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首个分流节点,思贤滘的水动力环境变化对下游三角洲网河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也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安全保障。对近60年的水文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利用数值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不同年代下思贤滘下游西北江三角洲的水动力、水环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思贤滘的分流情况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发生变化,河道内主流向也由“北过西”转变成“西过北”。同时,思贤滘下游的西北江三角洲的水文情势和水环境质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思贤滘是唯一沟通珠江流域西、北江两大水系的重要通道,使西、北江水量重新分配后进入西、北江三角洲地区,因此,有必要掌握思贤滘水流变化规律.根据思贤滘上、下游附近水文站历年水文资料.运用水量平衡法原理,分析探讨思贤滘过滘流量及其变化原因和规律,以期为西北江洪水调度、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思贤滘的水流特征及对西北江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江洪水对北江大堤和西、北江三角洲安全威胁很大,思贤滘对西、北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对江堤工程,水文预报和防洪工作最为关心的是洪峰水位的高低。本文根据思贤滘岗根水文站有实测流量的42场洪峰水位在5m以上的洪峰水位、流量关系,分析了从1953年至1988年共129场洪峰水位在5m以上的洪水,探讨了思贤潜水流的主要特征及对西、北江下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思贤滘     
思贤滘位于三水县河口镇西面,是西江和北江相距最近的地点,也是西、北江互相沟通的第一条支汊河道。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然而对“思贤滘”一名的由来,却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据传说,由于汉代贤人陆贾经由西江东下过滘入广州。后来人们为思念贤人  相似文献   

5.
思贤滘是西、北江三角洲河网顶点分流节点,其分流比对河网基本格局至关重要,天河节点控制着西江主干的基本规模,深入探讨两个节点分流比规律性非常必要。以高要、石角来流为上游控制流量,利用大范围河网数值模型,模拟计算节点洪水分流比变化与上游来流的相关性。经分析得到:恒定流条件下,思贤滘节点左右汊道分流比与上游西、北江组合洪峰流量有着较好的相关性,但当节点分流比受下游潮流影响会变得复杂与不确定;思贤滘节点分流比取决于西、北江洪水组合规模与相对强弱,存在临界分流特征数;下游口门潮位起伏变动对节点分流具有较强的牵引调节作用,会明显增大过滘流量。天河节点分流比较为稳定,受上游洪水组合规模及下游口门潮位变动影响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该文根据近期实测水文资料对马口站和三水站河床演变、水位流量关系、分流比和过滘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7年思贤滘水文情势变化明显:2 m以下河道过水面积,三水站2007年是1993年的2.1倍,马口站为1.5倍,三水站比马口站下切严重。河床下切导致年平均水位不断下降,在相同年平均流量下三水站1993年与2006年年平均水位相差近1 m。三水站和马口站河床下切的不平衡导致洪水期思贤滘过滘流量转变为西江流向北江,枯水期北江流向西江的流量减小,三水站分流比从而逐渐增大。2005年此后,随着采砂活动的有效控制,三水站和马口站河床较为稳定,2007—2014年思贤滘水文情势变化较小,无明显趋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水电厅于1981年以沟通西、北两江的思贤滘为控制断面进行了洪水频率分析;按典型年将思贤滘设计流量分配到西江马口站和北江三水站,并根据下边界三灶潮位站和舢板洲潮位站为控制进行洪水水面线演算。同时又结合八大口门实测潮位进行频率分析和点绘潮位水面线。采用外包线来反映洪潮组合的水面线。经过10多年实践证明,成果基本符合实际,保持了防洪、防潮堤防设计标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1 区域概况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其干、支水系分布于滇、黔、桂、粤、湘、赣等6省(自治区)和越南东北部,流域总面积453 690 km2,我国境内面积为442 100 km2.西江、北江于广东省三水思贤滘相汇后注入西北江三角洲,东江于东莞市石龙镇汇入东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由西、北江思贤滘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河网水系和入注三角洲诸河组成,集水面积26 820 km2,其中河网区面积9 750 km2.西、北、东江水沙流入三角洲后经八大口门汇入南海.  相似文献   

9.
变化环境下西北江三角洲控制站流量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珠江西北江三角洲主要控制站的流量序列进行变化分析,根据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序列,结合对三水和马口两站径流量的分析,发现三水站径流量占三水+马口2站径流总量的分流比在1992年左右发生变异,思贤漂处西江水量向北江的分流呈显著增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剧烈人类活动引起的西北江三角洲下垫面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河道采沙引起的网河河床的显著下切是思贤沼分流比变异的主要原因;90年代气候因素的波动使西北江三角洲来水偏丰、洪水次数增加,加剧了河床冲刷,也是河床下切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西江和北江洪水在思贤滘交汇后进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西江马口站与北江三水站分流比的改变将引起下游各河道潮位的变化。该文通过珠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马口站、三水站分流比的变化,北江洪水汇入三角洲的网河区潮位的变化值远大于西江洪水汇入三角洲的网河区的潮位变化值,据此可提出防洪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汾河断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汾河的古代历史谈起,阐述了汾河历史上曾经水量盈高,30年代起,汾 了定量观测资料。从掌握的实测资料看,汾河最早出现断流的时间为1958年,但没有出现过全河性的断流,断流最严重的河段在中游的义堂水站,1958-1994年37a中,该站有29a发生过断流现象。汾河断流除使沿河取用水陷入困境外,给水环境、防汛也带来严重。  相似文献   

12.
伊洛河夹滩地区对伊洛河入黄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人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 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过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经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何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洛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共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3.
黄河、辽河两条河流都具有多沙冲积性、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段、局部河段呈地上河以及洪水暴涨暴落和防洪任务重等共性,整治目的也基本相同,因此采取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也具有类似性。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直河段长度公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1.2倍,明显小于目前许多河段治导线的直河段长度,只有通过工程措施改变上述状况,才能有效控制河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洛河水沙、黄河小北干流淤积分布、两河水沙遭遇情况进行分析,对改道后北洛河水沙对黄渭洛河汇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后,一般情况下对黄渭洛河汇流区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桑干河河道特征及水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干河是我省的第二大河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洪水,给沿河两岸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从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河道治理规划,目前河道行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本文通过对桑干河逆州段河道特征及水文进行分析研究,为将来进行系统的河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山西省治河历程和经验,就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河道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即:推动和促进工程建设与依法治水协调发展;建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统筹规划,全面推动河道工作向法制化转轨;抓好水政监察队伍的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9.
围绕"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思路,通过分析珠江流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指导思想及内涵,阐明了"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点依托两大抓手,通过三大途径,完成四大任务,逐步建设"洪涝无恙、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管理无虞"的珠江.  相似文献   

20.
对窟野河河流各级阶地基座顶面高差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级阶地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的幅度变化在沿河方向上分段具有开口向下,对称轴铅直的二次抛物线特性,其性质、幅度和中心位置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各次抬升幅度的区域差别随时间呈阻尼式减小。同时,新构造运动的区域差异与流域现代土壤侵蚀强度的区域分异基本吻合,即抬升幅度大的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