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潼关站洪水组合对渭河北洛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渭洛河汇流区三条河流的水沙量和汇合口段的比降差异,导致各种洪水组合对潼关以上黄渭洛河影响差异较大。以华阴200m^3/s的水位差作为各种洪水组合影响下渭河河口拦门沙的淤积厚,统计三门峡建库以来潼关站67次洪水组合,其中黄洛型洪水9次,华阴断面淤积厚8.19m,占总淤积厚的58%,峰均淤积0.91m,北洛河影响占37%;黄单型洪水18次,华阴断面峰均淤积厚0.33m。1967年8月洪水组合10次,黄洛型和黄洛渭型洪水4次,华阴淤积厚达5.17m,占10次洪水总淤积厚的91%,北洛河影响占73%;黄单型洪水2次,淤积厚为0.51m,占9%。1994、1995年2次黄洛河洪水组合,华阴断面淤厚1.45m,占总淤积厚的51%,北洛河影响占33%。形象地说,北洛河是渭河的一条盲肠,若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河,则有利于渭河下游河道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在对汇流区洪水来源及出现机率分析和对黄、渭、洛河不利水沙组合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汇流区水沙组合影响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汇流区水沙组合对渭河下游冲淤演变有重要影响,当汇流区水沙组合有利时,渭河下游的局部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明显下降,渭河口流路顺直,出流顺畅,溯源淤积将大为减弱;反之,当汇流区水沙组合不利时,渭河下游的局部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显著上升,渭河口出流不畅,流路阻塞,溯源淤积迅速向上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变不利水沙组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设计的2个水沙系统,分析了北洛河改道入黄对渭河下游河道减淤及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北洛河改道入黄对渭河下游河道具有明显减淤作用,减淤比为26.4%~18.3%;②北洛河改道入黄可以降低渭河下游中常洪水的水位,流量为200 m3/s及6 000 m3/s的水位较现状分别平均少上升0.23~0.18 m和0.15~0.12 m;③北洛河改道入黄对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具有增淤作用,但是影响幅度较小;④北洛河改道入黄对潼关高程下降有利有弊,利大于弊;⑤由于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来水和来沙较北洛河大,因此北洛河改道入黄后的前几年可能会造成黄河倒灌北洛河入黄口。  相似文献   

4.
黄渭洛河汇流区河势演变及其带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年代以来黄渭洛河汇流区河势恶化 ,其表现是黄河西摆、河床展宽 ,渭河口上提 ,汇流区水流散乱。这些不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潼关高程抬升和不合理的河道工程布设引起的。同时由于汇流区河势的不利变化减弱了黄渭河泄洪输沙能力 ,又不利于潼关高程的冲刷下降。作者针对渭河下游及黄渭洛河汇流区泥沙发展及河势变化 ,提出合理的潼关高程为 32 5m以下 ,为稳定汇流区河势 ,改善汇流区河道条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北洛河改道入黄口依托牛毛湾工程,由于入流角与干流河槽流路夹角较大,再加上黄河本身游荡、多变,因此北洛河改道后对小北干流及北洛河入黄口河段河势流路演变、渭河口河段冲淤演变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对渭河河口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不利的水沙条件下渭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还是在有利的水沙条件下河道发生冲刷,与现状线路相比,改道后对渭河口河段的减淤或冲刷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汇流区洪水来源及出现机率分析和对黄、渭、洛河不利水沙组合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汇流区水沙组合不利时,渭河下游的局部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将显著上升,渭河口出流不畅,流路阻塞,溯源淤积迅速向上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变不利水沙组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体模型试验,分析了北洛河下游改道后新河道的稳定性及对老河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5年水沙系列作用下,新河槽发生溯源淤积,与干支流水沙过程相适应后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滩地淤积抬升,试验后断面形态变得宽浅,但河槽仍有一定过流能力;河床比降变缓,对改道口以上老河道的影响长度为7.5 km;新河道流路有向微弯发展的趋势,河势基本稳定,与原有河道的演变特征相近.  相似文献   

8.
荆江与洞庭湖汇流区演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荆江与洞庭湖汇流区的水沙过程变化及河道演变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江湖关系的调整变化、洞庭湖人工围垦和泥沙淤积、江湖汇流区下游河道变化以及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等。可供江、 湖治理和三峡枢纽下游河道可能发生的演变及工程措施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分析北洛河下游水沙系列及洪水过程,论述北洛河水沙对渭河尾闾的冲淤影响,提出减轻北洛河洪水危害的措施。 北洛河下游水沙系列及 洪水过程特点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区,河长650公里,是一条发源并流经黄土丘陵沟豁区的多沙河流。自状头水文站以下为下游河段,在渭河渭淤一断面附近汇入渭河,是渭河第二大支流。  相似文献   

10.
北洛河流域水沙特性与变化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理分析北洛河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2012年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和水土保持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北洛河流域的水沙特性和水沙变化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剖析了2000年以后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北洛河流域水流含沙量大,水沙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水沙异源,泥沙主要产自上游,径流主要产自中下游;2000年以来北洛河来水量大幅减小,来沙量减小更为显著,主要是降雨尤其是下垫面条件改善以及暴雨偏少导致的;与1959—1969年相比,2000—2012年北洛河流域来沙量减小8 554.0万t,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减沙量占63.1%~69.2%,受降雨影响的减沙量占30.8%~36.9%。  相似文献   

11.
水系分维反映了河道分布的复杂程度或者说水系的发育程度.应用分形理论和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出洛河水系的分维数为1.503 8,据此判断洛河水系尚处于流水地貌发育的幼年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流域尚有较强的侵蚀尤其是沟头的向源侵蚀发育趋势.因此,在河道和沟谷水土流失防治中,应以沟头防护为主.  相似文献   

12.
洛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本文采用洛河氵状头水文站1965~2003年共计39年的实测径流资料,依据线性平稳随机模型的理论建立了一阶自回归模型;运用季节性随机模型的理论方法建立洛河氵状头站月径流量典型解集模型。经实用性检验,模拟序列与实测序列各项估计参数吻合良好,符合精度要求。该模型可为洛惠渠灌区进行河源来水量预报和用水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螺河流域基本概况,依据螺河流域多年水文资料,分析了螺河流域降水、蒸发、径流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当你在黄河水量调度总控制中心,可看见工作人员轻轻点几下计算机的鼠标,远在百公里之外的闸门就会按照所输入的指令,自动地进行启闭. 当你在黄河水保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只要输入相关的参数,三维动画瞬间便模拟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现状,调整工程布局,设计整体规划方案.伴随着参数的改变,沟道工程布局也在发生变换.  相似文献   

15.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国英 《人民黄河》2001,23(11):1-4
“数字黄河”工程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对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在这一平台和环境中,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与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建设“数字黄河”工程,是实现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现代化的关键途径,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及处理,数学模拟和决策支持5个环节,以及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电子政务,黄河网等7方面的内容。“数字黄河”工程的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基础数据库。要保证“数字黄河”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统一组织,做好规划,确保投入,应用牵引。  相似文献   

16.
2010年7月洛河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07-23~2010-07-24黄河中游支流洛河流域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洪水过程,洛河中上游多站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洪峰流量。受伊洛夹滩漫滩及橡胶坝影响,洪水在伊河龙门镇、洛河白马寺~黑石关河段出现了传播时间延长、削峰率大等异常现象。本文对该次洪水的组成、洪水特性及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齐璞 《中国水利》2001,(5):20-21
一、造成小水大灾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清水资源的优先开发,龙羊峡、刘家峡两座大型水库投入运用,及上中游地区工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的问题更加突出。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汛期的最大蓄水量可达100亿m~3,使得汛期进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度减小,含沙量增加,洪峰流量减小,洪水的造床作用减弱,河槽严重淤积并萎缩,平滩流量减小,二级悬河进一步发展,几乎年年出现长时间断流,防洪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建设"模型黄河"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型黄河”是对“原型黄河”所反映的自然现象进行反演、模拟和试验,从而揭示“原型黄河”内在的自然规律。建设“模型内河”(主要包括黄土高原模型、水库模型、河道模型及河口模型),一方面直接为“原型黄河”提供治理开发方案,另一方面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提供物理参数。通过“数字黄河”与“模型黄河”的联合运用,确保各种治理开发方案在“原型黄河”上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淤积作用、冲刷侵蚀作用和渗流潜蚀,其中黄河下游的淤积作用是最主要的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对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流地貌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能力有较大关系;河势变化,尤其是河势突变对河流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渗流潜蚀作用降低和改变土体介质的力学强度和物理性状,可引发渗漏、沙沸、流土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和堤岸溃决险情。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黄河河道工程观测现状基础上,提出近阶段黄河河道工程观测开展的项目、观测技术及仪器配置,探索黄河工程观测规范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