影响,采用一正一反两道剪毛工艺、温和的前处理工艺、高温印花汽蒸和橡毯预缩工艺,以保证面料的强力和手感及色牢度;防水整理对织物的阻燃性能基本没有影响,防风整理则需要选择阻燃涂层胶。  相似文献   

14.
缪勤华  丁建  徐善如 《印染》2012,38(1):17-18,21
采用茶皂素对粘胶/亚麻混纺织物进行退煮漂一浴前处理,以代替传统的高温碱退浆煮练和氯漂工艺。生产实践证明,粘胶/亚麻混纺织物采用茶皂素温堆+汽蒸两步法前处理工艺,其麻皮去除效果、白度均可与传统工艺相媲美,而且强力损伤小,毛效更高,手感更柔软,生产成本降低,工艺流程缩短,生产效率高,废水COD值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董瑛 《印染》2007,33(6):25-28
复合功能整理可采用一浴法或二浴法,抗皱和拒水拒油复合整理应采用一浴法,对于漂白和涂料染色织物可采用二浴法。织物经过易去污整理后会产生色差(△E为0.565—1.453),不同整理剂所产生的色差不同,选择整理剂时应综合考虑色差变化和加工成本,以获得最佳性价比。在织物后焙烘免烫抗皱整理中,低甲醛整理剂更实用,生产中应控制好织物的含湿量、带碱量等工艺要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态漂白剂”过醋酸对亚麻弹力织物进行漂白时,为提高处理后织物的手感和抗皱性,采用氨基硅油进行柔软整理和低醛树脂进行防皱整理,用活性染料染色后,染色牢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王华清 《印染》2021,(4):22-27
优选分散染料和中性染料对涤粘织物进行一浴法染色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染色工艺为:分散染料4%,中性染料2.3%,硫酸钠30 g/L,环保载体2 g/L,pH 7,温度100℃,时间40 min。采用该工艺染色的涤粘织物具有较高的染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达4~5级,浅色织物耐水洗色牢度可达4级以上,深色织物耐水洗色牢度可达3级以上。与二浴法染色工艺相比,该工艺在获得相同的染色深度和相似的染色牢度时,可节约能源和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拒水拒油整理剂X-cape DRC、三防增进剂LK-30对涤棉纱绢进行三防整理。分析了影响整理效果的因素,包括DRC、LK-30的用量,柔软剂种类,烘干温度及焙烘条件,染色半成品布面pH值。例举了大车生产时的染色工艺和注意事项。试验结果表明,X—cape DRC用量20g/L、LK-30用量6g/L、布面pH值6~8时,可获得较好的拒水拒油整理效果,且耐久性良好;调节手感时可加入聚乙烯类柔软剂129、平滑剂HLC。  相似文献   

19.
胡木升 《印染》1997,23(10):20-22
人棉印花织物在棉型设备上进行加工,容易产生织物手感不理想、破洞、得色量差、发色不均匀、蒸化易起皱、平洗易拉断、水浸染色牢度不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产生上述问题原因的同时,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了操作中采用的一些富有实际成效的对策措施和方法诀窍。  相似文献   

20.
高密锦纶纤维织物采用冷轧堆前处理;185℃预定形时,添加20 g/L抗黄变剂RUCOGEN NOX;采用酸性染料染色,加入抗紫外整理剂CEL;防水防油后整理时,添加适量交联剂CA-A-01,以提高其耐久性,并进行一定压力的轧光处理,以提高其抗钻绒性。通过分析工艺的各因素,提出了相关的注意事项。经该工艺生产的高密锦纶纤维织物,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具有超强泼水耐洗性、抗紫外和抗钻绒等功能,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